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在一毫, 传承人张庆林和莱州毛笔
YMG 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这是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对毛笔的描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莱州毛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工艺品。曾是当地的四大贡品之一,有600多年的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的开放机制,加之莱州历来是书画家群英荟萃的地方,人才辈出,为莱州毛笔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种种机遇和可能,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对于莱州毛笔制作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58岁的莱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庆林是制笔匠人中的佼佼者,在他眼中,“千万毛中选一毫”的莱州毛笔开峰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经久耐磨,具有“健、齐、圆、尖”四德兼备的特定品质。
有着600多年历史
对于莱州毛笔的发展历史,张庆林早已烂熟于心,“莱州民间规模生产毛笔的历史是在明朝中期,至今已有600多年了。其主要产地就在我的家乡莱州朱桥一带的村庄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长方形范围内的60多个村庄。朱桥地处莱州、龙口、招远三市中心地区,闻名北方的朱桥大集历史悠久,当时制作毛笔的资源聚集便利,销售畅通。”
依托这一优势,当地许多农家以制笔为谋生手段。明清时期,家家户户呈现着一幅热闹的作坊图,土炕上是梳理着各种尾毛的制笔老人,百眼窗下是妇女们制管刻字的身影,男人们则包装成袋,肩挑驴驮远走府县州城,直到大明京都,足迹踏遍白山黑水、长城内外。
当时莱州是中国东部的重要州府,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州中在朝做官者居多。享有明清莱州半朝官之说,有多名宰相重臣,如:赵焕、赵耀、毛纪、刘耳枝、张端、吕海寰,还有书画名家翟云升、林风官、张士保等等。他们用家乡笔影响着朝野各界,从而使莱州毛笔名扬京城。于清康熙年间,莱州毛笔被选为贡品。
“千万毛中选一毫”
“据专家研究,一千五百多年前光州刺史郑道昭在莱州的群山中题写碑刻时用的也是当地毛笔。”张庆林告诉记者,“造笔的主要材料是莱州湾一带的黄鼠狼,它们个头较大,尾毛长密粗壮,所制毛笔适宜书丹。从莱州文峰山郑道昭碑文的书法风格可以看出,当时莱州制笔艺人对毛笔的研究制作已经具有很高的水平了。”
新中国成立后,莱州毛笔制作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发展到后来的笔庄、笔厂。“1972年苗家公社率先将散居民间的制笔艺人组织起来,建立了苗家笔厂,我也曾经是苗家笔厂的一名制笔艺人,从笔厂的发展、兴盛、辉煌,到后来体质改革,笔厂逐渐衰退。”张庆林也只好回家建起了自己的笔庄(莱州市艺林笔庄)。“至今我制作毛笔有40多个春秋了,40多年来,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做好每支毛笔,一支毛笔从选料到完成需要百余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须认真、仔细,做到一丝不苟。一支好的毛笔选料很关键,必须做到‘千万毛中选一毫\’。”
张庆林做笔的主要材料选用东北大兴安岭产的优质大黄狼尾,配以香狸尾毛,兔须、獾针、貉子胸毛、羊毛、鸡毛等等,经过选、配、垫、梳、圆、捋等120多道工序,手工精致而成。毛笔有大中小楷、狼毫、羊毫、兼毫、紫毫、鸡毫、豹豪、熊毫、牛耳毫。还有榜书大抓笔、猪鬃提笔,各种特制石獾等800多个品种,二千余个规格。笔杆选用我国特产“湖南湘妃”、“福建凤眼”等名竹,镶嵌用粤桂产的黑水牛角。用料考究,造型典雅,做工精良。被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定为专用产品。
四十年如一日
平凡的事一做几十年,张庆林越来越认识到手艺的可贵,从不理解到理解,经历了酸甜苦辣,毛笔制作又苦又脏,枯燥乏味,要想学习这门技艺,必须要有耐心、细心、恒心。耐住性子,坐得住,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得有悟性,古人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如说在制笔过程中,黄鼠狼尾巴经过水沤泡几天腐烂后,才能把尾毛拔下来,沤泡的动物尾巴又腥又臭,苍蝇、蛆虫乱飞乱爬,臭气呛得我咳嗽、呕吐恶心是常事,经常吃不好、睡不好,几次打退堂鼓不想干了,可是在父辈们的多次劝导下,慢慢的想通了,坚持了下来,我认识到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人,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担当、有责任、有义务,把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制笔技艺传下去,这是祖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在他眼中,莱州毛笔不仅仅是一支笔,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我想将这种文化传递下去,所以一干就是40年,现在回顾一下,我为与毛笔结缘感到很自豪,也很有成就感,特别当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我家求购毛笔时留下赞誉和墨宝,我感到很欣慰。”
中央国家机关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王阔海曾题赠“状元笔”,并把他制作的毛笔鉴定为中央国家机关专用毛笔。
把金字招牌传下去
“荣誉是大家对我制笔的认可,所以我也多次与我儿子沟通,让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当好制笔的接班人和传承人,把状元笔的金字招牌永远地传承下去。”
经过张庆林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儿子也想通了,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回家学习制笔技艺,“他也认识到,国家特别提倡文化产业,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老传统工艺和民俗文化,给我们这些技术工匠创造了很多的展示平台,使我们制笔技艺更加辉煌。”
对于传承,张庆林坦言,“我是一名毛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认为一门技艺要传承给下一代人,首先要和他们认真交流和不断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家有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让他们从道理上想通,思想上解放,学好一门技艺,也是一生的荣耀。”只有想通了,喜欢上这门技艺,才能在学习和传承中得心应手。
“如今,我在继承传统工艺制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不断创新,把各种动物毛结合做笔柱,根据动物毛的特点,毛杆的形状,锋颖长短、粗细、弹性的强弱、配垫做出大如扫帚,小如针的各种规格毛笔。”张庆林说。
通过创新,更能体现出毛笔在使用过程中,开锋尖细,书写流利、柔而不软,刚而含蓄,收拢自如,经久耐磨,真正做到了尖、齐、圆、健四德兼备,“在适应现代书写基础上,我又推出了许多新的毛笔品种,如婴儿胎毛笔、高级礼品笔、工艺陈列笔和专门为书画大师量身定制各种专用毛笔等等。”
周刊总策划王玮周刊统筹王一惟十字街主编刘希恒视觉姜文豪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姜乾)为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莱州市沙河镇安监站根据统一部...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