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过永安,就不算名角 老字号永安大戏院“重出江湖”,忆当年曾为名角聚集地

半岛都市报 2021-01-04 03:05 大字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张文艳

图/吕铭康(署名除外)

永安大戏院,一个一度消失的名字,最近又重现江湖。2020年,四方剧院改名为永安大戏院,继续为岛城市民带来门类丰富的戏曲和话剧演出。那么,永安大戏院当年是什么样的演出剧场,让青岛艺术团体记忆犹新?走过近90载风雨,历经多次改名,永安大戏院经历过沧桑,更造就了青岛演出尤其是京剧演出界的辉煌!本期,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业人士,听他们讲述永安大戏院和青岛演出市场的前世今生!

全国第二

你有能耐,上“大舞台”

平度路22号,青岛市文化馆,即便是在假期里,仍觉得人声鼎沸。透过翻新后的楼宇,在时光的背后,是喧嚣声,是胡琴声,是振聋发聩的叫好声。一把生锈的岁月之钥,悄然将时光之门开启,灯火,辉煌,硕大的“永安大戏院”五个字招牌,是各地京剧名角必来的理由。

永安大戏院的建立与刘子山有关。刘子山是谁?老青岛人并不陌生,他们听过或者说过最多的,都会是这句话:“我们家住的房子就是刘子山的。”刘子山1877年出生在当时的掖县现在的莱州湾头村,家里虽然很穷,“一天三遍糊糊汤”,遭到同乡们的嘲笑,但他从小志向远大,不甘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在1891年就曾闯荡青岛,当货郎,开杂货店,结果被骗得精光。回去后,他从一位德国传教士那里得到了一本词汇小册子,苦学德语,为自己挣得了再次闯荡青岛的机会。从给德国人跑腿到给张之洞当翻译,刘子山之后的人生路开了挂,创办福和永杂货行、汽车行、东莱银行,涉足金融、保险、砖窑厂等多个行业,刘子山的财富在他的眼光和魄力中逐渐积累起来,形成巨大的金山。然而他参与贩卖鸦片生意,导致不少人甚至家里不少亲人都染上了毒瘾,这让他懊悔不已,成为他人生的污点。

除了创办企业,刘子山在青岛还投资房产,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所以他又有着“刘半城”之说,据《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的作者贺伟考证,到1948年,刘子山个人所拥有的资产总和,折合成黄金计算,相当于今天的900亿人民币。

刘子山还投资青岛的教育,廉租房即青岛八大院的建设,永安大戏院也是他投资中的一项。

1924年,青岛主权回归两年后,青岛的建设处于全面恢复之中,政局也在更迭中动荡着,不过,收回主权后,青岛人民终于松了一口气,娱乐活动也随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子山在平度路投资兴建了“新舞台”。

“新舞台”的规模很大,进门就为门厅,观众席分一、二、三楼,加上一楼两侧的“码票”(即站票),共可容纳3000多名观众,仅次于上海天蟾舞台,为全国第二大演出场所。规模大,自然对演员功力和人气的考验也大。旧中国梨园行有句话:“你有能耐,上青岛大舞台演两场。”这种“叫板”,是因为一般剧场只有六七百个观众席,如果有三四百位观众进场,有七八成座就很好看了。“但是在这里仅占一两成座,偌大剧场空空落落,十分难看,所以许多演员不敢来这里演出”。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撰文称,“新舞台”最初的功能比较多,曾放映过电影,演过话剧。“如1925年‘五卅’运动中,罗荣桓为学生会主席的私立青岛大学在这里演出话剧,募集捐款;俞启威(黄敬)领导的海鸥剧社在这里演出过话剧《SOS》等,但几十年里主要演出京剧,与北平‘长安’、天津‘中国’、上海‘天蟾’同为四大京剧戏院”。

辉煌时刻

没到过永安,不算名角

作为“华北第一大剧场”,当时的梨园界就流传着一句话:“没到青岛永安大戏院唱过,就不算名角。”这是因为,大量的京剧名伶曾到这里演出,为青岛京剧界创下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青岛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在《青岛艺海》中称,1927年2月,当时的京剧名伶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即后来的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筱翠花、程继先、王又辰等,应军阀张宗昌之约,为其父祝寿,特来山东演戏。刘子山恰与张宗昌是掖县同乡,便趁机也邀请这些名伶来青岛,到他新建的新舞台演戏。于是,这些京剧名伶就在青岛连演了三天,剧目有《天女散花》《玉堂春》《定军山》等,场场爆满,这是京剧名伶在青岛的一次空前的盛会。

正是因为名角捧场,所以众多京剧大师名家都闻名而来,青岛一时名扬全国。然而,1933年,因为营业不佳,新舞台转售给了殷宝义,改称“大舞台”。殷宝义利用之前的名望,锐意经营,又从天津等地聘请到了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马连良等前来演出,场场爆满,声望再起。据1933年的《青岛指南》记载,当时大舞台的票价,特等座每人七角,头等座四角,二等座两角,包厢一元。要知道,当时每袋面粉才两元,所以到大舞台看戏属于有钱人家的“奢侈”行为。

据鲁海先生称,当时实行案目制,全场座位由若干“案目”管理。进门不买票,落座之后,向案目交费,还需另加“小费”。

在这座戏院里,一次又一次地可以看到名角的身影,1938年,吴素秋与袁世海来演出《霸王别姬》等戏;自1940年起,对青岛留下好印象的程砚秋又多次率团来此演戏;1943年,马连良、裘盛戎、袁世海、杨宝森、李少春、张君秋、叶盛兰等都相继来此演出。

在青岛市档案馆,半岛全媒体记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报纸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演出广告,几乎全是名角名戏,可见当时的演出市场非常火爆。

然而,随着日本侵占青岛时的封锁,大舞台一度低迷甚至歇业,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后,才逐渐恢复。但是,胜利初期,市民生活困难,剧场上座率并不好。1947年1月,剧院再次改名“新新大戏院”,由章耕夫等人承包,但观众仍俗称为“新新大舞台”或者“大舞台”,不过,营业状况仍然不见好转。这年7月,还发生了一起“双包案”,租、赁双方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如这年7月9日《民言报》曾同时刊载两条声明,一条是新新大戏院声明:“章君因营业萧条,无意继续进行”;一条是卢威海等人的“紧急声明”,说章耕夫“盗卖合同,携款潜逃”,以致警察局下令:“在水落石出以前,特敕令该院暂行停演。”随后,新新大戏院还在报纸上登公告向警察局致歉。

新闻推荐

莱州郭家店镇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本报讯(通讯员崔富荣)为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基层治理体系,莱州市郭家店镇通过建立“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平台和新机制,明...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