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隋心慈:自拍是她开的头

烟台晚报 2017-06-22 08:48 大字

刘树伟整理/供图

在中国的著名影像世家———掖县(今莱州)孙熹圣家族中,隋心慈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位。她很可能是中国第一张自拍照的完成者。她独立特行,不裹小脚;不爱女红,热衷读书,而她与孙熹圣执着的爱情故事同样让人赞叹。

拒绝裹脚要天足

隋心慈是蓬莱隋家窑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心地善良的姑姑、姑父收养了她。由于姑姑家全是男孩,隋心慈跟着表哥表弟爬墙上树,养成了大大咧咧的男子汉性格。当时在蓬莱农村,女孩子到了七岁就要裹脚。天足,也就是大脚的女孩子是嫁不出去的。等到隋心慈要裹脚的那天,族中年长的女人好不容易把她按倒,强行给她裹了脚。脚钻心的疼,一想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疯玩了,隋心慈觉得生不如死,索性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一心抗争。一开始,她姑姑还不以为然,觉得小孩子一时想不开,过半天就没事了。没想到,这丫头铁了心,到了第三天,看着奄奄一息的隋心慈,姑父姑母心软了。姑父对姑母说:“她从小没了亲爹亲娘,可怜巴巴活欢欢的一个娃娃,就由她吧。日后脚大就脚大吧,嫁不出去也怪不得我们,有人对我们说三道四,就由人说去吧。”就这样,隋心慈成了方圆一二百里内少有的大脚女人。

15岁那年,隋心慈突发奇想,去看集市上的赛脚会。当时的社会,崇尚妇女脚越小越美。所谓赛脚会,就是小脚展览会,缠足的女孩和少妇展示她们的三寸金莲,任人围观品评。正当隋心慈想钻到人群里去看个究竟时,一个男子突然扭头看见了她,顿时哈哈大笑说:“我的妈呀,快看这大脚闺女啊!”赛脚会上小脚有的是,但大脚却很少见。围观的闲汉们一听,全都聚拢过来。有人嚷着:“你说这么俊的闺女,她娘咋就不给她裹脚呢,真是可惜了啊!”围观者越来越多,叽叽喳喳,围着隋心慈嘲笑不休。隋心慈又气又羞,急得低头直流泪。这时,只听一个年轻男子喊着:“闪开道,叫人家姑娘回家!”年轻男子边喊边推开人墙,拽着低头发呆的隋心慈往外跑。隋心慈又感动又害羞,也不敢去看对方。一口气跑到镇口,小伙子觉得安全了,二话没说就走了。

隋心慈没有想到,这位路见不平、英雄救美的陌生小伙子,几年之后,竟成了她的大学同学,后来与她缔结一世姻缘。

不爱女红爱读书

隋心慈的个性,不仅体现在反抗裹足上。一般人家的女孩子,兴趣都在针线女红上,一手好女红,不仅会赢得别人的夸奖,甚至会被视作一个家庭的荣耀。可隋心慈却拒绝学女红,一心想读书。

当时胶东农村的学校主要是富户人家办的私塾,除了自家孩子外,同姓子弟也可以去免费陪读,但这种陪读,一般仅限于男孩。隋心慈十岁那一年,邻村有个隋姓富户新开了学堂,隋心慈的表哥表弟们沾了同族的光,都去陪读。这家富户是位船主,出过远门见过大世面,家里的太太、儿女也多,他家的女孩和男孩一样,都读书上学。隋心慈听说后,第二天天不亮就跑到邻村,等那户人家院门一开,便跑去央求主人让自己和表哥表弟一起来陪读。当家的主人为人开明,见一个小姑娘如此好学,就拿过纸笔让她随意写几个字看看。隋心慈在家就时常练习写字,她一挥而就,端庄秀丽的毛笔字把主人震惊了。主人指着她的字对自家女孩说:“你们看,这位姑娘,虽然家境不如我们,家里请不起先生日日教导,可她自知读书于人可贵。常言字如其人,此字可见她读书习文的用心。从今日起,我留这位隋家姑娘在家馆给你们陪读,为你们做个榜样。”

隋心慈十六岁那年,听人说蓬莱城里有洋人办了所洋学堂,叫登州文会馆。那里不仅上学免费,还有西洋千里镜、西洋看小镜、西洋相片等稀奇物件。隋心慈便跑去看,结果大开眼界,也没顾得和姑姑说,忍不住就报了名,成了登州文会馆不多的女学生之一,与同在登州文会馆读书的孙熹圣成了同班同学。

长城成了“大媒人”

有一次,文会馆的洋老师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张中国长城的照片。这位洋老师为长城的雄伟而震撼,在课堂上兴奋地展示了这张照片。第二天,在演讲课上,孙熹圣以头天看到的长城照片为题,慷慨激昂地做了《身为修建了长城的民族必当自强》的演讲,获得了师生们阵阵掌声。

登州文会馆有项传统:学生在星期天要写一篇周记,不许写流水账,要有叙有议、有指而发,要尽可能多地用英文。到了周一,所有同学的周记都会用图钉钉在教室墙上,由同学和老师共同评议打分。恰巧,隋心慈在英语课上刚刚学会了表达挖苦和指责的句型,觉得有必要在周记中运用一下。想到孙熹圣从没到过长城,只不过看了张长城的照片,在演讲里却说了很多长城的故事,“而且说得那么热烈,好像他在长城上住过两辈子似的”。于是,隋心慈用挖苦的句型写了篇《有感于孙熹圣言长城》的周记。因这篇周记写得出色,同学们和洋老师都把隋心慈表扬了一把。

隋心慈的挖苦、奚落,激起了一直对她暗恋的孙熹圣强烈的自尊心。为此,孙熹圣一连多少天连看都不看隋心慈一眼。为了让自己熟知长城,暑假里,孙熹圣打起背包,独自一个人去考察长城。“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先坐船到山海关,再从山海关出发,沿着长城一直走到张家口,再走进山西省,又从山西大同往北走,走进大草原和沙漠中,看到已被黄沙埋没了的古老长城。他这一路,有时坐马车,有时雇个毛驴,更多的时间是跟着商人的骆驼队走,白坐人家的骆驼,偶尔也自己独自步行。”

除了实地考察,孙熹圣还跑遍图书馆查阅长城的相关资料。当时济南有一家图书馆藏书较多,孙熹圣每逢假期就到济南这家图书馆查阅资料。两年后,到了放寒假前的最后一天,刚刚公布完成绩,孙熹圣是头一名。下课后,孙熹圣走到隋心慈面前说:“两年前,你写的那篇《有感于孙熹圣言长城》,是为我有感而发,我不能没有一个回答。当天晚上我就写了篇《为言长城致隋心慈书》。但当时觉得那篇文章无骨,所以我用了两年的时间考察、研究长城。这是我两年来思考的答案。”说着,孙熹圣把一本厚厚的、用了两年时间写成的书交给了隋心慈。这本书里,记载了他为什么去考据长城,如何跟父亲要的银两,如何详细考察长城等。

隋心慈被孙熹圣的执着感动了,整个冬天里,天天捧着孙熹圣的那本书翻来覆去地看,“精彩的地方还会情不自禁地念诵起来”。也就是在这个冬天,隋心慈心头一亮———15岁那年,从众闲汉包围中英雄救美的那个小伙子,原来就是孙熹圣!自此,隋心慈认定自己一定要嫁的人就是孙熹圣,并迅速确定了与孙熹圣的恋人关系。

那很可能是中国第一张自拍照

登州文会馆是中国较早开展照相术教育的大学。孙熹圣在文会馆就读时就接触到电影,他是中国最早将英文“CINEMA”翻译成“电影”的人。孙熹圣和隋心慈对照相术颇有心得,毕业后,他们夫妻都重视通过影像技术进行教学或传教。1901年1月,从文会馆毕业并成为一名基督教牧师的孙熹圣带回一台照相机,对妻子隋心慈说:“我给你拍一张照片好不好?”妻子答:“拍一张合影吧。”丈夫说:“那我请一个人帮我们拍。”妻子说:“不用,我要自己想个办法拍个合影。”

当时他们使用的是法国制无快门固定焦距摄影机,原底片为玻璃干板,感光度极低。隋心慈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把相机放在树下,把一个洋线轴用细绳挂在镜头上方,将一块黑长毛绒一头固定在相机上,另一头用细绳连接,挂两个铜铃为坠,细绳的另一头通过挂在树上的线轴连接在隋心慈坐的凳子腿上。剪下一块同镜头盖一样大的黑长毛绒缝成的圆圈,把圆圈缝在黑长毛绒上,放下黑长毛绒,在铜铃的重力作用下,圆圈正好套在镜头上把镜头盖好。拍摄时,隋心慈用脚向下踩绳,绳通过线轴把黑长毛绒上拉,镜头开启,开始曝光,心中数5秒,脚放开绳,铜铃下坠,把黑长毛绒下拉,将镜头盖好,完成拍摄。这张合影,很可能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张自拍照,隋心慈就这样载入中国摄影史册。

别忘了,那可是116年前啊,首创自拍照的隋心慈绝不会想到,一百多年后的中国,自拍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向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女性致敬!

新闻推荐

海洋牧场成功安家

近日,由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龙口中集来福士建造的“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在蓝色海洋港口东北方向三十公里处的海洋牧场成功安家。据介绍,该平台从去年6月份开始建造,历时30...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