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唱六百余载的大海之歌, 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长岛渔号名声在外,而鲜有人知的是,在莱州北部沿海,一种传唱六百多年的渔家号子———“单山渔号”,这种当地渔民在长期从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27 大字

渔号由号头领唱,众船工随腔合唱,其中有单人、双人起号、单人领号、众人合号等形式。当号头起号,众人合号,个个精神抖擞,音若洪钟,拙朴爽直的号声如海浪翻腾,似风起云涌,直扑胸臆。

□王杨李明明徐小惠

六百多年薪火相传的打网号子

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三山岛,因三神山而得名。三神山东南里许的单山,与三神山拱立相辅。山脚下的单山村是单山渔号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昨日,笔者来到了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单山村,找到几位还能唱全共十几种“渔号子”的老渔民,亲耳倾听并体验到了这一独特的海洋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三山岛海边,记者找到了“单山渔号”的传承人———74岁的王文彬。说起“单山渔号”,也就是当地老百姓俗称的“打网号子”,王文彬告诉笔者,“单山渔号”起源于“四川号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洪武二年之前,单山村还没有人居住,四川移民过来形成村落。而其中有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把捕鱼时唱的“四川号子”也带到了胶东海边,这就是单山渔号的“原型”。

据传,洪武二年,靠捕鱼为生的张春、张同、张聚三兄弟迁徙至胶东半岛落户,其中一兄弟叫张春,落户单山,以捕鱼为生。四川那里渔业生产都是在江河,而单山村则是在海边,虽然都是捕鱼,但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张春带来了四川船号,以“川江号子”为底蕴,喊出了征服大海,向大海索宝的第一声渔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渔民们又结合单山出海捕捞和崖网捕捞生产的特点,把“四川号子”结合沿海风俗加以改进,经过祖祖辈辈的传承和生活的洗礼,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单山渔号”。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勤劳、智慧、勇敢的单山人,在当时人力帆船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喊着单山渔号进行耕海牧渔,渔号经过祖祖辈辈的发展、积累和传承,臻于成熟,独具特点,并传遍了整个莱州湾。

独具一格的海洋民俗音乐之花

王文彬说,单山渔号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具有上下呼应、铿锵有力、浑厚高亢、富有节奏、幽默风趣、吉祥和好的特点,“号立号立、无号不立、无号不起”,渔号与捕鱼人的生活一直是息息相关的,别具一格。

和东北人唱“二人转”不同的是,单山渔号是在生产过程中合唱的歌谣,是渔民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而唱,具有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渔号由号头领唱,众船工随腔合唱,其中有单人、双人起号、单人领号、众人合号等形式。当号头起号,众人合号,个个精神抖擞,音若洪钟,拙朴爽直的号声如海浪翻腾,似风起云涌,直扑胸臆。“号力、号力,无号不齐,不齐无力”,这是渔民对渔号价值精辟的解释,具有上下呼应、铿锵有力、浑厚高亢、富有节奏、幽默风趣、吉祥和好的特点。单山渔号总体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即“头、腹、尾”十二首渔号组成,伴随整个捕捞过程,由抬船号、整网号、装前哨号、装后哨号、摇橹号、追渔号、撒网号、拉网绳号、拉网绠号、手扒网号、拉船号、抬鱼号组成,前四首渔号,由于劳动场地在海滩上,抬船装网,为出海捕鱼做各项准备工作,号子格调在稳健中抒情,情绪活跃明朗;中间三首渔号为海上作业的过程,每只船一般有四至八槽,分别位于船的两侧,“渔眼”(专门侦查鱼群的人)发现鱼群后,发出信号,渔民们便操起急撸,向鱼群追去,追到鱼群前,立即下网。号子格调从摇橹号的短小方正、对称呼应到了追渔号的紧张激烈、振奋急迫,集体发出战斗般的呐喊,冲锋般的气势,令人惊心动魄。下网劳动仍处于紧张时刻,稍一松懈,鱼群就会逃走。但因渔网庞大,必须做到严谨有序,号子格调规整悠长。最后五首渔号是在网撒下后,渔民回到海滩,进行拉网和抬船、抬鱼等劳动。拉网人数一般二三十人,网绳是栓在网绠前头的一条绳索,绳长500米左右。拉网先拉绳,由于大网刚刚撒下,离海滩远,所以拉网的速度和力度徐缓。拉网的人分为左(上号)、右(下号)两帮,号头拿棍棒站立中间指挥。号头发出拉网的指令后,先由一部分人唱出上号,再由另一部分人唱出下号,中间由号头叫号左右一起拉,以此重复。整个拉网号格调自徐缓开始,转换到既有明朗欢快又不失幽默诙谐,达到整个渔号演唱的高潮。抬鱼,是捕鱼的最后的一项劳动,渔民两人一组,用鱼筐将捕来的鲜鱼抬回村。号子格调是短促的前呼后应。单山渔号在结构、力度、速度、调性、调式、节奏、旋法、复调以及润腔等方面千变万化,演唱起来,声音清澈干净、委婉动听、抑扬顿挫,原生态的演唱没有一丝做作,恰似海浪奔涌,让人振奋而惬意。单山渔号在海上作业中体现了统一协调、团结合作的精神,不仅能提振精气神,还能消除疲劳。

亟需加强发掘保护的文化瑰宝

74岁的王文彬打起“号子”来可是一点不含糊,精神头和声音比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都好!“我从16岁就开始出海捕鱼,一直跟着唱‘打网号子\’,每种号子我都能唱,你们要是想学,我也可以教你们。”王文彬边说边“推销”他的“打网号子”,他现在就怕这东西失传。

王文彬说,以前出海捕鱼用的工具不像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那时不论抬船、拉网、抬鱼都是人工作业。因此,每次出海捕鱼如果用大网得出动80人左右:有人把船抬到水里,有人装网,有人摇橹,还要有人拉网、抬鱼等等。因为出力太多,就需要大家一起使劲儿,而干不同的活又需要用不同的力,“打号子”跟着“号子”的节奏就能让大家的力量集中到一起,干起活来劲儿也大,这就有了后来的十多种不同节奏的“打网号子”。在喊唱形式上是“一领众和”,领者称“号头”,和者称“答号”。喊号时,渔民们全神贯注,所有力量用在一喊一腔之中。

单山渔号这种当地渔民在长期从事海上劳动中自创并流传的歌谣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现已被列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单山渔民世代传唱的“打网号子”这一宝贵文化财产现在却面临失传的境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海捕鱼、靠天吃饭的日子渐行渐远,以人为橹和风力驱帆已经被马达声所替代,质朴敦厚的单山渔号已被隆隆的马达声淹没。而今,机械作业取代了落后的人工作业,那壮观的“喊号子”场面也消失了,年轻人无意学习,老人们也无心再唱。以前人人能唱的“渔号子”,现在只有几个人能唱全、十几个人能唱出其中几种,这朵海洋艺术瑰宝也已濒临消失。

王文彬觉得,单山渔号体现的是劳动人民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旷豪迈中不失诙谐的性格特征,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发展的较为完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进一步加强保护。近年来,随着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为唤醒“乡愁”,莱州在沙岭村建立了“乡情馆”,单山渔号也在文化活动广场上进行了还原和保护性录制。

新闻推荐

日前莱州市土山镇老干协举办了以歌颂建党丰功伟绩为主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