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磁山文化二题

烟台日报 2018-01-22 09:03 大字

□李世惠近些年,随着磁山声名鹊起,我也屡屡走进磁山,亲眼目睹了阴主广场的兴建,应邀参加磁山阴主文化研讨会,深切感受到磁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磁山及其文化由知之不多到有所了解,并渐趋熟稔起来。源远流长的阴主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磁山闻名遐迩,当与古齐国分封的八神主之一的阴主密不可分。八神主是东夷先民出于对自然物象的敬畏而创造出来的,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崇拜的产物。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兵主……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八曰四时主……”司马迁对齐地八神的记述相当具体,不仅把八神主由西至东、从一至八记录下来,而且把八神主所在的地方,以及在齐国的方位,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以后的主流史学家及其著述,凡涉及齐地八神者基本上都沿袭着司马迁的说法。

但是,“四曰阴主,祠三山”的“三山”却在后来产生了分歧,原来“三山”有两处:一处在招远曲成(后为掖县,今莱州),另一处在福山(今开发区)。尽管《汉书·地理志》、《齐乘》等权威史籍指出“三山”的具体位置在“曲成”,指今莱州的三山岛,但仍有的历史文献与地方志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三山”在福山、指磁山,并持之有据。据悉,省里有关部门已成立课题组,正在对此疑案进行考察、论证,相信课题组的专家学者会作出公正客观的历史结论。

讨论阴主最初究竟是“祠曲成”还是“祠磁山”,固然有其史学价值,这当然重要,但笔者以为,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梳理阴主文化的传承脉络,厘清其在历史上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虽然“阴主祠福山磁山”说要大大晚于“祠曲成三山”说,但这并不表明阴主文化在其地承传落后。相反,正是由于阴主文化在“曲成三山”的没落衰亡、在磁山的勃兴发展,此消彼长,阴主文化的中心才逐渐落户于福山磁山了。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不鲜见,金末元初全真道的发轫、兴起与发展也是这样,几近如出一辙。当年王重阳虽然在陕西关中创立了全真道,但七八年里只收了两三个弟子,传道收效甚微。当他来到胶东传道后,不到三年就有了“三州五会”,道众达几万人。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胶东这片土地上发现、培养了“全真七子”,使全真道不仅在胶东兴起,而且由此盛行全国。如全真道的发祥地在胶东一样,磁山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人文氛围,为阴主文化在此扎根成长提供了泉水与沃土,磁山成为阴主文化的中心,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明万历版《福山县志》载:“阴主庙,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磁山之下。八主居四,祀三山于此。邑制祀典,以七月七日行焉。庙代有修葺,莫记其详。”

清康熙版、乾隆版《福山县志》有相同记述:“阴主庙,在磁山之下,八主居四,代有修葺。其旧基险隘,屡被山水冲坏倾坯。国初,邑人王道增捐赀移于山之东北麓,较旧制宏整,有记见于文翰志。邑制祀典,以七月七日行焉。”

王懿荣九世祖、清康熙年间户部尚书王骘在《移建阴主庙记》中记述:“所谓磁山者,则阴主祀福山磁山,非古或谓秦始皇东祀改置于此,近是曰阳曰阴,八神之祠,福邑遂有其二,每岁具少牢。以春三月三日祀之罘,在邑东,至秋七月七日祀磁山,在邑西。春阳秋阴,东生西成,厥义固有取也。”

清光绪《登州府志·庙坛》(卷十一)载:“阴主庙,在磁山下,秦封八主之一,祭以七月七日。”

以上地方史志的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每年七月七日到磁山阴主庙祭拜阴主已成地方定制。这表明祭祀阴主的活动在官方的引导下,深得民心,广为流传,已成习俗。而王骘在碑记中所言,阳主祠故置芝罘岛西南麓,阴主祀今置磁山东北麓,两祠又相顾望……形成阴阳太极之势。每年春农历三月三日、秋七月七日,福山知县率领全县文武百官、社会贤达到芝罘岛阳主庙祭拜,到磁山阴主庙祭拜,“春阳秋阴,东生西成,厥义固有取也”,把阴主祠磁山的合理性解读得再合理恰切不过了。这两项活动的日期及参加人员在历代《福山县志》上都有详细记载,而每年七月七日在磁山举行大规模的官民祭祀活动,则足以表明阴主文化长久以来深得福山人的崇敬与倚重。

千百年来,磁山阴主文化在传承延续中不断发扬光大。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阴主文化也在持续地更替、丰富自身的内涵。忠厚、仁爱、孝道、爱国、勤学、廉洁、创新等美德,一直是哺育造就这里优秀儿女的核心元素,而“厚德载物孕育众生、慈爱为怀庇佑天下”的追求,无疑是阴主文化最显著的本质特征。誉满胶东的科举文化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这漫长的1300年中,科举制度形成了一整套极为严格完备的机制,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磁山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明清以来考中进士的就有26人,举人72人。特别是磁山的王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计有总督巡抚5人,翰林6人,进士25人,举人58人,贡生58人,庠生357人,实乃胶东半岛、齐鲁大地的名门望族。在磁山阴主文化的辐射下,福山明清以来涌现出75位进士,273位举人,其中不乏部长级的勤政廉洁的正一品大员,两袖清风、为民做主的父母官,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彪炳史册、大放异彩的学术巨擘……弹丸之地的福山县一时间吉星高照,龙凤呈祥,才人泉涌,科第绵延,成为美名远播的科考重镇。

磁山俊杰辈出,名重一时者不胜枚举,其丰功伟绩、嘉行懿德,青史流芳,百世敬仰。

磁山北麓古现村人王骘(1614-1695),字人岳,历官户部主事、江西巡抚、闽浙总督、户部尚书等,正一品,国史有传。王骘少时聪敏,16岁入县庠童子试,在县、府、道皆中第一名。之后,王骘相继考取拔贡、举人、进士,步入仕途。在蜀地5年,王骘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农业生产、疏通都江堰等民生民计,夙兴夜寐,成效卓著。1685年,王骘在四川任满、迁官直隶北道时,适逢朝廷修建紫禁城太和殿,旨令征用四川大量楠木。他了解四川情况,冒着罢官掉脑袋的危险,挺身而出向康熙帝上书进谏,陈述当地疾苦,百姓劳役繁重。康熙帝阅后,慨叹不已,遂免除此项劳役。四川人民感戴王骘不计个人安危为民请命,给王骘绘像,置入七公祠供奉,立功德碑于都江堰,以示敬仰与怀念。任闽浙总督时,康熙帝南巡,王骘到镇江伴驾,康熙帝赐御用冠服,并亲书“养素”匾额,表彰他为官清廉:“尔任总督,实心任事,浙闽黎庶称尔清廉,故特加优贲。”王骘离任浙闽时,两省士绅、民众列队数十里,为他送行。王骘82岁终老磁山脚下,留有著作《养素堂文集》《义圃传家集》《大司农奏疏》等。

磁山古现村的王俭(1707-1767),历官庶吉士、编修、河道总督、盐运使、山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广总督、广东巡抚,从一品,国史有传。王俭少年才俊,读书过目不忘,先考中顺天府经元(举人第三名),后中进士。他为官清廉自洁,体恤民情,治理有方,政绩显著,乾隆帝赞其“才优守洁”。他勤政敬业,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逝于巡抚衙门。他的灵柩返乡时,广东官吏、百姓着白衣冠相送,哭声沿路相闻。王俭有“清廉总督”之美誉,实为当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官吏典范。

磁山北麓古现村人才辈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堪称又一位历史巨人。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廉生、莲生,历官庶吉士、编修、侍讲、侍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谥号文敏,国史有传。王懿荣出身世家,祖父王兆琛嘉庆进士、翰林,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道光拔贡,官至四川按察使,是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王懿荣幼承庭训,饱读诗书,学识超群。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点翰林,入仕后,王懿荣为官清正廉洁,勤勉奉公,敢于谏言,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主张改革除弊的“清流派”的干将。针对慈禧60大寿庆典活动的繁巨工程、惊人耗费,满朝文武虽明知不对,却无人敢言,此时王懿荣挺身而出,上《吁请暂停点景但行朝贺疏》,公然向慈禧叫板,表现出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为抵御外侮入侵,他弃袍披甲,投笔从戎,义无反顾。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任京师团练大臣的王懿荣率众抵抗失败后,携夫人、大儿媳投井自尽,以死向侵略者表示抗议,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其以身殉国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万民敬仰,永垂青史。

王懿荣是清末著名金石学家、鉴藏家、书法家、甲骨文发现第一人。从政之余,他潜心研究、探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为《天壤阁丛书》的刊印、抗倭名将戚继光《止止堂集》的重刻竭尽全力。其书法雍容厚重,端庄大气,笔重千钧,深得慈禧、光绪喜爱。王懿荣尤对金石文化情有独钟,他倾囊收藏过的著名碑帖拓片不下数十种,重金购得的《刘》志,极具艺术、文物价值,弥足珍贵。经年累月的积淀,深入持久的研究,反复悉心的赏鉴,使王懿荣在金石领域纵横捭阖,独步天下。1899年,王懿荣慧眼识珠,第一个发现了甲骨文,并审定为“殷商故物”,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他的这一发现使殷商的神话史成为信史,从而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王懿荣作为甲骨文的第一位发现者、断代者,堪称甲骨学的“开山祖师”,学人仰视,功莫大焉。

身为一名文臣,王懿荣即使没有显赫政绩,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抵御外侮,兵败则以死抗争、以身殉国的惊天壮举,就足以流芳千古!作为一名学者,王懿荣即使没有其他建树,也足可以首先发现甲骨文、把中国信史推进千余年而名载史册!而事实上,王懿荣允文允武,不论在清末的政治舞台、御敌一线,还是在杏坛学界、文林翰苑,乃至文物鉴赏领域……他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叱咤风云,忠孝节义,独具慧眼,多有建树,创建了不同凡响的丰功伟绩。王懿荣不愧是一名学养深厚的书法家、光彩夺目的通才学者、臻于完美的民族英雄!

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谢牧之,年少即出类拔萃,24岁中第九名举人。后因父母病故,会试不畅,直至道光元年(1821)大挑考试夺魁,方授职知县。谢牧之为政有声,屡受升迁。任广州府虎门同知期间,谢牧之坚决支持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禁烟爱国行动,积极参与在虎门销毁鸦片,抵抗英法侵略军,组织民众后勤保障,受到朝廷及林则徐的嘉奖。后又迁为澳门厅同知,这位澳门“特首”在与葡萄牙人的斗争中,不卑不亢,据理相争,维护了国家民族利益,展现了地方官员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谢牧之生有一女,名谢伟芳,1845年谢伟芳生下一男孩———即后来的“甲骨文之父”、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这几位磁山骄子,不过是磁山进士举子的缩影。他们发愤读书,考取功名,为国为民,终有所成。在他们的身上闪耀着志存高远的理想主义光芒,洋溢着“修治齐平”的家国情怀,充满着尽忠报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概。他们在阴主的庇佑下成长,浸淫着阴主文化的哺育而壮大,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为磁山儿女作出了榜样。

走进磁山,漫步阴主广场,你禁不住会受到广场两侧石牌的吸引,那里镌刻着福山明清两代75名进士的名字和生平事迹。为当地所有进士统一刻石立传,尚属全国首创。

新闻推荐

烟台2月1日起实施参保脑瘫儿童医疗康复全额保障脑瘫儿童可在定点医院康复训练

本报记者焦兰清1月11日,记者从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为加强脑瘫残疾儿童的医疗康复救治工作,结合烟台市实际,根据《关于将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