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再添国家级文化荣誉, 五年奋斗,两年等待,烟台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记者昨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烟台市经过两年多的创建期,顺利通过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评审、群众满意度测评、过程管理考核、实地验收、集中评审五个阶段验收。公示期满,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
这是烟台市继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城市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文化荣誉。
如果把这一称号比作文化硕果,那么选种、松土、施肥、浇水、光合作用等环节都必不可少。
YMG记者刘晋摄影报道
选种:五年前种子就已经选好
2011年,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烟台召开。烟台市“抓文化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谐”的文化自觉以及“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创新发展之路,得到中宣部、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烟台就有了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想法。
2013年,申报正式拉开帷幕。以过硬的实力、出色的表现获得文化部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烟台,成为全省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的独苗。
两年多来,烟台全面落实示范区创建规划,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需对接等深层次问题,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走出了一条“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发展新路。
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山东省委举办的“全省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烟台市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连续六年位居全市各行业前三位。2014年12月,烟台市及辖属6个县市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在2015年10月的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评选中,烟台市及9个县市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一。
松土:90多亿优化四级服务网络
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载体,也可以说是培育果实的土壤。“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投入90多亿元,进一步优化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
在市区,打造了全国一流的文化中心。投入10.7亿元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启用了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烟台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6万平米。在基层,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59个,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6000多个;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城镇化改造已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村工程全面贯通,入村率达到了100%,覆盖率在全国领先。
创建期内,烟台市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设施布局,发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市级设施全国领先,县级设施发展不平衡,基层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重点加强了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基础工作。在县域,文化场馆标准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创建期内,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莱山区胶东文化广场、5.3万平方米的牟平区文化中心、3.4万平方米的福山区文博苑、5.7万平方米的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6.6万平方米的莱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处新建设施投入都在4亿元以上;创建期内,全市共有14个文化馆或图书馆通过新建或改建,达到国家标准,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
施肥:6000多场文化活动烘托氛围
创建示范区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肥料”供给。
创建过程中,烟台市连续两年开展示范区创建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办以及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先后推出200多个常态项目,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示范区创建的良好局面。每年创新举办为期四个月的“烟台文化艺术季”,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服务实事重要内容,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精心打造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合唱艺术节、文化大讲堂、百姓舞台、庄户剧团展演、志愿者乐团演出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市区两级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0多场,其中市区高水平舞台演出达到180多场、各类文博展览200多场,营造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增加供给的同时,烟台市还采取政府投资建设、管理运营,艺术家无偿捐赠,以艺术家名字命名的方式,建设许麟庐艺术馆、石齐艺术馆等名人艺术馆群,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高端产品。
浇水:2000名文艺骨干促进资源有序流动
烟台市把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特殊群体,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使文化甘露能够洒到每一个角落。
建立了城乡服务联动机制。各级文化馆普遍建立了“结对子,种文化”包片辅导制度,2000名经过培训的群众文艺骨干进驻社区农村;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文艺志愿者参与。
截至目前,文化类社会组织较示范区创建前增加50%;全市文化志愿者总人数已突破2万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200余支,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此外,烟台还在山东省率先建立起两支志愿者乐团———烟台文华爱乐乐团、烟台华韵民族乐团,近200名乐团成员全部都是文化志愿者,成员都是烟台市管弦乐和民族器乐演奏方面的精英,两支乐团每年开展公益演出近20场,并深入社区、福利院、SOS儿童村等普及推广高雅艺术。
面向老年人,侧重娱乐休闲,与市老龄办、老年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文艺培训、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面向未成年人,侧重教育熏陶,阅读推广、读书征文、艺术培训、鉴赏讲座、博物馆免费讲解、国宝进校园等。面向残疾人,侧重方便参与。
光合:部门联动推出“六进”工程
以公共文化发展共建共享为指导理念,烟台在创建期内,整合各部门资源,共同推出公共文化服务“六进”工程,将文化之光洒向全市。
工程推动企业和高校所属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全市对外开放的图书总量成倍增长。采取国有民营等灵活机制盘活文物资源,吸引企业建立中国钟表博物馆、锁具博物馆、海岸艺术馆等文化场馆。上述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全社会文化资源有效共享,提高了保障能力。
不得不提的是烟台大剧院,对于烟台而言,大剧院的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是烟台的文化新地标,更凭借众多高水平的文艺演出,激发了市民的文化消费意识。
为使大剧院实现良性运营,烟台在全国首创了院线演出+公益演出+社会运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每年演出110场以上,其中公益演出20场。为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大剧院,烟台市政府对大剧院进行财政补贴,实行低票价制,推出“经济适用票”。
为保证补贴精准地落到市民身上,规定院线演出“禁止包场,控制团购”,平均票价比国内一线城市低40%—60%,使烟台市民能够在家门口得到“高贵不贵”的实惠。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0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王杨王玉玲王雪蓉摄影报道)“笑个灿烂的”、“笑个热情的”……昨日上午9点,莱州市雕塑公园内传出阵阵笑声,记者循声...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