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辈子与玉米打交道 李登海接受专访:持之以恒地干好一件事

生活日报 2016-10-26 13:22 大字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登海一辈子都在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李登海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为国家增加玉米产量。为此,他就像现代夸父,在海南、莱州两地追着太阳来回跑了40年。

□记者施雪琼

就像李登海亲手培育出来的玉米一样,李登海有着破土而出、拔节向上的冲劲儿,持之以恒地进行玉米高产攻关研究。但是谈起家人家事,这个工作狂人展现出朴实、温厚的另一面,如同拨开玉米层叠的外皮,整齐的颗粒在他眼底投下一抹柔软的金色。

从小就知道粮食重要

和共和国同岁的李登海,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俩字:饥饿。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挨过饿,吃过树皮、水草、地瓜藤,玉米面做的窝头对他来说就像是奢侈品,因此,李登海从小就深知粮食的重要性。

初中毕业后,李登海当上了莱州农科队队长。1972年,他从报纸上得知,美国一位农民建立了一家先锋公司,亩产玉米2500斤。这个数字让他大吃一惊,因为他们那时候地里种的玉米亩产才二三百斤。

差距如此之大,李登海坐不住了,“外国农民能办到的事,咱们中国农民同样能办到。”打那开始,他下定决心用科学方法种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李登海先在自家自留地试种新品种,当年就将玉米亩产提高到500多公斤,引起全村轰动,于是第二年他被推荐到莱阳农学院学习。此后8年时间里,他试种了120多个品种,却始终突破不了亩产700公斤这个瓶颈。一筹莫展之际,莱阳农学院的老师给了他20粒美国玉米杂交种子。

跑到海南岛种玉米

在北方,玉米一年只能种一季,进行一次试验,李登海显然等不及,于是他想到了天然温室——海南岛,海南岛的秋冬两季,加上山东夏季,这样一年就能当成三年来用!说干就干!1978年10月,李登海和4个同伴乘车换船,辗转十多天,来到三亚荔枝沟,开始租土地种玉米。初到海南,住茅草屋,吃萝卜丝,忍受孤寂、高温、蚊叮虫咬、瘴病,一干就是36年。

1979年,我国第一个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在这块试验田里问世,此后李登海一发不可收,一次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难忘母亲的教导

“我这一生和母亲相依为伴,无论多么困难,母亲都支持我、鼓励我的工作。”在李登海的记忆里,母亲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可爱的,一生难以忘怀的就是母亲的教育方式。

李登海第一次学做饭时,把大豆面当成玉米面打在了锅里,烧了两把火以后,一看怎么还是那么稀,他又去舀了一点放进锅里,但是两瓢面儿下锅还是很稀。等母亲回到家,李登海问道:“娘,怎么打得这么稀啊?”母亲一看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只是简单说了一句:“不要紧,今天晚上就喝豆面饭。”那时家里很穷,盆里的豆面儿被李登海舀得都快见底了,但是幼小的李登海从母亲的语气里没有感受到责备,而是鼓励。

在李登海记忆里,每次受委屈的时候,母亲总说:“犟人你不要和他犟,馋人你给他买糖吃,你就干好你的事儿。”而每次李登海获得荣誉,大家祝贺的时候,母亲从来不夸自己的儿子,而是发自内心赞美别人:“你们都做贡献了”、“你们都费心了”。

虽然早过了退休年龄,但李登海说,自己要一直干下去,为国家工作、为农民打工,选育出更好的良种,用中国的种子,种出更多的粮食,填满中国人的饭碗。

新闻推荐

巧借东风航大船——— 莱城区党政考察团赴烟台考察学习纪实

特约记者 温静这是一次解放思想、提升境界之举,这是一次凝心聚力、创新思路之行,这是一次学习经验、助力发展之旅。8月2日至3日,莱城区党政考察团一行50余人,行程1200公里,先后走访烟台经济开...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