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葡萄在外地很抢手,但果农们更期盼打开本地市场———, 郭家店葡萄熟了

烟台日报 2016-10-01 17:34 大字

9月2日一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莱州市郭家店镇马山庵子村“马山聚发葡萄种植合作社”门前一片繁忙景象,按照合作社下的“订单”,果农们把当天采摘的葡萄运来装车。到上午11点,2大车5万斤葡萄就发往上海市场。订单收购让果农们有着较为稳定的收益,不过,对于收成,果农们有着更多期盼。

从200亩到2000亩的历程

在马山庵子村村东的一片葡萄地里,张磊两口子正在忙着采摘葡萄,作为村里葡萄种植最早的农户之一,他家种葡萄已经有30多个年头。马山庵子村坐落于马山脚下,交通闭塞但思想不闭塞。依山傍水,水源丰富,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葡萄种植,1980年,响应“开放搞活”的号召,村里开始发动村民种植葡萄致富。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销售是最大的难题,所以在很长时间内,虽然村委一直鼓励发动,但村里的葡萄面积一直保持在200-300亩。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不少村民看到种葡萄赚钱,纷纷加入,村里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500多亩。近几年,村里筹建了马山聚发葡萄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组织下,看到种葡萄收益稳定,村里和周边的村民纷纷加入,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近2000亩。

绿色认证后期待价格“低开高走”

有了合作社,村民们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葡萄好卖了。“合作社给下了36筐,1000多斤的任务,摘好了送过来就行了。”卸完葡萄,65岁的张克生大爷和记者攀谈起来。“以前卖葡萄跟赶大集似的,村民们一拥而上,乱糟糟的,还不一定卖个什么价。”张克生说,现在好了,合作社给联系客户,然后根据客户的订单和种植户的种植面积,提前给“下任务”,什么时间,交多少货,省心省力。说起合作社,合作社社长张克法满是自豪,“我们的合作社是证照最全”的合作社,说话间,他去里屋拿出了一袋合作社的各种证照。让张克法感觉最自豪的,是合作社去年10月刚刚获取的“绿色食品”证书,这是合作社在施肥、用药、技术等多方面努力的结果,获取很是不易。不过,让果农们不解的是,虽然获取了绿色食品证书,但今年收购价只有2.5元每斤,比去年低5毛钱。张克法认为,虽然目前来看葡萄收购价低于去年,但因为有了绿色认证,合作社的葡萄已经比市场上同类葡萄价格高了2-3毛钱。同时,葡萄收购刚刚开始,收购价“低开高走”非常可期。

葡萄种植怎样“内外开花一样香”

近年来,外地的收购商慕名前来,合作社的葡萄大都销往了外地。外地收购商的大批量收购保证了村民们有着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如何把当地优质的葡萄卖更多的钱,让果农们得到更多实惠,是张克法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目前葡萄的收购价是2.5元一斤,到了南方市场上的批发价在6.7元左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然而,聚发合作社的葡萄在莱州本地市场却难觅踪迹,虽然同类葡萄在莱州本地市场上的零售价也在6元每斤,自助采摘的价格也达到了5元每斤,但这个市场目前没有加以开拓。张克法认为,本地市场“短板”,一方面农民自己进城销售代价太大,车辆、人工都是问题;二是合作社目前没有稳定的本地客商,也不具备“送货进城”的条件。“在当地的知名度不够”,张克法觉得这是最大问题。莱州当地人都知道摘葡萄去大泽山,与大泽山相比他们合作社起步晚,知名度也不高,如何念好葡萄经还需要“补课”。眼下,马山庵子村已经申报为莱州市旅游特色村,葡萄采摘园、葡萄加工企业都在酝酿。“内外开花一起香”,张克法觉得这个梦想就在不远的将来。YMG记者李仁通讯员王杨刘艳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派驻检察室成群众“贴心窗口”, 莱州检察院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建彬媛媛昭和YMG记者李仁)“侯书记,有空到俺村您帮着建的蔬菜大棚里看看吧,蔬菜长势很好。”昨日,莱州市柞村镇十字口村党支部书...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