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造船工艺恐后继无人, 祖孙三代执着坚守,建一艘船需要100多个工时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57 大字

传统老工艺对于很多人来说越来越陌生,看不到、接触不到、不了解,一些老工艺、老手艺也在慢慢的后继无人。船对于我们居住在沿海城市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纯手工用老工艺制作木船却很少有人见过,也不了解。

莱州市金城镇后坡村村民张舜喜,家里到自己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造船了,从祖辈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一直采用老手艺造船。“大大小小的船都是我们手工一点一点造起来的,从我的爷爷到我,都是手把手教出来的,但是现在会这种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老手艺无人继承让人担忧

在后坡村东侧的一处空地上,记者看到张舜喜与自己的几位“老伙计”正在对一艘大船进行拼接安装,现场充斥着各种电器的声音,大家分工明确,锯木材、拼接口、上料等等一位位造船工来来回回非常忙碌。木料之间的接口不合适,工人师傅重新拆卸,用斧子、锯一点一点地改进,待到契合度最好的时候拼接起来。这条木船采用纯手工工艺进行打造,今年张舜喜接手的第一艘“大船”,整条船龙骨长10米左右,全部使用刺槐木材建造,现在船的基本结构已经出来,底梁、边梁也已经安装完毕。据张舜喜介绍,待到侧面的水拉边拉安装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护板、填缝、安装设备,船就可以下水了。“建这一艘船需要100多个工时,大约需要13方的木料,这是过年以后的第一艘大船,小船已经制作了五六只了。”张舜喜告诉记者,冬天春天渔民不怎么出海,都在家里制作工具、修理船舶,所以现在做船比较多。张舜喜没有学过专业的造船,从小一直跟随着父辈,对于自己的造船技术,他说:“这些手艺都是跟老辈人学的,各种工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现场五六位工人,搬木材、拎斧、锯木非常娴熟,接口不合适,工人拿起斧子一点一点地进行修整,反复卡对,不时在木材上用尺子量、用铅笔做标记,大斧子在他们的手里仿佛是小刻刀一样,力道不大不小刚好,对木材造成不了任何损失。今年张舜喜已经53岁了,跟随他干活的老伙计最年轻的也有50岁,因为造船的工艺比较累、比较苦,所以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学,对于这种情况张舜喜表示也很无奈。

实践练就了熟练的工艺技术

“先是做龙骨、然后打墩、做底梁、边梁、安装绞板、水拉、边拉、上护板、填缝、安装设备,然后下水实验,这条船基本就完成了。”说起造船的程序、注意工序、哪些要点,张舜喜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个不停,“木船涂刷桐油比涂漆耐用,涂刷油漆木船浸水之后水分出不来,木材时间长了容易烂,而涂刷桐油则相反,用的时间也长。”对于这些工作程序、注意事项,张舜喜多年的实践经验已经烂熟于心。记者采访时,工人师傅正在进行水拉的安装,经过工人师傅反复地修正,水拉的接口可以说是严丝合缝,长长的一根水拉需要四五个人一起才能抬到船侧面然后用绳子固定住。据张舜喜介绍,水拉主要对船起到平衡加固与保护作用,下水后可以防止水的冲击作用。据张舜喜介绍,像现在制作的这一条龙骨10米长的木船需要10多万元才能完成,一年的时间大大小小的船加起来能够制作30多条。对于做船的样式,张舜喜说:“根据渔民的喜好,有的喜欢宽一点的,有的喜欢高一点的、结实耐用的,不同人不同喜好,渔民经常看着哪里不舒服就指出来,然后工人根据要求进行改正。”因为制作的木船现在不能批量生产,而张舜喜跟随父辈祖辈学习的老手艺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平时周边的居民都会找他订做木船或者修理船舶。采访时,在新船的旁边一辆旧船,两位工人正在对腐烂、破损的木材进行更换。YMG记者李仁通讯员温泉于秋丽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预防接种知识进社区

本报讯(通讯员王庆华孙淑芹YMG记者李仁)日前,莱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文昌路街道双语社区,在双语社区广场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活动。活动现场,...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