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时年廿九 追记胶东《大众报》社烈士阮志刚
□宋世民
1939年12月10日凌晨,正在转移的胶东《大众报》社和中共胶东区委党校全体人员,在掖县(今莱州市)三元乡河南村与日伪军遭遇,陷入敌人包围。尽管这是一支非战斗部队,但面对装备精良的凶恶敌人,全体人员仍然毫无畏惧誓死抵抗,在少量卫队掩护下浴血突围。经过一上午激烈战斗,有61位同志壮烈牺牲。清理战场时,人们在村北口发现了大众报社社长阮志刚的遗体,他怀里揣的一个高梁面饼子滚落在身旁雪地上……这位牺牲在抗日战场的中共报业史上第一代社长、总编辑,时年仅29岁。
阮志刚原名袁照高,曾用名袁时若、袁晓峰,山东临沂市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被破坏后,与组织失掉联系,不久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在校期间曾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毕业后,于1936年应聘到威海公立中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抗日救亡,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威海地方队部,并任队长。
1938年1月,阮志刚参与组织威海起义,并经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攻克牟平城、雷神庙突围等战斗。同年6月,他在黄县(今龙口市)参与筹建《大众报》,翌年2月接任《大众报》社社长兼总编。
1937年12月,天福山起义诞生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发扬中央红军政治工作传统,利用战斗间隙曾先后出版过“救亡简报”“抗日战报”等油印小报。当第三军在黄县与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会师后,声势空前壮大。这时,办一个更完善、更充实的大型报纸,及时转达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信息,已是广大军民共同的期盼。中共胶东特委不负重望,是年6月初,在黄县文基姜家三军政治部宣传科住的小草房里,召开了报纸筹办会议。曹漫之、阮志刚、贺致平、余鹏、刘汉等十几位同志围坐一起,各抒己见,逐渐将心中愿望变成实施计划。小草屋开有前后门,凉爽的穿堂风裹着阵阵蝉鸣,驱散屋中的闷热,清瘦病弱的阮志刚此时却感到有点冷,但这没有妨碍他对办报程序的策划。他力求将可能遇到的困难预想细微,把解决问题的措施设计周全。然而,半年后,当他作为报社第三任社长入主《大众报》时,面临的困难还是令他深感沉重。
此时的报社已初具规模,但各种制度均不健全,工作人员短缺,尤其是全社人员上年底从掖县紧急转移到黄县后,略加休整便又步行一个多月,才落脚莱阳东馆村(现属莱西市),主要印刷设备都隐藏在数百里外的黄县,要尽快恢复铅印报,还须组织力量将机械设备秘密转运回来。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如同虎口拔牙。此时黄县城已陷敌手,藏匿物资的几个村庄情况不明,附近又有敌伪据点,转运路线还要经过国民党顽固派控制区域,稍有疏漏便会带来重大损失。不久前已有人在黄县输送《大众报》时牺牲,在如此险恶环境下雇用大批牲口运输机器设备,途中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谁心里也没底。
阮志刚不为困难所阻,一面派人化装潜入黄县侦察印刷设备隐藏地情况,制定敌后运输方案;一面对报社各道工作环节进行认真疏理,发现当时编辑部工作最为薄弱,存在严重隐患。因编采人员不足,稿件缺少必要审查,一旦出现纰漏,将会给区委工作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置身情势多变的游击战场,想找个能承担编辑工作的文化人谈何容昜。人手一时凑不齐,阮志刚便独自兼任编审。在白天忙完其它工作后,夜里将待用稿件逐一审查,确认质量合格,自己盖章后才送工厂排版。隐藏在外地的设备到位后,铅印报恢复出日刊,每天有一半稿子是在深夜以后发排,这就使阮志刚忙得夜里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病弱的身躯更加消瘦。战友们劝他:有些文章白天看过,晚上就不必再审查盖章了,这样熬下去人抗不了。阮志刚说:“审稿、签章制度是我主持建立的,我自己不执行讲不过去。”有一次,他一连两三夜只睡了三个多小时觉,夜里实在支持不住,稿子没看完就趴在桌上睡了。这时,勤务员小谢来送待审稿,只好将他叫醒。他歉意地点点头,接过稿子,嘱咐小谢:一定等他看过盖章后方可付印。可没等看完,他又睡过去了,于是又把他叫醒。他实在是太累太困了,就这样连续叫醒5次,才把当天的报样看完。
有一天夜里,当他聚精会神地坚持看完全部稿件,准备逐一盖章时,竟连举手的力气都没有了,印章盖得左一个右一个,歪歪斜斜什么样都有;有时稿子从手中脱落,结果把图章盖到了自己手掌上;有时天亮一看,桌面、墙壁到处都有印章的印迹。
还有一次审稿时,他和送审的勤务员一块睡过去了,印刷工人等得不耐烦,找到编辑部要稿子,这才发现两人手里拿着稿子,全都沉睡不醒!来人一肚子火气顿时烟消云散……
这些印刷工人深知社长的艰辛,为规范报社日常工作建章立制,他以病弱之躯倾尽心血承担起几个人的工作量!在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抗日游击战区,阮志刚为报社编辑部确立的审稿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阮志刚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他不仅精通英文,对世界语、德文、法文、俄文、日文、新文字等也都有深入研究。由于先天博学强记,涉猎知识非常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虽然说不上精通,但也能讲出个子丑寅卯,在抗日根据地,许多人称他为“胶东小辞典”。
他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带领报社全体同志,克服各种困难,组织了卓富成效的宣传报道: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揭露日寇罪行和抗日军民奋勇抗敌事迹;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扩大了党的影响。当时的《大众报》,开辟有《劳工生活》《抗战青年》等专页及“马列主义讲话”“哲学讲话”“社会科学讲话”等专栏,向群众传播革命思想。阮志刚力主改革半白半文语言,用通俗语言在这些精心设计的版面、栏目中,满腔热情秉笔疾书。
他非常重视报社人员的思想建设,在报社日常工作中设置了政治课、文化课。尽管自己工作繁忙,还是抽出时间每星期给工人同志们讲一次课。他用通俗的语言,打着生动的比喻,声音不高不低不紧不慢,似乎有说不完的新鲜事,道不尽的人生哲理。他用大白话讲解什么是压迫剥削,组织工人们讨论“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还是工人养活资本家”。他讲的有关社会发展史、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人类社会的美好远景以及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等,人们感到十分新鲜,许多当年聆听他讲课的人,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这些年轻人最终树立起革命人生观,阮志刚有启蒙之功。
当时报社内部推广学习拉丁化新文字,这是一种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方案。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时,由瞿秋白、吴玉章等制定。它一问世便立即引起阮志刚的关注,他以扎实的外文功底,敏锐感觉到这种新文字必将得以广泛推广使用。入主报社后,他所掌握的多国文字一时派不上用场,便力主推广使用新文字。我们今天翻阅当年发行的《大众报》,就会看到在报头下方清晰标注着拉丁字母拼音,这在同时期国内报刋上极其罕见。
但是,当年报社工作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人对学习新文字没有兴趣,认为这些外国字母离现实太遥远。阮志刚开导大家说:“别小看新文字的作用,这是学习世界语的基础,学好新文字,再学世界语就不难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世界语也会通用……”
这些话,即便今天听起来似乎也有点玄。但不可否认,汉语拼音如今确已成为沟通网络天地的重要元素。试想,在7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面临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一位蜗居在穷乡僻野的党报干部,能如此远见卓识描绘中华民族解放后的美好蓝图,可见其抗战必胜的信念,坚如磐石。
阮志刚喜欢在空余时与工人聊天、做游戏、拍着手教唱歌曲:“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子给人住……”谁有不懂的事去问他,总会得到耐心的解答,一时听不懂也可随意争辩。
有位当年的印刷工人,在半个多世纪后回忆与阮志刚相处的日子,曾提到这样一件小事:他给我们讲课准时准点,从不迟到,因为讲的新鲜事多大家都爱听,屋里坐不下,不少人就在门窗外面站着听。有一次开大会,是另一位社领导讲话,阮志刚看屋里人都满了,便悄悄蹲在门外听,有人发现后让了个地方请他坐下,他小声告诉人家:“在这地方能听到就行,我讲课时不是也有不少人站在门外嘛。”
阮志刚生活俭朴,吃的、穿的、用的同报社其他人一样,他和大家一个锅里摸勺子,从无特殊要求。为避开敌人围攻、偷袭,报社经常转移,他身背二八匣枪、子弹袋,还有公文包、干粮袋,同大家一起行军。途中吃饭,都是后勤部门挨村派的,因群众生活水平不一样,送的饭有的好些,有的差些,他看到有略好一点的饭食,总是让给别人,自己拣差的吃。各家送饭时间不一致,有早有晚,他执意让别人先吃,自己饿着肚子等待……
在与各种敌对势力激烈斗争的复杂环境中,阮志刚以实际行动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矢志抗敌的真实形象,以此影响、感染着报社全体工作人员。突围战结束后,人们含着眼泪,掩埋了报社34名战友的遗体,挖出掩埋的印刷设备,又投入紧张复刊工作。由于人员大量缺失,无力续出铅印报,便在山洞里架起石版印刷机,借一碗油灯的昏暗光亮,书写药纸、洗刷石版、摇动机器……半个月后,1939年12月24日,编号为392的石印版《大众报》,又出现在胶东各地。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做好禁烧秸秆工作,驿道镇将秸秆禁烧工作列为近期工作重点,镇纪委狠抓秸秆禁烧督查,确保禁烧工作有效开展落实。...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