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顽童”任春忠

青岛早报 2019-10-10 06:57 大字

“打竹板,进街来,一街两厢好买卖。我来得早,来了个拜,拜了个礼多人不怪……”85岁的任春忠耳不聋、眼不花,说起山东快书和“数来宝”来,嗓音洪亮、底气十足,表情丰富、神态幽默。他说:“我就是通过山东快书和‘数来宝’爱上了曲艺,然后又爱上了曲艺创作、影视编导。我喜欢说,也喜欢写,创作让我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磨难,但也让我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 ”

文艺创作始于“胡闹”

任春忠生于1935年,战争的枪炮声几乎伴随了他的整个童年。 1947年,任春忠随父母从家乡龙口辗转来到青岛。连年的战乱和举家的搬迁让任春忠只读了4年多的小学。即使这样,他还是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那时候,任春忠家住在老青岛的第三公园附近,公园里常常有艺人撂地卖艺,任春忠常去看热闹。他最喜欢山东快书和“数来宝”,看得多了,他也学会了不少,没事时就学着给大伙表演。

1951年,16岁的任春忠进入青岛纺织机械厂当了工人。因为他年纪小,又姓任,所以工友们都叫他“小人儿”。说起第一次创作,任春忠笑说那更像是一次“胡闹”。有一次,任春忠又给大家表演节目,厂工会干部见他们玩得挺热闹,就鼓励大家写写自己身边的事。几天后厂里的马达坏了,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生产,大家自发地加班抢修马达。任春忠觉得这件事既有趣又有意义,就仿照山东快书的形式写出了《义务抢修马达》。 “我当时也不知道啥叫创作,就是写着玩的,写完了就在厂里给工友们演。 ”不久,市文联的同志到厂里了解工人的文化生活,带走了任春忠的手稿。几天后,《义务抢修马达》在《青岛日报》上发表,这个消息在全厂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说想不到“小人儿”竟是个有能耐的“文化人”。

逆境之中不改初衷

看到自己的作品上了报,任春忠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决定把自己听到、看到、想到的事,都写成脍炙人口的山东快书,然后讲给大家听。想法虽然好,可是真正动起笔来,任春忠才感觉到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了。为了补习文化,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台东民间中学”学习;为了打磨作品,他经常请教身边的干部、教师、师兄弟。短短几年里,他创作的山东快书《两个大嫂养鸡》在《青岛日报》副刊上发表,山东琴书《同路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采用,数来宝《咱们的家》入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曲艺专册……

1954年,青岛广播电台破格将任春忠调到文艺部担任编辑,当时他只有19岁。同年,他又被中国曲艺研究会(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任春忠如鱼得水,工作之余,他加入了青岛业余广播乐团,担任说唱队队长,后来又成立了“蒲公英民间文学社”,经常与众多曲艺爱好者举行广播演出和创作活动,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曲艺名家的高景佐,曲艺作家刘金堂、魏文声等。

1957年,22岁的任春忠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工作也由原来的采编岗位调到了技术岗位。没几年,“文革”来了,任春忠再次成为“改造”的对象,被遣返回莱州老家,一待就是6年。虽然身处逆境,可任春忠却从没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在莱州农村,他利用自己的手艺给村里修机器,用废木材给村民们做象棋,农闲时给大家表演曲艺节目。他还利用废旧的零配件,给村里“攒”出了一台拖拉机。任春忠说:“我是个不服输的人,再苦的日子我也不会向命运低头,我就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从来没有悲观的情绪,到哪都是嘻嘻哈哈的。 ”

厚积薄发一展才华

上世纪80年代,任春忠从电台编辑转型为影视编导,并且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真正的春天。那段时期,他参与了在青岛举办的全国山东快书大奖赛和相声大奖赛,还主编了30多期《五彩缤纷》栏目。他创作的电视剧《多多关照》在央视及各地方台播放。 1987年,他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9期文艺天地 《人与人》,获得了当时电视文艺的最高奖“星光奖”,1988年,他还主办编导了青岛龙年春晚。常年的基层生活让任春忠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除了山东快书,他还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比如《有一盏马灯》《难忘的黑牛》《干道猴》《卖蒜记》《求医记》《推瓮记》《瓜棚记》等。

1986年,央视摄制组要拍摄一部宣传青岛的专题片,任春忠被抽调过去协助工作。 3个月里,任春忠与摄制组几乎走遍了整个青岛地区。拍摄结束后,导演说要回北京请个专业作家来写解说词。听到这话,任春忠思绪起伏,一种创作的热情在心里涌动。他觉得,自己从小在青岛长大,了解青岛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目睹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作为青岛人,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回到家里,他根据自己的采访日记,连夜写出了10800字的解说词 《腾飞的青岛》。第二天给摄制组送行时,任春忠把手稿交给了导演。他的举动引来一些人的非议,说他不知道天高地厚。 “我知道导演肯定不会用我的稿子,但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可以给他们做些参考,毕竟我比外地人要了解青岛。我就是想尽自己的努力为宣传家乡做点事。 ”令任春忠没想到的是,导演只看了几页,就兴奋地说:“我看也不用请什么专业作家了,原来咱们身边就有个笔杆子啊! ”《腾飞的青岛》不但成为最早的宣传青岛的专题片,也成为任春忠最为骄傲的作品。

新闻延伸

耄耋老人“怪”有趣

退休之后,任春忠不但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反而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50集的儿童电视短剧《小豆豆》和20集的电视连续剧《老王头外传》,他曾是《中国地方戏曲精萃》的撰稿人之一,创作了山东快书《遛狗》、胶东大鼓《青岛红飘带》、曲艺作品《宠物看门》《逛劈柴院》《老刘钓鱼》和相声《猴去吧! 》等等。他的作品扎根生活、视角独特,善于用生活中毫不起眼,甚至是意想不到的趣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大家都觉得他的文风特别怪,但又怪得有趣。

退休后,任春忠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并命名为《任春忠写作集》(曲艺作品)、《墙角梅》(小说)和《五味瓶杂记》(QQ小文)。很多人劝他出书,任春忠谦逊地说:“我没读过多少书,也没受过专业培训,我写的东西对别人也起不了什么帮助,自己留点回忆就行了。”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工人成长为一名高级编辑,任春忠很开心,也很知足。总结自己的人生,他说自己算不上成功,只能说有点小成绩,这份成绩,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坚持。

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任春忠依然像个天真的孩子,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也喜欢尝试。朋友段存洲的一首打油诗,生动地描画出了这位耄耋老人的形象:“怪人怪才亮风采,嗓门怪大话实在。古稀犹如童贪玩,春忠怪得讨人爱。 ”去书画社参加活动,从西海岸乘隧道公交来市区买菜,和老友聊天打趣,说一段山东快书,研究研究甲骨文,用手机看新闻、刷微信……这就是任春忠的晚年生活,从容舒适、恬淡自如,虽然没什么惊人之处,但却让人羡慕不已。本版撰稿摄影 李慧

朋友送给任春忠的打油诗,生动地描绘了这位“怪老头”。

任春忠自己装订的作品集。

任春忠在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

新闻推荐

70年,工业增加值增加了28689倍

YMG记者刘海玲通讯员位正革新中国成立70年来,烟台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

莱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