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小录》中的莱州大关帝庙及关帝庙联 □孙慧铭

烟台日报 2020-11-03 09:13 大字

清代莱州“大关帝庙”

毛贽,字师陆,号勺亭,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2)正月初七日,卒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九月初七日,寿八十有六。《东莱崇儒毛氏族谱》中评价他为“赋性刚方,不入俗流”,又称:“自幼嗜古成癖,六旬始食饩,七旬外,犹手抄不倦。著有《识小录》十二卷、《勺亭集》十卷。沈淑园观察东莱时,甚器重之,赠句云‘八秩清尊开北海;千秋大业继东莱’。荐应名试经学,以年老辞,不赴。”

关于莱州“大关帝庙”,毛贽在《勺亭识小录》中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二年,宪副董公议择一地建关公祠,遍寻不得。忽王氏废园产芝二本,众方往观,见其地空敞,遂建大殿及启圣祠,并西庑、戏楼、门屏息具,遂成千古仰止吉区。”

从中可见此关帝庙的规模,确可称为“大”。而在接下来的按语中,可知当时莱州为何要建这么一座“大关帝庙”:“汉将军英灵万古,护国佑民,血食率土,讵云非宜?但清庙高庑,妥祐享祀,方与礼合。惟吾乡街头巷口及墙角屋壁,往往设半户小祠……”

作为忠义的化身,从北宋崇宁元年(1102)的“忠惠公”开始,历代朝廷对关公多有褒封,单是清代就达六次,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于光绪五年(1879)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据资料称,那时民间为关公修建的庙祠数量,竟是孔庙的一百倍,“村村有武庙”。想必,多数是如上文所言的“街头巷口及墙角屋壁,设半户小祠”。

《识小录》中记录的“大关帝庙”,倡建者为宪副董公,即时任分巡登莱青道按察使副使董自超。对于此人,《雍正朝朱批引见单》中有详细的介绍:“镶白旗汉军何弘垲佐领下人,年四十二岁。由廪生中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举人,五十七年戊戍科进士,补授内阁中书。雍正三年十月内,大学士马齐等保举,补授内阁侍读。五年九月内,署都统事大学士富宁安拟放副佐领,带领引荐,奉旨著交礼部请旨。续经吏部带领引见,奉旨:董自超命往河南,交与总督田文镜教导试用,以应题之缺酌量题补。十一月内,河东总督田文镜题署河南理事同知。六年三月内,题补开封府知府。七年十月内,题补南汝道。八年大计特荐,十年三月内,给咨赴部。四月内,又经题请调补山东登莱青道。五月初六日,吏部带领引见,奉旨:董自超著赴新任,其特荐之处,准其注册。”由此可见,他是在雍正十年(1733)始任登莱青道。

乾隆二十年(1755)由官方撰修的刊本《掖县志》“卷之一·坛庙”中,记有当时的一座“关圣庙”。笔者经对比认为,此“关圣庙”即《识小录》中的“大关帝庙”,只是略有出入:“雍正十二年知府严有禧、知县张俲载购城内卫署东民地建立,正殿四楹,肖像其中。后殿六楹,设崇封三代神主。大门三间,二门三间,戏楼一间,殿西官厅三间。有海防道董自超碑记。”

此文中“关圣庙”的建造时间虽比《识小录》中的“大关帝庙”早三年,但两文都提到了“董自超”。在“知府严有禧、知县张俲载城内卫署东民地建立”时,董已在莱州任上,另据《莱州府志》,严有禧担任莱州知府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四年(1739),张俲载担任掖县知县的时间是雍正十一年(1733)至乾隆二年(1737)。《识小录》中提到的建“大关帝庙”时,三人同时在任莱州,绝不可能在“关帝庙”修成三年后,董自超再“议择”修“大关帝庙”。

另外,《识小录》中说是建于“王氏废园”,《掖县志》说是“购城内卫署东民地建立”,经查阅旧志中当时掖县城池图及古迹资料,关帝庙所处“城内卫署东”,唯有明代兰州刺史王文林的一处别墅符合条件。所以笔者认为,“卫署东民地”即“王氏废园”,也就是于“东关之东,地名花园沟”的王文林别墅。何况《识小录》中的“大殿”“启圣祠”“西庑”“戏楼”“门屏”等建筑,也正好对应《掖县志》中的“正殿四楹”“后殿六楹”“西官厅三间”“戏楼一间”“大门三间,二门三间”,这就基本可以确定,两本旧志指的是同一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记忆的建造时间不同而已。而“大关帝庙”,应是民间对这座“关圣庙”的俗称。

《识小录》中的关帝庙联

《勺亭识小录》中“大关帝庙”文后,附录有关帝庙联语数副。毛贽说:“关帝庙联,余记作者数人。”第一副为胶州进士张若獬作:

二心臣子愧;同胞兄弟羞。

此联前有注解“或云其弟不忠不友作”。很多人或许不明就里,其实,此联是指张若獬讽刺弟弟张若麒为“新朝二臣”一事。

明代崇祯二年(1629),张若獬与弟弟张若麒同中举人,两年后张若麒中进士,又三年张若獬也中进士。时人称兄弟俩为“张氏二凤”,并在胶州城中为他们建立起“兄弟進士”牌坊。

张若麒历任清苑县、卢龙县、范县知县,崇祯十年(1637)入选刑部主事,次年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手握兵权。张若獬初授北直隶河间知县,后任南京户部主事、淮徐道按察司佥事等职,政声颇佳。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从此变成了一个历史符号。此后,兄弟俩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弟弟先是归降李自成,做了大顺朝的兵部尚书,后又在清朝定鼎后,先后担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等职;哥哥则是坚持气节,不做贰臣,弃官归隐故里,“于州南旃檀庵以终”。

据称此联是张若麒回乡省亲时,张若獬手书于关公庙中,借关公的“忠义”做对比,讽刺弟弟侍二主的行为,也表示自己的羞耻。只是,当时莱州“大关公庙”并未建造,张若獬并不是手书于此,应是书于他的“旃檀庵”中。传说“旃檀庵”本塑有崇祯皇帝像,后又在塑像两侧加上了周仓和关平,以避清廷追查之祸。

又,蓟宁兵备王公肇生作:

香绕金炉,一道扶炎正气;

花开宝炬,千年达旦余光。

掖县人王肇生,字子产,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掖县志》中有传:“为诸生下帷刻苦,万历丙午举于乡,由部郎出为蓟南兵备道。时晋中寇盗充斥,肇生部所降壮士百余人,共甘苦,皆乐为用,每击贼輙身先之。尝大败贼于朶子镇,烹贼首吞之。疽发背死,未竟其用,世多惜之。赠‘太常寺卿’,崇祀乡贤祠。”

“烹贼首吞之”,这一点真有南宋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杰之气。此件事是发生在崇祯五年(1632)王肇生任山西副使时,想必在关羽的故乡山西杀贼,“自言前世为关庙道人”的他,也是忠勇赤胆吧。

金炉内香烟缭绕,升腾着一道匡扶炎汉的正气;蜡烛的火花燃烧着,天亮后依然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联语以平实的笔调赞颂关羽的正气及流传千古的忠义精神,可谓佳作。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松滋关帝庙,如今依然悬挂有此联。此地三国时,属关羽镇守十多年的荆州所辖。

又,余祖季侠府君作: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这副关帝庙联,曾被“楹联学开山之祖”梁章钜誉为“可包一切、扫一切矣”。意思为概括性极强。

“武穆”即南宋岳飞,宋孝宗时其冤狱被平反,追谥“武穆”,明神宗加封其为“三界靖魔大帝”,在关羽之后“而神”。“文宣”即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在世时便被称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奉为“孔圣人”“至圣”等等,在关羽之前“而圣”。

整体看此联,用语通俗、简要,在对比、强调中,说明和歌颂了关羽的伟大。同时运用了楹联写作的重字手法,让联语更具铿锵之力,真称得上是神笔之作。

其实《识小录》收录此联的最有价值之处,在于让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何人。

此联在清代《楹联丛话》和民国《古今联语汇选》等楹联集中都有记载,但无一不是标注“佚名”,如《楹联丛话》卷三“庙祀”中只是说:“关帝庙联最多……又记有一联云:‘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古今联语汇选》“祠庙”中说:“西湖岳庙之左,有关庙,又,旧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识小录》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比道光年间的《楹联丛话》和民国初的《古今联语汇选》都早许多年,所以,毛贽称此联为“余祖季侠府君作”应是可信。

关于“季侠”此人,《东莱崇儒毛氏族谱》中有详细的资料,照录如下:

“第十世毛伟,宗周嗣子。字季侠,晚慕鲁仲连子为人,别号景连居士。天性孝友,年四岁承祖命,出后叔祖小田府君。叔祖母惑侧室言,待府君少恩,府君孝敬不衰。本生父母故,与诸兄一体治后事,服丧三年。兄姊闻有贫之,輙量助之。偶值岁暮,族人欠官税者甚多,里正苦之,府君悉代为输纳。里中贷金与粟者,贫不能偿,輙取劵焚之。幼辅邑庠,以三兄皆府庠,遂改府庠。壬申孔叛围莱,以助饷有功,例应贡,不受,让于叔宗孔,敘为秀才。鼎草后,徙居北郭小庄。终其身,不入公门。课子一经,每逢芳辰、令节,与诸友诗酒徜徉而已。生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八月廿十四,卒康熙十一年壬子四月二十日,寿六十有五。”

从中可以看出,“季侠”毛伟本就是一个孝敬有加、乐善好施又淡泊名利的侠义之人,他能写出这副佳作,也属正常。

《识小录》中还为我们揭开了另一副著名的关帝庙联的作者身份,此联为集唐诗句: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国衣冠拜冕旒。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对此联也有很高的评价:“关帝庙联最多,世人习用《三国演义》语,殊不雅驯……然先主閟(闭)宫、丞相祠堂未尝不可移用,又不若‘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国衣冠拜冕旒’二句较为雅切。”也就是说在这么多的关帝庙联中,唯有此副集句,梁章钜认为“高雅贴切”。

毛贽称此联为“余兄九来集”。毛九来,即莱州明朝重臣毛纪的八世侄孙、清康熙举人、官至南直隶颍州知州的毛贡,曾纂修《东莱崇儒毛氏族谱》,《掖县志》中有传,著有《自笈草》《研北随抄》《掖水志林》等。

此联上句出自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吟咏长江三峡一带古迹的组诗。意思为“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借以颂扬关羽的功绩。

下句出自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在此联中是指“天下的文武百官都来拜祭关圣大帝”。

此联也收录在“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宋荦编著的《筠廊偶笔》中,亦称“极佳”。

《识小录》还有其他两副集句关公庙联。一副为莱阳宋洪岚集: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非圣人而能若是乎。

上下句分别出自《论语·泰伯》和《孟子·尽心》,意思可理解为:“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立身处世的节操不能被改变,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先夸赞关羽的气节,又以反问句强调他确实可称为真圣人。

“宋洪岚”此人,笔者查阅多部地方史册后,并无所得,只是想到明末莱阳科第世家宋氏一族中宋继登、宋继发、宋继澄三兄弟。宋继登号“雀岚”,宋继澄号“澄岚”,而宋继发之号不得而知,不知是不是“洪岚”,在此存疑。

另一副集句联为:

岂曰非智勇;此谓大丈夫。

上联出自唐代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下联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很明了。

此联为“邑侯王公光曙集”。王光曙,慈溪人,暮年涖掖任知县。他的后任,康熙四十九年(1710)宰掖县的潼关人李密,也曾留下一副关帝庙联,联语为:

将自伯仲为臣子;却异英雄是圣贤。

虽都是不相上下的为人臣子,但不同的是,圣贤(关羽)却是个大英雄——作者在联语中借与关羽的对比,既表达了一种崇敬,也表明了自己以此为榜样的心态。李密后因政绩突出升迁为吏部主事,应该与这种为国为民的为官思想有关吧。

掖县贡生林嵋,字小眉,康熙二十一年(1682)举人、夏津训导林楷之子。旧志上称他“聪颖慧悟,巧不可階”,十岁时便能吟诗作画,“一时英儁多出其门”,到晚年犹不辍卷,著有《能读斋集》。他所作“关帝庙联”为:

封金而去者有心,

不负桃园一诺;

五夜所读者何书,

讵甘鼎足三分。

这里的“封金”指关羽“封金挂印辞曹营”的故事。汉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大败刘备,关羽被困土山后,以“降汉不降曹、给俸禄养赡二嫂、但知刘皇叔去向便辞去”为约,归顺曹操,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土山约三事”。后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关羽便把“汉寿亭侯”的大印悬挂在大堂上,带着以前的部将,护送着两位嫂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会合。关羽此举,确实不负三兄弟桃园结义中那“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诺言。

下联的纸面意思是:“在五更读的是什么书?难道甘心与魏、吴三分天下吗?”关羽秉烛夜读《春秋》,也是在归顺曹操期间。传说当时在馆驿安歇时,曹操为“乱其君臣上下之礼”,安排关羽和二位皇嫂同住一个房间,关羽只好“秉烛立于户外”,拿出随身携带的《春秋》读起来,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其实关羽这样做,一是说明他勤奋好学,更是为了保护皇嫂。难怪曹操在赠过锦袍又赠赤兔马后,又夸赞关羽“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莱州“大关帝庙”建成于乾隆初年,而《勺亭识小录》中记录有关帝庙的联语皆在此之前,所以说并不是特意为“大关帝庙”而作。或许只是毛贽因敬重关公,才特意把这些乡贤写的联语收录到《识小录》中的吧。

新闻推荐

莱州土山镇开展 “美丽庭院”创建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王美霞YMG全媒体记者召溪)今年以来,莱州市土山镇以“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为目标,以“美在我家”...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