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艺术面塑 好看好吃的艺术食品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牟平艺术面塑就是牟平花饽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是根据牟平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从而形成的一种民间艺术,是民间托物寄情、象征丰收喜庆、祈福长寿、自做自用的生活艺术用品,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聪明、勤劳的牟平农村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用面团做出自己喜爱的样式,像石榴、荷花、蝙蝠、蝴蝶、龙、凤、虎、羊、百岁、牛蹄等,蒸熟以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表面点缀着花鸟,色泽亮丽、立体饱满、栩栩如生,既好吃,又好看,又带着吉庆的祝福,很受人们喜爱。孔明擒孟获,渡水祭“馒头”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渊源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每逢岁末,胶东妇女都要蒸制许多大枣馍馍,以备春节祭祖、上供和食用。馍馍形状是圆的,上面挑起七孔,孔里镶入红枣。当地的老年人说,七孔代表人的眼、耳、口、鼻等。而莱州一带春节制作茧馍,其形似瓢,更像人头,可推之以面做俑,代替真人头祭祀。《三国演义》中,孔明降服孟获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河,正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孔明招来孟获问明原因,孟获回报:“两军交战,阵亡将卒无法返回故里与父母妻儿团聚,故在此兴风作浪,阻挠回程,军师若要渡江,须要四十九颗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孔明心想交战死伤难免,哪有太平之时再杀四十九条人命的道理。遂心生一计,即命厨子用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马之肉,捏塑出四十九颗人头,算准时辰,陈设香案,洒酒祭江,剎那风平浪静,万里无云,大军顺利渡江。
宋朝高承《事物纪原》云:“始于诸葛亮渡泸水,以面画人头而祭,故称馒头。”这就是馒头的典故,也是“江米人”一名的由来。面塑艺术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面塑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人的习俗,各地称呼不同,牟平花饽饽独具特色,俗称“大饽饽”、“枣饽饽”、“大桃”等。牟平花饽饽,寄情祈长寿牟平花饽饽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王格庄镇、姜格庄镇、龙泉镇等乡镇及周边地区,根据地域风俗,王格庄、姜格庄等地区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盐、防腐剂及蜂蜜等制成,而龙泉以及周边地区则是用于食用的花饽饽,主要用面粉制成。根据节庆习俗,王格庄一带主要以制作“小孩剪头”、“百岁”、“结婚”、“做寿”等特色花饽饽为主,而姜格庄一带则以“乔迁”、“上梁”、“祭祀”为主,龙泉主要制作“过年”、“六月六兔生日”的花饽饽。
牟平区的妇女在各种传统节日期间,运用面塑的技艺,用面团做出自己喜爱的样式,像石榴、荷花、蝙蝠、蝴蝶、龙、凤、虎、羊、百岁、牛蹄等,蒸熟以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再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非常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
牟平花饽饽以面为加工对象,制作流程分为和面、发面、揉面、捏型、雕刻、锅蒸、上色等。它以面为加工对象,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是民间托物寄情、象征丰收喜庆、祈福长寿、自做自用的生活艺术用品。烟台面塑俗称“神虫”、“花馍”、“巧饽饽”等。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内蕴饱满丰富,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牟平花饽饽是胶东妇女根据烟台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技法各不同,谐音寓吉祥面塑艺术的兴盛源自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以祭祀为主,附带了一些比喻象征功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具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体现了北方农村的朴实、纯厚的特色,但同时又不失秀丽,具有质朴、纯真、淳厚、自然的特点。花饽饽制作有面粉发面、干面(粉)和凉水面三种。色彩处理有单色点红与彩色点染描绘之分。在技法上,不同地域各有绝招,风格各异。牟平花饽饽尤其质朴大方,所做花叶及各种动物等全要双数,而且制作日期也要挑选双日,以求好事成双,吉祥如意。
牟平花饽饽是胶东妇女根据牟平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以面为加工对象,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是民间托物寄情、象征丰收喜庆、祈福长寿、自做自用的生活艺术用品。牟平各地流行的:“鸡随蛤蟆走,小孩活到九十九”,以及“奶奶送对鸡,姥姥还对鸭,小孩活到九十八”等,正是鲜明地反映了牟平花饽饽的特点。
按人生礼仪、岁时节物和各地习俗、信仰不同,饽饽制作通常分为“小孩剪头”、“百岁”“结婚”、“做寿”、“乔迁”、“上梁”、“过年”、“祭祀”、“六月六兔生日”和“七月七”做巧果、烙火烧等主要花饽饽品种。传统民间艺,宝贵乡土气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牟平花饽饽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今天的牟平花饽饽中仍保留着烟台民间历史文化的缩影,世人也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牟平花饽饽历史悠久,它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其能够延续传统文化,反映地域特色,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激起广大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牟平花饽饽不仅有了产业化趋势,也重新显露了它弥足宝贵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每年的民博会,都会有新鲜作品亮相。今年也不例外。昨天是民博会开幕第二天,记者从A馆逛到...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