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细说艌匠这一行

烟台晚报 2017-03-23 10:20 大字
文溪撰文/供图

《艌匠李发英》(见2016年11月19日本版)自年前发表后,笔者陆续接到多个热心读者的电话,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众口一词问一事:艌匠,到底是干什么的?艌匠就是修船工,但不熟悉海边生活的人,对这个古老的行当难闻其详。那么,咱就细说说。

海庙后,出艌匠

艌匠,除了江河湖海使唤船的地区,不光行当生疏,单是这“艌”字也相当冷僻。“艌”有两个读音、两个义项:一个读niàn,即用麻刀、桐油和石灰填补木船的船缝,使之不渗不漏。一个读qiàn,就是“纤”,拉船的绳。

笔者在莱州虎头崖沿海一带采风时,听趴埠村现年75岁的老艌匠李国辉讲过一个笑话:解放初,一天,掖南县(今莱州)政府人事科小耿接待了两位寿光来的客人。介绍信上说,对方拟在羊角沟(今为寿光市羊口镇)成立渔船维修厂,苦于缺乏艌匠师傅,故来求援。但艌匠的“艌”,对方写成了“念”。小耿是山区人,刚参加工作不久,看完介绍信一头雾水,心里话:难道寿光地界,修船还须和尚念经吗?他想向科里的老同志讨教,却巧大家都下乡了;询问对方吧,脸上又觉过不去。只好从档案柜抽出全县工匠花名册,前前后后捋了好多遍,自然不见“念匠”二字。两位客人看出了门道,解释说,“念匠就是修船工”。小耿恍然大悟。莱州濒临莱州湾,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即是天然良港。《资治通鉴·隋纪五》载:大业七年(611),隋炀帝命大将元弘嗣在“东莱海口”(今莱州太平湾)造船300艘,以备攻打高丽,需征调木、铁、艌工役若干。莱州自然首当其冲,但凡男性,不分老少,均在应征之例,“官吏督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十(之)三四。”先民们终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这项“政治任务”,且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沿海地区仍流传着“海庙后,出艌匠”的一句俗语,源出于此。

固舟缝,保安全

莱州的渔猎文化源远流长。2004年5月,在莱州市境内的胶莱河与泽河交汇处,出土了两艘隋唐时期的独木舟。其中一条是由一根独木挖凿而成,长6.6米,宽达90厘米;另一条是复合型结构,由几段独木衔接而成。从独木舟到复合型船舶,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建造木船,先要拼接木板,联结的铁件叫船钉和扒锔。钉有实拿钉、掺钉、枣核钉;锔有勾子锔、叉子锔、鼻子锔和胡芦锔,还有船头用的拦头腰子锔、平扒头、砍扒头的拐子锔,后来又演变成一头带丝的螺丝锔。钉、锔挂齐后,船板之间的缝隙需用艌灰来填充,以密封防水。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统称为艌匠,这个过程就叫艌船。

当木船使用一段时间,艌灰因日晒水蚀逐渐剥落,需修复,也称艌船。艌船是传统渔家工艺之一,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得很详细:“凡船板合隙缝,以白麻斫絮为筋,钝凿扱入,然后筛过细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团调艌……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

艌匠的工具箱里,装着锤、凿、缝钩、齐口等十多种工具。凿有快凿、钝凿(即艌凿)和分凿;齐口是个一头宽一头窄、背向弯曲的铁件。艌船所用的物料,诸如麻穰和苘绳是为了增加韧性,石灰是为了坚固,桐油是为了黏合。艌船事关生命安全,来不得半点儿敷衍。艌匠将每处船缝艌好后,即用齐口“溜溜缝”,末了再用油刷在船身涂上一遍桐油,艌船工序宣告完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早春,海边总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料峭寒风中,数名艌匠右手握锤,左手持凿,有节奏地敲打或塞艌着木船的船体。倘是渔业队建造或维修大船,尤其是“做”大缝时,不管有多少艌工,在作头引领下,全都一字儿摆开,锤起锤落整齐划一,铿锵之声能传几里开外。

如今,艌匠这门高超的手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老艌匠们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可供维修的木船也越来越少。这个传承了千百年的行业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即将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新闻推荐

6所市直学校计划招聘17名免费师范毕业生

本报3月19日讯(记者梁菲菲)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按照部分直属学校工作需要和岗位紧缺情况,今年市教育局直属的6所学校计划招聘17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于3月24日到3月25日(上...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细说艌匠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