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岛捕鱼旧事
彭守业
芝罘岛是中国最大的陆连岛,海上捕捞业条件得天独厚:前海和西海为波流较稳的浅海区,这里放置着老牛网、袖子网等定置网具。山后那浩瀚无垠的海面,便是驰名中外的烟威渔场的一部分,是200多种鱼虾东来西往的必经之路。春天,各种鱼虾从东海、黄海越冬场北上,经过这里西入渤海繁殖、索饵。秋天,各种鱼虾从渤海泛出又经过这里东去,分别游向成山头、黄海中南部和东海越冬场。这里不仅是各种鱼虾的洄游通道、索饵场所,也是少数鱼虾的产房和摇篮,渔业资源相当丰富,主要有鲅鱼、鲐鱼、黄花、刀鱼、青鱼及对虾等60余种。
春汛秋汛捕鱼忙
过去,芝罘岛渔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捕捞作业。主要鱼汛有两次,3月至6月为春汛,8月至11月为秋汛,渔民趁鱼儿洄游产卵季节进行捕捞。
春天时,渔民一般于清明前后出海,此时桃花初开,渔民称这时的海水为桃花水,各种鱼虾开始洄游到芝罘湾一带。过了谷雨,水温明显上升,各种鱼类由深水洄游浅海繁殖生长,是渔民捕捉各种杂鱼的良好时机,过去有“过了谷雨打杂鱼”之说。秋后鱼虾又从渤海游向黄海,也是渔民捕捞的黄金季节。
捕捞鲅鱼分春、秋两汛。4月底至5月上旬,产卵鲅鱼群到达烟威渔场,体大而肥,秋汛为9月到11月,所捕捞的多是当年生的低龄幼鲅。捕捞鲅鱼的渔具以流网为主,盛期时,收一次流网可捕三四千斤鲅鱼。鲅鱼至今仍是捕捞量较大的鱼种之一。
烟威渔场是鲐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渔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中旬。鲐鱼白天栖于较深水层,夜间和清晨则游于中上层。春夏生殖或索饵期间在水面集群,渔民称之为“起群”,起群时海面常常被激起红色或紫红色群形。渔民看到鲐鱼起群后急忙下网捕捞。
黄花鱼过去是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上世纪60年代前,在烟台鱼类产量中常居第一位。1950年前,芝罘山后常有大鲸鱼追逐黄花鱼群,有的鲸鱼嘴里还叼着黄花鱼,伴随鲸鱼的还有鲨鱼等鱼类,渔民称之为“过龙兵”。“龙兵过,用流网”,于是渔民们急忙下流网捕黄花鱼,绝对有所收获。
后来由于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导致黄花鱼资源严重衰退,到上世纪70年代初已形不成黄花鱼汛,现在渔民已很难捕到这种鱼了。
刀鱼捕捞期为五六月份和11月份,俗语说“霜降到,刀鱼多,这个季节莫错过”。刀鱼的捕捞方式多为钩钓和围网。刀鱼是我国四大经济鱼类之一,也是芝罘岛渔民过去主要捕捞的鱼类,但上世纪70年代后资源量大为减少,个头也变小,现在已很难捕到近米长、一寸半宽的刀鱼了。
青鱼过去也是芝罘岛海域的主要鱼类。春天时,大片的青鱼常常在近海交配,公鱼放浆,母鱼放籽,海面涌起一大片泡沫,腥味传得很远,这时在鱼群里插一根棍都能立住。渔民们见状纷纷下网捕捞,在地里干活的农民也放下农具下海,这时用篓子也可以捞到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疃村的老牛网一天倒万斤青鱼是常有的事。
对虾是一年生大型虾类,在黄海中部越冬,于4月中旬通过渤海海峡,5月上旬产卵。产卵后,大部分对虾死去,幼虾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到8月份平均体长达8厘米,开始向渤海中部移动,秋后游出渤海。过去每年到了三月三,芝罘岛渔民就要下海用定置虾网捕虾,有时一网就可捕到1000多斤,连续捕半个月春虾。过了阴历八月,渔民又开始捕秋虾,秋虾捕捞时间要长一些,近一个月。上世纪50年代中期捕捞量最大,到了70年代末,对虾大为减少,已无法用虾网捕对虾了。
海洋资源如此丰富,捕捞就相对容易了。说起当年的捕捞盛景,现在的人可能像听天书一样感觉不可思议。
钓鱼、网捕和船捕
过去芝罘岛的海上捕捞有钓鱼、网捕、船捕等多种形式。
这里说的钓鱼指渔民生产性钓鱼,主要有钓鲅鱼、钓刀鱼、钓马步鱼等。
钓鲅鱼:渔民发现鲅鱼群后,就摇船靠近,将绑着鱼饵和铅坠的鱼钩抛出,然后快速收线。鲅鱼发现鱼饵后,以为是小鱼在逃,便争相吞食,大鲅鱼游速快,所以上钩的多。鱼饵多用白色的廷巴鱼皮,也可用白布或玉米包皮抹上油代替,可反复用。
钓鲅鱼的要求是眼快、手准、投远、拔线稳,动作协调,好手可将钓钩抛出去七八十米。
钓刀鱼同钓鲅鱼差不多。七月十五后,山后就有刀鱼群了,刀鱼多在海水上层游动觅食,身子切垂水面。渔民驾船冲进鱼群,把鲜海蛎子提前砸碎撒到海面,刀鱼纷纷前来抢食。这时将带着鱼钩和白布条的钩线抛到水中急速拖动,凶猛的刀鱼就会上钩。
另一种方法是,钓船上带十四五筐钩线,每筐放鱼钩120把,下钩时一人摇橹,一人结浮子和浮标,一人放鱼钩,十四五筐钩线连接放完后,长达10余里。鱼饵为刀鱼块或小丁鱼、马步鱼块。钩线放完后,系浮标投水中,船在旁边等候片刻后即捋线摘鱼。从头到尾捋完线后,船再回到始端继续捋第二次线,循环两三次后即可起线入筐,摇船回岸边卸鱼。
钓马步鱼,是将三角船撑帆顺风放到海面,边挂饵边抛钩,小帆船拖带钓线徐徐向外延伸,也有人摇橹放线。根据鱼上钩多少,确定收线时间。钓马步鱼一般用小丁鱼块做饵,与钓别的鱼不同的是,鱼饵需稍微露出海面。
网捕,主要有围网、定置网等方式。
围网,俗称拉网,有拉大网和拉小网之分。大网长达400余竿子(5尺为一竿子),宽两三庹,小网不到200竿子长。发现鱼群后,用船拖着渔网的一端向海中摇去,摇到一定距离后,船绕一大圈摇回来,然后两端同时拉网。拉大网一端需10多个人(有时用牛拉),拉小网一端需四五个人。
拉网需要丰富的经验,老渔民能根据水色和波浪判断出海里有没有鱼、什么鱼及鱼的多少,做到网网不空。1941年3月,大疃村陈世均的大网在芝罘湾作业,一网围捕鲐鱼3万余斤。陈德修、张顺二人是出名的老把头,会看鱼情,知道哪里有鱼,怎么下网,上世纪60年代时陈德修曾指挥着社员用一盘小网一次拉了一万多斤鲐鱼。
定置网有老牛网、袖子网、坛子网、燕鱼网、丁鱼网等种类。1962年,烟台的一支部队与大疃村协商,由部队出资购置一盘老牛网,安置在西海,部队传授技术,大疃村管理,出的鱼一家一半。因效益好,几年后大疃村又购置了一盘老牛网,也安置在西海。老牛网需安置在水深17~19米的沿海渔场,网长200余米,网底用铁锚等固定在海底,网门很阔。鱼群顺着网墙游,最后进入网门,就像进了海底的“八卦阵”,只有进路,无出路。为防止鱼钻破网,老牛网需一天一倒,上世纪60年代时鱼多,有时一天倒两次。
1964年春天鲅鱼丰收,曾一网倒了4.8万斤七八斤重的大鲅鱼。又有一年青鱼丰收,进网的青鱼约有四五十万斤,兴奋的渔民急忙向外倒。遗憾的是,刚倒了一万多斤,海上突然刮起大风,老牛网被刮开一条大口子,网里的鱼全部跑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用老牛网捕鱼所得,还不够给渔民发工资的,所以就取消了两盘老牛网。
袖子网、坛子网、燕鱼网、丁鱼网的构造与老牛网基本相同,不过比老牛网小得多,这类网主要由网墙、网圈组成,放置在浅水海域鱼虾洄流的通道上,以拦截、迷惑、诱导鱼虾钻进网内。袖子网过去较多。坛子网由网身、囊网组成,网身由若干片网连结成大片,最后折起缝合为截斗圆锥形,囊网由一片网缝合。燕鱼网,又名“死汉子网”,有网墙和网门,长100余庹,一般安置在礁上。丁鱼网最小,网扣也密,可网丁鱼、鲅鱼及其他杂鱼。
新中国成立前,大疃村的渔船主要是帆船和舢板。由于渔民们在芝罘岛周围就可以捕到鱼,所以很少有船到远海捕捞。
渔民孙业堂小时候在外地的大船上当香童,对北方渔场和渔港比较熟悉,回村后自己造了一条5吨重的渔船,曾到辽宁省的营口和长兴岛一带拉黄花鱼。“大跃进”时,大疃村的两条大船曾连续两年到莱州湾一带捕捞,春天时捕捞黄花鱼,半个月左右上岸一次,将鱼卖给水产部门后,接着再下海捕捞,连续两个月。秋天时捕捞梭子蟹,一去一个月。当时莱州湾的梭子蟹不仅味美,而且个大、量多,渔民们用“一般人没有3个蟹子高”来形容梭子蟹之大,意思是3个蟹子夹连夹连起来比人高。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后,渔船实现了机械化,又无限制地增船增网,特别是底拖网(俗称“扫地穷”)盛行,捕捞过度,渔业资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到70年代末,所有鱼类均形不成春汛、秋汛,80年代后,许多鱼虾成了“海珍品”,捕捞船也越来越小了,出一次海可能要亏本,当年的捕鱼盛景只能留存在记忆中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唐寿锐通讯员孙淑芹)近日,莱州市文昌路街道双语社区邀请融合颐生堂中医理疗创始人满晓娜为辖区居民举...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