名士雅量 诗人情怀——怀萧华荣老师 □于学周

半岛都市报 2021-10-16 02:22 大字

2021年8月7日,很少在同学群里发言的戚良德教授转发一帧微信截图,并留言:沉痛悼念萧华荣先生。看到这样的消息,先是震惊,继而哀伤!萧老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5月9日,他还在微信里安慰我的丧母之痛。

北京的一位同学说:“震惊!我心里,萧老师的形象,一直还是他中年时的样子,他现在也不算很老吧?”萧老师1941年生于掖县(今莱州),长于青岛,“文革”失学,1978年考取山大中文系研究生,师从萧涤非、董治安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而调至华东师范大学。到他离世,正好八十周岁,说起来真不算太老。

我们这一届本科生,是萧老师研究生毕业后教授的第一届学生,给我们讲授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他讲三曹七子、竹林七贤、魏晋风度、江左风流……讲得绘声绘色,至今我们聚会时还有同学能重演他讲课的样子。萧老师去世后,我想写一点纪念性的文字,但坐下来写的时候,却觉得无从下笔。翻看微信群里同学们的悼念留言,有同学说他:“心在六朝,身陷上海滩,周围小K较多,老人家不容易啊。”尽管寥寥几句,却十分传神地刻画出萧老师的形象。

2001年11月,在杭州工作的同学叶志衡专程去看萧老师。那时候萧老师已退休两年了。当时全国许多高校都视教授为宝贝,只要是教授就可以延迟5年甚至10年退休,而华东师大却对教授进行评级分档,当然评级分档有太多“非学术性的因素”。通过这番分档,延聘一部分60岁以上的教授,然后让另一部分60岁以上的教授退休回家,萧老师在被退之列。其时萧老师身体好,精力旺,圈内已有名声,正是事业的上升期。突然不被认可,闲置回家,那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让人想起“醉里挑灯看剑”,醒时拍遍栏杆的辛稼轩。他曾说:“人生失意无南北,也无古今。”很快,他又开始忙碌起来,编辅导教材,去自考助读班上课。书桌上不见了经史子集、前贤时彦大作,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各种《大学语文》的辅导材料和一些助读班的学生作业。他甚至随手拿高亨、萧涤非、牟世金等山大名师的著作来当菜盘垫子,蒋维菘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干脆作了台式电风扇的底座,他的夫人想换,萧老师淡然地说:“别换,反正也没用了!”“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此时的萧老师像庄子?像阮籍?反正怎么想都让人想到魏晋名士!

其实萧老师很看重自己的学问和研究成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华丽家族》和《簪缨世家》堪称经典,我和同学吴清波兄曾为《华丽家族》写过短评,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对这两本书赞赏不已:“我看到的国人写的家族史著作并不多,但有两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本是萧华荣先生写的《华丽家族:两晋南朝陈郡谢氏传奇》,另一本也是他写的《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我觉得即使今天看,二十多年前写的两本书也相当好……当年我每本书都看了两遍,对仅年长我两岁的不相识学兄敬佩不已。”

《中国诗学思想史》是萧老师用功颇深的一本专著,“豆瓣”评分达到9.5分,他曾给我微信:“学周:自炫一下对拙作《中国诗学思想史》的评价,请勿见笑。它大概比我本人活得会久一些。”

萧老师爱妻子,他是为了爱情去的上海,他因此懂得视爱如命的名士,他以欣赏的笔触写荀粲:“他对爱情也有迥异世俗的独特看法,并极其重情、深情、痴情,甚至殉情……他甘向美折腰。他说女人有没有才智并不要紧,要紧的是美丽……他真是一位情种。有一年冬天爱妻发高烧,他只穿内衣到户外把自己冻成冰棍,然后回来抱着她,为她降温……(爱妻死后)过了一年多一点,也终因悲伤而死,年方二十九岁,没有活到正始年间。他在当时是一个另类,一种异数,以别样的光彩流星般倏然划过历史的夜空,只留下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和一个哀感顽艳的故事。”

“身虽过江,心,却留在北方。”萧老师是青岛人,中年后去了上海工作,他能够体会渡江名士背井离乡时的感受,下面这段描述也就特别扎心:“他们不同于前代的中朝名士,虽遭纷乱却始终没有离乡去国;他们也不同于后来的江左名士,故乡只在遥远而隐约的幼年的梦里,而那些出生在南方的,故乡更只在家谱里,抽象得犹如风干的树叶。他们则在北边度过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而心总是与青春拴在一起。这心,也许,拴在北方旧居绮窗前那盆兰花上,也许拴在老辈坟头那字迹有点儿模糊的墓碑上。总之,他们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身是客。”

渡江名士有过新亭对泣,南宋吕本中有词曰“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萧老师慨叹:“归,家乡明月在,游子何时归?”这是他内心的独白,他在微信里曾写下这样的文字:“我最后一次有意‘丈量’(青岛)是2005年春节,从家出来到榉林山下,沿山路转到公园后门(我很喜欢这种略显荒僻的小路),路过旧美校、人工湖、小西湖,出来到海水浴场沙滩,再登上几重台阶、走过一些马路来到海大后面那条路(忘了名称),拜访一位朋友,他是极其落魄、遭遇极其曲折的倜傥公子……从他家走到海大五号门,沿对面那条路,路过我们老师的宿舍、我们的农场、万国公墓旧址、社科所、运动员之家,再从沿公园那路迤逦走回家。当时老母犹在。你看我如数家珍,岂不知伤心欲绝!”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师恩难忘,思念永在。这就是学生心中的萧华荣老师。

新闻推荐

上门为群众提供政务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莱州市开出政务服务“大篷车”

“我们公司从青岛迁到莱州,办理新公章的时候出具不了在青岛注销公章的证明,而且公司法人代表无法到现场办理,政务服务‘大篷...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