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井和辘轳

烟台晚报 2016-12-16 00:00 大字

孙景璞莱州市原名掖县,有史以来,农业发达,耕作方式先进。农田灌溉特别是利用水井提灌,历史久远,素有“胶东老井灌区”之称。

利用水井灌溉农田,首先要挖掘水井,掖县叫“打井”。过去没有探测仪器,选择什么地块打井,全凭老农的经验。就城北平原地区来说,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河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入莱州湾,地下水的流向也是如此。人们就根据这一规律,一般选择在河沟的北岸打井。或者某地块原有一口好井,人们就以它为目标,向西北方向延伸,在邻地里试挖水井。定好位置后,人们就用镢头、铁锨、镐头挖掘泥土、沙石,挖成一个直径80—100厘米的圆口井,深度要视地下水位的深浅而定。挖到沙层时就会出水了。沙层越厚,沙粒越大,出水量越多,这是一口好井的标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我们家乡一般要挖8—10米深。

井挖好了,为了保证井帮(井壁)不坍塌,还要砌井。就是先把井底挖平,沿井壁四周放上一个厚约8厘米宽约12厘米的柳木板的圆圈,俗名“井箍”。再在这个井箍上一圈一圈地铺上砖块,一层一层地加高,直到井口。如果井壁的土质坚实,也不必全砌到井口,只砌有水的部分和井口一段也行。为什么要用个柳木箍呢?一是因为柳木耐湿、耐朽;二是可以找准水平,使每一层砖都保持水平一致;三是用于“淘井”。在天旱水位下降时,可以挖掘井底的泥沙,加深井的深度。并沿箍底下挖,使木箍和砖块整体下落。若是没有这木箍托着,井壁的砖就散塌了。这也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体现吧。

提灌井水的工具,首选辘轳。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使用较早的一种人工汲取井水的工具。据明代罗欣所编的《物源》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为周初史官,故辘轳可能起源于商末周初。唐代文学家陆龟蒙诗云:“美人伤别离,汲水长待晓。愁因辘轳转,惊起双栖鸟。”也是写辘轳汲水的情景的。辘轳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井上架上支架,上面装上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摇转手柄,卷起绳索,提起水斗,汲取井水。掖县人使用的老式辘轳由后桩、辘轳架子、窜杆、辘轳头、辘轳把、辘轳绳、水斗等部分组成。为了挽水省力,聪明的先辈们还在窜杆和辘轳头上安装了两个部件:一是在辘轳头中空的两端,各镶上一个名曰“钏”的铸铁件圆圈;二是在窜杆上与辘轳头“钏”接触的部位,各嵌上三块铸件块,名曰“尖条”。辘轳头转动时,“钏”与“尖条”铁对铁摩擦,减少了阻力,人们还在劳作时,经常往“尖条”上涂一些豆油或花生油做润滑剂,这样会更省力。后来,掖县人又把辘轳架子改制成了三条腿的木架子,俗称“三条腿”、“三角架”、“木牛”。同时,把它带到田间,安到井口上,省略了那个每井必备的石头后桩。

在小农经济时代,辘轳是当时汲水浇地的重要工具。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大旱三年也不怕,掖县有三万三千辘轳把。”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水井和辘轳在抗旱保收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年,我家土地少,自家地里没有水井,每逢干旱,就借邻地的井来挽水浇地。家里有一套辘轳家把什,水斗是笨重的柏木罐,容量大,罐体重。为了减轻重量,母亲请罐匠把上口锯掉了10厘米。每次浇地时,母亲和婶母就扛着这套家把什到井口去挽水。他俩都是小脚,穿着鞋袜,左脚站在水池里。为了省钱,不雇短工。过穷日子的妯娌俩,真是不容易。

我16岁以前,不能挽水,只能在地里看“水道”(方言,也叫看水头),控制着水流挨沟、挨畦地浇灌。或者帮大人“打下手”。就是在井口旁,站在挽水人的对面,用左手握住辘轳把,跟随大人的节奏,助一臂之力。我16岁以后,就能独立挽水了。虽然经过多年的耳濡目染,已经知道了挽水的基本动作和要领,但是亲自做起来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练。我二堂叔是一位庄稼把式,有时我家请他来帮工挽水,他教会了我在挽水时必须掌握的四项关键技术。一是提罐离水时,让罐在水中上下蹾一蹾,待罐平稳后再挽起;二是井口逮罐时,要大胆、快捷、准确、协调、一气呵成;三是下放空罐时,要拉一下辘轳绳,让罐有节奏地摇摇摆摆地匀速下行;四是空罐接近水面时,要瞅准罐的摆动姿态,恰如其分地、快捷、麻利地放绳,让罐瞬间倾倒而灌满水。二叔在挽水时,为了提高情绪,缓解疲劳,有时会唱起号子。号子是自编的,有的有词,有的没词。一般分两部,在提罐时,挽上二三遭绳后,唱一部:“呀儿吆,号号号!”唱完后,紧挽几下,待到罐到井口时,再唱二部:“呀号,吆号!”唱完即逮罐,“哗”的一声把水倒在水池里。或者这样唱:“加劲儿,快挽噢!”……“又一罐,号号号!”他唱得开心,我也听得舒心。我也想唱两句,但是总因为羞口,不好意思唱出来。我18岁就能熟练的挽水了。挽起水来有节奏,有韵味。我宁肯干这重活,也不爱干那些什么“剜谷”(给谷子疏苗间苗)啊,拔麦子(连根拔小麦)啊等蹲着做的活。

长期以来,掖县的辘轳在提水灌溉农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辘轳被水车和机械泵取而代之。到了七十年代,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又用上了电动深水泵和潜水泵。目前,仍然还有个别地方在使用辘轳汲水。多数地方人们在地瓜井和大姜窖上用辘轳做下送和提升的活儿。

新闻推荐

收藏600台座钟留住历史

YMG记者曲彩云李小鹏通讯员姜瑞光摄影报道走进“莱州市民之家”五楼的莱州市博物馆《钱冠澎红色文化———钟表收藏展》展厅,记者立即被琳琅满目的座钟所吸引。这次钟表展分为5个展区,有...

莱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