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一出 蹦蹦戏, 民间剧种曾轰动整个胶东
村头一出戏
“去听蹦蹦戏,冻死也愿意”、“拆房卖砖,也要听蹦蹦戏的《莲花庵》”、“真明一出台,大嫂抱起枕头当小孩儿,一气跑到戏台下,枕头变成大倭瓜”,民间流传的这些谚语,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百姓对蹦蹦戏的热爱。作为流传了上百年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现在已被列入烟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在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郝家沟村活跃着一支老年蹦蹦戏队伍,他们重整了蹦蹦戏的剧目,拾起蒙尘多年的百年坠琴,把蹦蹦戏传唱下去。
“1993年,退休回家后组织起的郝家沟蹦蹦戏班,到现在已有17年了。”戏队郑德福介绍说,他和妻子郑月美都喜好蹦蹦戏,组织起这个戏班时共有15名成员。为了更好地传承蹦蹦戏,他们找来村里的老艺人谭占香和郑德山,由二人口述郑德福记录共整理了七、八首剧目,有《海棠春开店》、《王天宝下苏州》、《断桥》等。“戏班子一开始只在村里演出,第二年就有外村来邀请演出,柴棚、平度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演出的过程中,郑德福发现老年人对蹦蹦戏情有独钟,但年轻人却听得乏味。回来后他们对剧目进行改良,删减不必要的唱词,压缩时长,这样一来,年轻人也听得挺带劲,就连一些顽童也聚集在戏台子下跟着咿咿呀呀地学唱。在莱州市郭家店镇葛城村,也有这样一支蹦蹦戏队伍,今年已72岁的葛城村村民刘夕彦老人,至今仍和一群戏友唱着“蹦蹦戏”消遣。说是“消遣”,不如说是自小而成的“爱好”。从10几岁开始,刘夕彦就在蹦蹦戏的潜移默化中,开始了蹦蹦戏的自学。“看着村里人唱,自己也能哼两句。”刘夕彦说,虽然不知道哼唱的是什么,但是听着顺耳。天气渐暖,村里的蹦蹦戏班子又活跃起来。“每天晚上都和这些老家伙哼上一两小段,有《三打四劝》、《白蛇传》等等。”刘夕彦口中的“老家伙”,可都是蹦蹦戏班子的老戏骨,平均年龄都在60多左右,最大的80岁,最小的也要60多岁。他们从小学得的这一门技能,如今却成了他们闲日里最有乐的事情。据介绍,每年正月里是戏班子档期最忙的时节,只要天气好,他们就走村串户地表演,那时的观众能达到二三百人,晚上的人就更多了。因为正月里受邀演出频繁,有时他们迫于无奈也得推掉一些。
富有农村气息
人们不仅爱看戏,更爱唱,做饭时唱、放羊时唱、种庄稼累了也要唱上几嗓子,就是现在蹦蹦戏窝———莱州市郭家店镇郝家沟村的百姓也都能来上几句。说起蹦蹦戏,恐怕并非人人皆知。莱州蹦蹦戏始名‘耍野子\’,又名‘庄户耍\’,亦称‘扬琴戏\’,通俗易懂,唱做并重。它是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胶东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相传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素有“一心只顾听小戏,不知孩子掉在地”等说。追溯其渊源,据多数老艺人介绍,它是有胶东扬琴衍变而来,自清咸丰———同治年间传入胶东。后来,当时在胶东名声大、威望高的扬琴曲目及剧作家翁老明,将扬琴演出方式进行了改革。起初,先以自编的《三打四劝》和《苏保送妹》进行试演,在试演中,他为男女角色、文武场分工开了先河。约于1894年左右,首次在登州府(蓬莱)举行了化妆跑圆场的公开演出,这种形式拉开了胶东扬琴的新局面。据记载,首次演出时,现场人山人海,群情激奋。据传闻说,为了看戏占地方,有两个人打了起来,一个人的帽子打掉了,抓起个灯罩戴在头上都不知道,引得在场的人们哭笑不得。“当时的演出,比较简单,道白是方言土语,唱腔是群众所熟悉的曲调,并溶进了当地民间秧歌的一些东西,演唱者边演边唱,边蹦边跳,生动活泼,富于农村气息,一直延续至今。”莱州市相关部门人员介绍。蹦蹦戏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基本板式曲调有四平、二板、流板、散板、娃娃调等,坠琴成为蹦蹦戏的主打乐器,其结合二胡、三弦、京胡、小鼓、大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战鼓、堂鼓等乐器构成了蹦蹦戏的伴奏体系。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蹦蹦戏主要以故事情节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为主。其剧本内容从劳动人民家庭琐事到封建社会的抨击、揭露,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等等。蹦蹦戏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这也源于中国古代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蹦蹦戏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传衍百年以来,始终与其他文化生息与共。80年代初,戏曲界相关认识指出,蹦蹦戏是民间戏曲最丰富的乐种,蹦蹦戏的戏曲内涵、乐器形制,演出形式等方面都记载着历史的文化遗迹和鲜活血脉。不仅如此,蹦蹦戏情节感人,角色俱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虽然历史上许多优秀的戏曲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蹦蹦戏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传承下来。现存的曲谱有《乌龙园》、《断桥》、《东京》等七大套,其故事情节感人、角色俱全。其艺术之美,也是蹦蹦戏的特点之一。蹦蹦戏使用的传统坠琴、二胡、板胡、京胡乐器和一些小打击器乐,简陋古朴,但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却令人难以忘怀。
渐失传承对象
蹦蹦戏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其传承是非家族性的。上世纪50年代,伴随着吕剧蓬勃崛起,莱州多数蹦蹦戏改姓了“吕”,但在东南山区,这枝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却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仍活跃于民间。蹦蹦戏在文化生活单一的过去,丰富了百姓的生活。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古朴优雅、清丽委婉,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而且受到外地百姓的高度赞赏。它吸引力大、影响力深,是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体现,也是在外务工人员心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它使用山区的共同语言,交流方便,沟通容易。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乡村百姓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去背年曲谱、学习吹拉弹唱,尤其是那些难度较大的戏曲,有“自然消亡”的危险,其他曲目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圆化,蹦蹦戏已很少能吸引青年人的兴趣。而农村流动人口的变化,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分散各地,使蹦蹦戏失去了一定的传承对象。当地的民间蹦蹦戏团体为了争取经济收入,转而外地演出,经济来源十分困难。“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相比之下蹦蹦戏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就是在秧歌的面前都失了颜色。再加上演唱蹦蹦戏没有报酬,年轻人更不愿意参加了。”刘夕彦说。
为了保护这一濒临灭绝的传统戏曲品种,莱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取社会筹措、财政资助的形式,累计投入资金2万余元,全部用于为剧团人员服装、器材等费用的支出,组织剧团人员精心排练节目,扩大了蹦蹦戏的影响。在民间,深入广泛的宣传了蹦蹦戏的艺术性、重要性,增强了百姓保护蹦蹦戏的自觉意识。积极从民间征集大量相关资料,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整理编辑。我们计划在蹦蹦戏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曲目创作编写,更好的突出时代性的主题,使胶东蹦蹦戏很好地传承下去,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使其艺术魅力永远散发璀璨的光芒。YMG记者慕溯通讯员韩国英
莱州市东南部有个郭家店镇,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且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底蕴浓厚,道路交通方便,素有“生态第一镇”的美称。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延续中,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无数成就卓越的学者、文人,同时也孕育了许多饱含民间特色的美丽故事和传说,造就了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文化艺术。而曾轰动过整个胶东的具有东南山区特色的民间剧种———“蹦蹦戏”就产生在这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徐睿通讯员张京亮)今年以来,莱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帮扶...
莱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