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胶东花饽饽蒸出淳香年味儿

烟台日报 2018-01-18 11:01 大字

临近农历新年,广袤的胶东农村又将上演家家户户赶制花饽饽的画面。聪明、勤劳的农村妇女,用面团做出自己喜爱的样式,如石榴、荷花、百岁等,蒸熟后显得更加浑厚、朴拙,再点染一些颜色,便成了一件件生动的艺术品,既可食用又可供观赏。昨日,芝罘区幸福街道新世界社区特邀制作花样饽饽的手艺人到社区现场学习如何制作饽饽,和社区居民一起制作花样饽饽。上午10点,花样蒸饽饽盛宴按时开席。手艺人林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各种原材料,除了普通的白面外,还有加了南瓜的金黄色面团、加了菠菜汁的绿色面团和加了火龙果的粉色面团。林老师结合现场示范讲解向居民们介绍了花饽饽的制作材料、方法和制作过程,从和面开始,揉、搓、捏、造型……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金鱼、宝葫芦、枣饽饽从大家手中跃出,大家都做出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创意“花饽饽”,孩子们也发挥着自己的创意,将面团塑造成各种造型,有的做花朵、有的做小白兔、有的做刺猬……

“我从小就跟着母亲蒸过年饽饽,我今年67岁了,手艺没从老一辈那儿学好,今天正好来拜师学艺,向我们的传统手艺人学做花饽饽。”67岁的周阿姨说道。她身边的两位都是“80后”,从来没有蒸过馒头,她们准备学会蒸饽饽后,过年的时候给家人们露一手。胶东花饽饽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仍流传于烟台市区、莱州、蓬莱、龙口、招远、栖霞、牟平及周边地区。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小麦种植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距今约7000年,而胶东地区的小麦种植历史,很多专家确信也在6000年以上。胶东花饽饽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古人崇敬神仙,而胶东一代则对海神有着格外的敬畏。花饽饽的制作多在节日、订亲、喜庆时制作,如过年用的“枣饽饽”、正月十五的“圣虫”、七月七的“巧果”;订亲的“鸳鸯”、小孩过“百岁”的穗子;老年人过生日的“寿桃”;盖房庆粮的“梁龙、狮子”等。花饽饽的造型千变万化,如戏剧人物、神话传说、鱼虫花卉等皆可选材,配以色彩,富有艺术感,同时也都根据需要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增加喜庆气氛。

胶东花饽饽是反映胶东地区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反映了人们的文化习俗与精神寄托。目前烟台市胶东花饽饽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主要有莱州的孟昭泰,栖霞的贾雨萍,龙口的张燕、曲丽荣等,在技法上,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她们的作品各有特色,风格迥异,造型和色彩搭配也有所区别。在胶东农村,每逢传统节日或人生的重要节点,蒸制花饽饽是少不了的“节目”。胶东花饽饽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包含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将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每逢腊月,家家户户都会蒸花饽饽,做几个大“圣虫”、小“圣虫”、葫芦、枣饽饽、团圆饼等。“圣虫”在初一凌晨五更时分别摆在供桌的左右,供奉先人。小“圣虫”放在面缸里,大“圣虫”放在米盆里,意在保当年丰收,粮食有余;葫芦放在窗台上,俗语“‘丫丫\’葫芦压窗台,金银元宝滚进来”,表达财源滚滚的祝愿。春节的花饽饽,预示全家团圆、日子兴旺、年年有余。

YMG记者钟嘉琳通讯员王颖任萍

新闻推荐

2017年胜利油田年度新闻

2017年12月13日的“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总结表彰大会”上,中石化胜利油田石油开发中心“青东5块新区产能建设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青东5块新区产能建设地面工程位于莱州湾西部...

莱州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州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