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台日报》的通讯员

烟台日报 2020-09-14 10:37 大字

□高海洋

时光荏苒,岁月让我有了许多的追忆。三十二年前,我有了学习和从事新闻报道的机缘,从此喜爱上了“通讯员”的称谓。

1988年3月,我从一家企业调入正在筹建的烟台新闻中心,分配在新闻科。4月上旬的一天,科长拿着一份新华社信息中心要举办“中外产品样本巡展”的资料,让我改编一下到报社发个消息,目的是让烟台更多的企业及产品出口外销创汇。我把它压缩成200多字的简讯,第二天送到了烟台日报社。三天后,4月18日的《烟台日报》在一版刊发了150多字。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自然是激动不已,就把单位当天所有的《烟台日报》收藏了起来。从此,我开始以“通讯员" 的名义不断发表新闻稿件。

当年7月,我从电大新闻学专业毕业后,如虎添翼,陡增信心,一篇篇小稿陆续见报。9月12日,《烟台日报》二版二题刊登了我采写的消息《蓬莱酿酒厂获国家节能金奖》近700字,让我尝到了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线索的“甜头”;11月11日,我与莱州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一起采写的《莱州市磷矿厂承包扭亏为盈》一稿见报,发了接近600字;12月29日,我受共青团市委宣传部之邀,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组织采写一组烟台市优秀青年企业家的事迹。接到通知后,我立即投入采写工作,用了两天的时间,采写、发表了龙口啤酒厂厂长梁贤久《先予后取得人心》和烟台针织联合公司经理尚仁寿《高效来自软投入》两篇短通讯,共计1600多字。

步入新闻报道行业后,我孜孜以求,白天不断深入基层采访,夜里常常写作到深夜。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也最难忘的是,1989年2月26日,《烟台日报》四版头题套红加边框带插图刊登了我的两千字通讯《图书发行家——许旭》,宣传推广了许旭开创的“梅花”式图书销售“多点开花”的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和读者的强烈反响,这篇报道后来还被《中国劳动人事报》转登。

1990年3月,我接手了《首都经济信息报》烟台记者站工作,成为该报外派记者和记者站负责人,从以“通讯员”的名义发稿到以“记者”的名义为报社做报道,见报文章不断增加,从最初的百八十字的简讯发展到特写、言论、纪实通讯等作品屡见报端,我始终在心里认定自己是烟台日报社的通讯员。1991和1992年,《烟台日报》每月都会给我发表一到两篇新闻报道。1993年4月12日,《烟台日报》三版二题刊登了我和市工商局同志合写的烟台开发区招商引资报道《彩云城再放异彩》近千字,助力了烟台开发区商业城的腾飞。那一年,我的得意之作是11月20日《烟台日报》六版头题刊登的,我作为通讯员和报社记者赛序波合写的《假家军何以难歼灭》,揭示了当时社会造假泛乱成灾的现象,警示各行各业诚实守信经营,两千余字还配发了照片,那篇报道我至今收藏。

作为烟台日报社的通讯员,三十多年来我坚持不懈,深知写一篇好新闻不容易,需要语言质朴简练、生动形象、立意准确,重要的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变化和心声。

如今我已经退休,但蓦然回首,初心未泯,至今依然留恋“通讯员”的称呼,时常翻拣那一篇篇略带“羞涩”的文章,个中酸甜苦辣唯有自己知道。过去近在咫尺,未来的路依然清晰,热爱新闻事业的初心不变,我至今还在笔耕不辍,书写着烟台人自己的故事。

作者系《胶东人物》杂志编辑

新闻推荐

莱州驿道镇成立海外院士工作站

本报讯(通讯员杨琳YMG全媒体记者刘洁)今年以来,莱州市驿道镇始终将“双招双引”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搭建人才科技平台,聚焦...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