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镜鉴97他出身贫寒,饱受时代动荡之苦,对赈灾救济灾民牵挂于心。后因一本《洋务大全》改变人生命运,纵横驰骋清末外交舞台。晚年告别官场,回归初心,倾力献身于慈
吕海寰莱州吕海寰雕像□本报记者鲍青
本报通讯员王杨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清廷在鸦片战争中接连失败,被迫和英国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也就在这年,千里之外的掖县(今莱州),一个名叫吕海寰的男孩降临于世。
也许是冥冥中有契合,吕海寰日后将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为近代中国争取国权奔走鼓呼。
出身贫苦,备尝艰辛
吕氏虽居掖县乡里,却颇能识文断字,是这一带少见的耕读人家。祖父吕书城攻读勤苦,但科考屡试不中,后被迫外出游幕。但因他喜好扶危济贫,所以“作幕一世,毫无积蓄”。在吕海寰三岁时,父亲吕晋陟外出游幕江西,此后“足迹几遍天下,而不名一钱”。全家依靠母亲李氏作刺绣维持生计。
吕海寰患有“气厥”之症,自幼身体虚弱,直到八岁跟随名士罗文浚开蒙。两年后,七十多岁的祖父从外地归来,开始辅导吕海寰和兄长课读。祖父除了教授四书五经,还讲读《大清一统志》。祖父“督课甚紧……随讲随读,同桌吃饭,不准偷闲游玩”,所以吕氏兄弟“工夫颇见进境”。
到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人生悲苦接踵而至。先是78岁的祖父因患痢疾亡故,殡葬全靠母亲一人张罗。三年后,掖县盛传英法联军将来进攻,母亲惶惑恐惧,“不寐之症日甚一日”,不久撒手人寰。兄弟两人痛不欲生,无奈“家徒壁立”,东拼西借凑齐衣衾棺殓。
母亲病故后,家计难以维系。吕海寰被迫弃学,靠开馆授徒为生。次年,捻军进攻潍县,掖县告急,“人心大惶,谣言四起,一日数警”。县令一边迁乡民入城、坚壁清野,一面抽壮丁守城、加固防守。吕海寰因善于写字,被安排在团练局缮写公文,同时负责守夜巡更。一个月后,捻军因掖县有戒备而绕行龙口。数日之后,警报解除,吕海寰重返故宅,可惜“屋内什物一空矣”。
万分困顿之下,吕海寰决定出门谋食,并借机寻找父亲。他四方打听,终于得到父亲行踪。在北京王府大街万善寺内,吕海寰和数年未谋面的父亲相见。父子相聚,悲喜交集,畅叙亲情。父亲在寺庙设帐授徒,教授童蒙七八人,每月仅能糊口。吕海寰不忍加重父亲负担,经人介绍在东四牌楼四条胡同齐家设帐,教授三名学生。
生活稍微安顿后,吕海寰不愿毕生设帐,遂“重理旧业,发奋读书,昕夕不遑”,誓要在科场有所作为。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吕海寰以童生入籍北京大兴县。第一次应考县试,吕海寰名列十七名。虽然顺利通过,但因排名较低,吕海寰自信心大受挫折。
此后吕海寰愈加发奋,攻读甚苦。因为齐家灯油晚上十点前耗完,吕海寰就“晚间十钟以前不点灯,默诵制艺四十篇,然后点灯读文看书,恒至鸡鸣为限”。黎明破晓前,他还借着微光抓紧作文一篇、写诗一首。学生来上课后,他接着教授功课、批改功课。不料因用力过猛,吕海寰见太阳即觉昏晕,同时心内灼烧。
在父亲规劝下,吕海寰改操切读书为徐徐用力。夏季吕海寰应府试,主考官是顺天府丞、后来的闽浙总督卞宝第。卞氏对吕海寰大为嘉奖,准备录为第一名。没想到,当地士子以吕海寰乃外籍为由,坚决反对。卞氏碍于舆论,将吕海寰降为第三名。冬季参加最后一轮院试,学台汪啸菴评阅吕海寰答卷,有“出语不凡,定是大器”的褒奖。最终,吕海寰以第五名成绩取得大兴县学资格。
苦学不辍,一波三折
秀才入县学读书,按例要交纳学费。吕海寰在京城教书,所得只够糊口,一时凑不齐这笔费用。县学官员见他矢志向学,再三磋磨协商,将学费降至银钱10两。可即使如此,囊中羞涩的吕海寰还是无法交付。
即将失学之际,友人慷慨解囊,帮助他垫付学费。同治三年,吕海寰参加顺天乡试。由于初次赴考,不谙规矩,亦无熟人指教,一应书籍片纸都未敢带进场。他还听说场中有饭粥供应,足敷考试饮食之需。不知此类消息全是虚文,他在头场考试竟饿了三天。出场后,他只觉天旋地转,浑身乏力。当他挨到距考场仅五六里的万寿寺时,已是将近晚上11点。
这次乡试,吕海寰因不熟规矩而落第。
当年正月,吕海寰转至城外炭儿胡同教徒授课。新东家虽是基层官员,但素来清廉,所以“境况甚窘,束脩竟不能按月致送”。吕海寰看到他们生活艰苦,却“馆待甚有礼数”,因而不忍辞馆。
几个月后,父亲突患恶疾,虽经郎中医治,但依旧半身不遂,步履艰难。因无人照料,吕海寰将父亲送回故乡休养。吕海寰回京参加岁考,经学台庞钟璐阅卷,取一等第20名,补为增广生。
同治五年,东家生活日益艰辛,连餐饮都成了难题。但吕海寰看到学生攻读勤苦,还是不忍辞去。为了维持生计,他只能依赖考书院、考国子监所得奖赏作日用之资。直到东家被迫迁居他处,吕海寰才依依不舍离开。
次年,吕海寰转至别处靠抄写为生。他初缮副本,后缮正本。每抄录千字可得二千文酬劳,吕海寰每日写三千字,所得足资糊口。他白天抄录书籍,早晚攻举子课业。
是年,吕海寰第二次参加乡试,经验要比上一次丰富得多。此次乡试主考官是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贾祯,协办大学士、工部尚书瑞常等人。
这次乡试共五道试题,吕海寰作答颇感顺手,写策论更是心中得意。到最后一日,五道试题均脱稿誊写。没想到意外出现:乡试答卷最后,应考人应根据试卷涂改情况,写上“添注涂改XX字”。吕海寰共添注涂改十八字,应留有七个空格标注。但他答完后,却仅留五个空格,如何能填七字?同考者建议他要么跨边填写,要么写“添注涂改无”。吕海寰认为跨边系犯规,而试卷有涂改,不能写“无”字。
吕海寰想到数年付出即将付诸东流,懊闷至极,痛苦得伏案困睡。最终,他将“添注”旁写,空处写“涂改拾捌字”。
一番“自作聪明”后,吕海寰依旧忐忑不安。收卷官收取考卷时,对他许诺此举不算犯规,但会影响考卷评分。看到收卷官打上印戳,封存考卷,吕海寰如释重负,再三感谢致意。
乡试出榜后,吕海寰中第266名举人。也许受卷面影响,虽被录取但名次较低。
吕海寰中举后,在管帚胡同设帐授徒。翌年参加会试落第。后来,他困顿科场,数次参加春闱都铩羽而归。
这时,咸丰时期因财政困窘而发行的库钞,因为信用过差而如同废纸,只有在捐官时可当现银使用。友人拥有许多库钞,帮吕海寰捐了个主事。是年秋,故乡父亲病故,吕海寰办理丧事后返京,继续教读生活。
次年,吕海寰分发兵部车驾司。此后十二年,他都在兵部当差,但不受重用,“不过随班画诺而已”。因为他“捐纳出身”,无论如何努力,也是升迁无望。吕海寰为了摆脱尴尬,竭尽全力奋斗科场,可总是屡次落第。随着年华流逝,他时常感叹“命途多舛”。在进署办公之余,他仍然过着教读生活。
既然升官无望,吕海寰就集中精力读书。十几年间,他官职虽未提升,却积累许多经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年已四旬的吕海寰因办理事务有功,赏加四品衔,并获军机处章京考试资格。
一本奇书,改变仕途
不久,同年举人送吕海寰新刊《洋务大全》一书。书内详载外国政治形势、军事、经济、历史、地理和社会风习等知识。闻所未闻的新奇知识让吕海寰爱不释手,以致朝夕翻览、记诵研究。翌年四月,吕海寰升任兵部车驾司帮总办,终于获得企盼多年的首次升迁。
有准备的人终于等来机会。光绪九年,吕海寰参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选拔章京考试。这次试题取自中唐文学家韩愈《平淮西碑》中“惟断乃成”四字。该题颇为生僻,参试人员知道出处者仅一二人。吕海寰幸而知晓出处,便挥毫立就,文笔流畅,他在卷尾道:“晋(孝)武以独断而胜,苻坚又以独断而败……要在审其机而相乎是而已。”
次日,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卷题为欧美各国形势、军事商务问题。吕海寰熟读《洋务大全》,对海外形势了如指掌,因而有的放矢,对答如流。主考官协办大学士兼总理衙门大臣李鸿藻惊为奇才,评价他“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经恭亲王奕訢取为第一名。不久,总理衙门帮总办章京张庚飏被革职,遗缺由吕海寰接任。
当年七月,吕海寰前往总理衙门报到听用。他进入总署大堂,亲见悬着“寰海镜清”匾额,不禁大吃一惊。同僚和他开玩笑,预言其日后可为总理衙门大臣。吕海寰如坐针毡,深怕引人非议,遂立下“恪慎当差,慎言敏事”信条。
吕海寰因得李鸿藻器重,一到总理衙门就被派充司务厅,兼管美国股事务,令同人非常欣羡。
光绪十年,奕訢、李鸿藻因中法战争失误而去职,此即著名的“甲申易枢”。慈禧太后任命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管理总理衙门事务。不久,吕海寰被调管理俄国股事务。
当时因俄国对中国领土垂涎欲滴,故总理衙门以俄国股事务最繁难。吕海寰熟悉洋务外交,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光绪十二年,他被派充同文馆帮提调。同文馆正提调均为总办兼差,基本不过问同文馆事务。馆务自然责成帮提调一手经理。
吕海寰到任时,同文馆分为前后两馆,学生共有百余人。前馆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四项,聘美国人丁韪良为总教习,后馆主要学习中国文字。由于“学生品类甚杂,满汉错处,时有龃龉,颇费调停”,吕海寰“朝夕不离,处之以公,守之以廉”。不久,他又被派署帮总办章京,仍兼同文馆职务。遇到总办有事,帮总办须代其进宫办事。吕海寰自任帮办以后,每月要替总办进宫四五次,而同文馆“事务殷繁”,所以尤其辛苦。
吕海寰除在总署办公外,还要到兵部任事。诸多职位集于一身,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连他自己也感觉在两署当差,“刻无暇暑”。他的优异表现,换来上级褒奖和激赏。八年间,他在总理衙门升迁兼差7次,被保奏4次;在兵部升迁或兼差5次,被保奏1次。
长期在总理衙门任职,吕海寰能接触国家机要,了解时局变化,而随同总理衙门重臣办事,又学习到如何处理外交事务。
历经国难,苦心外务
光绪二十年,江苏海关道员出缺,朝廷以吕海寰补授。此时,中日围绕朝鲜问题矛盾日益尖锐。光绪帝召见吕海寰,因其在总理衙门许久,就询问他的看法。吕海寰答:“闻所练之兵(淮军)尚精壮可用。(北洋)水师仿照外洋操法。闻亦有进步。”
虽然如此,吕海寰却不主张轻易开战,免得“兵连祸结,非数年不能了”。但他不忘备战,提醒光绪帝“日本操练多年,甚有纪律,西洋人亦每每称道之。其心叵测,亦不可不防”。
光绪帝基本同意吕海寰的看法,勉励他好好为官,整顿糜烂的海关事务。
临行之前,军机大臣让吕海寰途中前往天津,观察备战情况。吕海寰拜会李鸿章,向其禀明自己对中日冲突看法。李鸿章表示希望列强调停,“临时倘若决裂,俄国必出面调停,不至于不可收拾”。吕海寰却提醒道:“(俄国公使)谲诈异常,不可轻信他。”
辞别天津后,吕海寰又在江宁拜见两江总督刘坤一,在苏州拜见江苏巡抚奎俊,陈述自己对中日战争的看法。
不久,甲午战争爆发。吕海寰在江苏密切关注战争进展,为清军战败忧心忡忡。次年,中日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持续三十年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甲午战后,吕海寰卓越的外交才能得到展现。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保举吕海寰“堪膺出使外国之重任”。正当吕海寰部署出洋期间,德国突然借教案占领胶州湾,两国关系极度紧张。亲友劝他暂缓出洋,以避锋芒。吕海寰以“既奉君命,死生不移”为由,尽带家眷动身前往。到达德国后,吕海寰痛陈“德兵不撤,其难不已”,屡次向德国外交部发出抗议。一番争论之后,德国决定减少驻中国士兵,缓和中德关系。
在德期间,吕海寰除了向朝廷报告情况外,还频繁和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等人通信往来。八国联军侵华前夕,吕海寰不断向国内发加急电报,一面陈述自己看法,一面请示下一步外交行动。
不久,德国决定派遣步兵两千人,搭乘军舰前往中国。吕海寰得知消息后,立即前去德国外交部阻止。但德国决心已定,吕海寰只得苦苦哀求,恳请德国不要进一步扩大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时,吕海寰曾建议延长中国赔款年限,减少赔款金额和利息。但他的建议很快遭到列强集体反对,只能被迫作罢。
条约签订后,清廷派出醇亲王载沣代表团,赴德国就公使克林德被杀而致歉。
在出访之前,两国就外交礼仪产生争执。德国要求载沣呈递国书时要三鞠躬,而德皇不需起身接书。这一要求遭到吕海寰严词拒绝,他借用此前德国亲王在中国所受待遇相比,“亨利亲王到京陛见中国皇帝,我皇帝出位迎接,纳陛前设座畅谈。现在醇亲王系皇帝之弟,其位与亨利亲王相等,不应轻视”。最终,德国接受了吕海寰的建议,维护了国体和清廷的尊严。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纷纷要求与清廷签订商约,以维护在华利益。当时清廷委派盛宣怀和吕海寰担任商约大臣。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度,吕海寰尽力与其斡旋周转。经过他的努力,最终顺利提高进口关税、降低他国进口关税,华商负担因而减轻,朝廷收入大大增加。
竭力上书,为国护权
因外交事务有功,吕海寰不断得到升迁,历任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吕海寰任工部尚书时,围绕争夺东北的日俄战争爆发。吕海寰密切关注战争态势,不断上书提出看法建议。
因为不敢得罪日俄列强,清政府对自己国土上的战争竟然宣布“中立”。吕海寰凭借多年外交经验,并不赞成简单中立,认为“今日时局岌岌可危,有非中立所能避免者”。
吕海寰用韩国教训作为先例,中国如果只是中立,会使东北沦为列强附庸:“韩国先我宣布中立,继日兵进占汉城,与韩订立六款,无异取为附庸……其视东三省之权利利益与韩之权利利益庸有间乎?”
吕海寰认为西方毫无信义可言,“盖霸国举动,专尚势力不尚信义”,不能完全将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所以吕海寰建议朝廷应趁日俄两强相争,收回东三省主权。他还请求电饬各驻使,探访各国意见,以备相机预筹,“早为部署翼保主权”。
吕海寰请求朝廷趁美国调停之际,争取获得美国支持。他断定,如果不收回东三省,等和局商定将不堪设想,“彼时再向他国转圜势无及矣”。
吕海寰还建议,朝廷在收回东北后,应争取发展资金,激活东北经济。等到东北经济活跃,人口不断涌入,自然难为他国吞并。
乐善好施,热衷慈善
吕海寰少年生活艰辛,常受战乱灾荒之苦,所以乐于施舍、擅长救济。在江苏海关任上,他就千方百计救助水灾难民,成效颇为显著。后来在日俄战争前夕,吕海寰和诸多名流士绅酝酿建立专门的救济组织,帮助兵燹中受难的中国同胞。
当时各国在东北居民皆由该国红十字会接运,唯有清廷派出政府救济人员。官方背景的救援被俄国拒绝。1904年,吕海寰联合上海绅商订立章程,设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红十字会。
1907年,吕海寰由外务部尚书调会办税务大臣,又调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他大力整顿铁路不正之风,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重臣。即使有重臣张之洞为其辩解,吕海寰依旧被革职,以尚书俸留京居住。
1909年,吕海寰联络世界红十字会,帮助中国红十字会成功加入该组织。
辛亥革命爆发后,北洋政府以袁世凯总统令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进行救灾事宜,如1912年浙江水灾、1917年皖北大水、1919年苏浙皖鄂水灾,救赈成绩斐然。
后来吕海寰受聘出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高级顾问。此后他很少过问政务,集中精力参与救灾赈济。
1920年时,故乡山东遭遇严重灾荒,百姓受灾严重,“民间积蓄,损失一空,疮痍满目,元气尽丧,痛苦之情,已不忍言”……
闻听故乡遭灾,年近八旬的吕海寰借社会威望参与赈灾。他联系社会各界名流,组成旅京同乡会,成立山东灾区救济会,“以筹捐办赈,解救饥民为主旨”。
吕海寰虽已年纪老迈,依旧不避艰险出任山东灾赈公会会长,亲自督办山东赈务。吕海寰派员分赴全国各地劝募。但兵荒马乱之时,筹集现款仅有十三万多元,远不够救济之用。
吕海寰决定先在受灾严重地区救济,灾情较轻地区暂缓救济。
吕海寰还积极与国家、山东省各部门联系,寻求官方帮助。他商请督军“电准交通部拨车两列,运输赈粜粮食,派员押送,以期迅捷”。在他的努力下,山东灾情大大缓解。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姜建彬李英胡风燕YMG记者姜乾)10月22日至26日,莱州市在济南大学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55...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