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成功城市 到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万亿元以上

齐鲁晚报 2017-03-19 06:07 大字
本报记者张琪

16日上午,烟台市委书记孟凡利代表中共烟台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要“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成功城市。”未来五年要使烟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使烟台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使烟台营商环境发生新变化;使烟台发展硬支撑得到新提升;使烟台人民的生活再有新改善。到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左右,并力争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主要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

实现发展愿景,把握六大原则

第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激活力。

第二,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

第三,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动能。

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惠民生。

第五,要坚持党要管党强保障。

第六,要真抓实干求实效。

创新引领:打造活力四射、动力澎湃的创新型城市

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打造活力四射、动力澎湃的创新型城市。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产业转调主战场上彰显创新威力。

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在创新驱动中把工业做大做强。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5%。

用更大力度繁荣发展服务业,在创新驱动中把服务业做优做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科技型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服务型制造、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领域拓展新天地。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创新驱动中把农业做精做特。

围绕“创新梦”念好“人才经”,在厚植第一资源中夯实创新基础。在引才上要舍得下本钱,面向全国、放眼全球,舍得拿出位置、拿出待遇、拿出荣誉,大力引进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为代表的领军人才,积极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围绕“新引擎”配好“点火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拓宽创新道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内外结合去产能,突出重点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多策并举降成本,千方百计补短板。

开放型经济:坚持以开放兴园区、筑高地

坚持以开放兴园区、筑高地。

烟台开发区要发挥优势、再攀高峰,继续在招商引资上领跑,在转型发展上领先,在产城融合上领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打造烟台新经济的龙头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烟台高新区要聚力创新、跨越发展,以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面向全球聚集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打造创客创意的摇篮、创新创造的高地。

烟台保税港区要做活体制、释放红利,抓紧复制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创建自由贸易港区,加快建设国际性区域贸易中心。

烟台东部新区要彰显特色、领军“蓝色”,聚力大招商、突破大项目,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增长极。中韩(烟台)产业园要高点起步、快速成势。

招远开发区、海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其他各个园区,要坚持高端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做强实力、做优质态、做靓形象。

协调发展:在打造烟威都市区中率先而为

更加积极地统筹城乡发展,让城市与农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主动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打造烟威都市区中率先而为。

到202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6%。要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完善“一城居中、两翼齐飞、融合发展”城市框架,着力提升主城区繁荣度,以都市化为方向,深度挖掘内涵,高度提升品质,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以东部各区为主体,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蓝色经济示范区;以西部各区市为主体,以烟台开发区为引领,全力推进“三港一站”区片上升为省级或国家级战略,打造先进制造业核心区、开放型经济龙头区和产城融合西部新城;围绕各区融合、一体发展,合理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水电路气暖”“科教文卫体”建设,加快实施城市连接工程,增强城市竞争力。

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美丽烟台”

烟台拥有令人向往的秀美山川,我们要倍加珍惜原生态,精心打造新生态,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美丽烟台”。

做优生态环境,用碧水蓝天装扮美丽烟台。着眼于“增”,实施“四大造林工程”,造林、修复退化林50万亩。用心于“护”,全力强化森林防火,改善海洋、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功能。致力于“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严格落实“河长制”,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到2021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让蓝天永驻、空气常新、碧水长流。

共享成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

要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福祉。着眼劳有所得,深入实施“四增计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着眼学有所教,推动各种类型、各个学段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着眼病有所医,全面抓好“健康烟台”建设,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着眼老有所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着眼住有所居,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存量棚户区改造任务,积极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等群体的住房困难。

过去五年成绩大数据给你看

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达6925.7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由第21位前移至第19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越“两个百亿元”台阶、达577.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18%提高至8.33%。

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5297.22亿元和2976.07亿元,年均增长16.7%和1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50:43.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63万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前移至第8位,实现利润1169.6亿元,两项指标绝对额均居全省首位。

深入实施“双百千”工程,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增至16户,形成了5个千亿级和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市场主体总量由28万户增加到71.6万户。

上市公司由30家增加到目前的42家、居全省首位;新三板挂牌企业达73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达119家。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烟台高新区入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人才总量突破17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7万人。

“国”字号科研院所达5家;新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60家、总数达329家。

发展支撑力显著增强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全线贯通。

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

龙烟铁路正线铺轨加紧推进,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进展顺利,潍莱高铁获省批复部分开工,环渤海高铁潍坊至烟台快速铁路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环评报告通过国家审查。

烟台港建成4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至淄博输油管道等一批港口设施,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3.54亿吨、稳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

烟海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7.7公里。

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全市财政累计用于民生领域支出224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和10.7%。

全域规划体系基本建成,城镇化率由56.8%提高到62.1%。

4个县级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实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六连冠”。

本报记者张琪整理

新闻推荐

2016山东省报业年会举行 第四届“景芝酒业杯”公益设计大赛颁奖

本报潍坊3月16日讯3月10日,2016山东省报业广告年会暨第四届“景芝酒业杯”山东报业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设计大赛颁奖仪式在潍坊齐鲁酒地举行。报业广告年会是全省纸媒经营经验交流、业务...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