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给水源地安上“防护闸”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40 大字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加大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2015年的烟台环保世纪行主题确定为水源地保护。11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市水利局、市环保局联合市直媒体组织“2015年烟台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赴各县市区就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走访,并围绕水源地保护与治理、水源地周边畜牧养殖拆迁整治和农村垃圾清理等重点问题进行报道。今起,本报推出“环保世纪行”专栏,敬请垂注。

本报讯(YMG记者高少帅摄影报道)莱州,被誉为“长寿之乡”。11月3日,“2015年烟台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莱州,探访“长寿之乡”的水源地保护情况。记者发现,莱州不仅在水源地保护的投入上巨大,在保护水源地的态度观念和管理方式上,同样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莱州模式”。

一毛钱净化一吨污水

生活污水的处理,莱州人的方式有点超乎想象。

3日上午,采访团一行驱车来到莱州市郭家店镇的一条城乡连接路,在一片农田里,坐落着一栋不起眼的瓦房。走进房中,记者看到,一道楼梯直通地下,里面传出阵阵水声。莱州市环保局生态科科长迟建敏告诉记者,这是郭家店镇的地埋式生物处理池,用以处理该镇所有的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200立方米。“郭家店镇没有工业企业,这座处理池完全能满足需求。”

郭家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都会经过排水渠泵至这座地埋式生物处理池,通过复合生物滤池处理后,排至湿地进行净化。在生物处理池的出水口,记者看到,汩汩清泉从这里流出。迟建敏介绍,经由生物处理池过滤之后的污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水平。“整个处理过程中,用水泵输送污水是最大的花费,处理成本可控制在一吨水耗费一毛钱左右。”

村民用秸秆换煤炭

秸秆污染,在农村屡见不鲜。秸秆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很容易发霉,流入河中就会造成水污染。但莱州市驿道镇初家村却通过“实物置换”的形式,巧妙解决了柴草堆的清理难题。

走进驿道镇初家村的秸秆压缩厂,采访团了解到,村民们上交秸秆之后,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煤炭。莱州市驿道镇镇长蔡鲁东介绍,秸秆换煤是该村水污染防治的一大亮点。2014年,驿道镇将赵家水库上游的12个行政村纳入“生态示范片”建设,通过申请政策支持,在初家村斥资35万元建设秸秆压缩厂,并鼓励村民用秸秆换煤炭。

不仅初家村,莱州市还对水源地周围的养殖户落实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措施,鼓励规模化养殖,引导各镇街开展粪污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在朱桥河、王河、白沙河周边建设10处沼气工程,年处理畜禽粪便3300吨,有效解决农村“四大堆”难题。

人工湿地旁建起生态园

经由生物处理站过滤之后的污水,还有最后一道处理工序,就是在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在莱州市郭家店镇小草沟村的蒋家河,河道内的芦苇一望无际,这里位于小沽河上游,水质好坏攸关整个水源地。2008年,蒋家河人工湿地工程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分三期,目前已建成长约2100米的人工湿地。无独有偶,在赵家水库上游,景色秀美的卧牛湿地也已初具规模,这两座湿地,净化着莱州最重要的两处水源地。

莱州市郭家店镇党委书记王雷波介绍,建设人工湿地,不仅仅能净化水质、保护水源地,还将引领一个区域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蒋家河畔的小草沟村正在依托自身苹果产量的优势发展采摘经济,而这种农村休闲观光旅游也正是郭家店镇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成为莱州市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力。

新闻推荐

点上有风情,线上有风景,面上有风光, 莱州生态文明乡美如画

本报讯(YMG记者李仁通讯员王杨王方勇朱凤梅)初冬时节,走进莱州市虎头崖镇东大宋村,百亩菊花花开正艳。树木成行,村庄整洁,点缀以亭台轩榭、碧...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