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烟台再添国家级文化荣誉, 烟台市荣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桂冠

烟台日报 2016-10-01 16:22 大字

本报讯(YMG记者钟嘉琳通讯员张永祥)昨日,从市文广新局传来喜讯,烟台市经过两年多的创建期,顺利通过各项验收,公示期满,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这是烟台市继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城市之后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文化荣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烟台市将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路上,与时代同行,踏歌远航,奔向繁荣。

两年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启动,两年为一周期。通过地市申报、省厅推荐、实地考察等环节确定创建名单,列入创建名单的城市按照创建规划规范提升,两年期满进行验收。烟台市2013年被评为创建城市,今年1月迎来5个环节的验收,先后通过制度设计课题研究评审、群众满意度测评、过程管理考核、实地验收、集中评审5个阶段,至5月16日验收过程全部结束。

2013年烟台市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过硬的实力、出色的表现获得文化部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可,成为全省唯一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创建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相结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将创建任务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

烟台市结合实际,大胆实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了一些在本区域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创新经验和做法。通过创建,进一步优化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两年多来,烟台市从供给侧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需对接等深层次问题,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走出了一条“靠政府主导强化保障,靠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靠改革创新增添活力,靠优质服务惠及群众”的发展新路。

硬件设施

14个文化场馆达到国家标准

设施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投入90多亿元,进一步优化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在市区,打造了全国一流的文化中心。投入10.7亿元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启用了集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的烟台文化中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

创建期内,烟台市重新审视设施布局,发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市级设施全国领先,县级设施发展不平衡,基层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针对这种情况,烟台市重点加强了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基础工作。创建期内,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莱山区胶东文化广场、5.3万平方米的牟平区文化中心、3.4万平方米的福山区文博苑、5.7万平方米的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6.6万平方米的莱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档次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共有14个文化馆或图书馆通过新建或改建,达到国家标准,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

在基层,文化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59个,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6000多个。农家书屋建设结合城镇化改造已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村工程全面贯通,入村率达到了100%,覆盖率在全国领先。

服务均等

两千文艺骨干进驻社区农村

无论在繁华都市,还是在偏僻乡村,人们对文化的渴求是共同的。烟台市在示范区创建中把统筹城乡发展,关注特殊群体,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关键环节,使文化春风能够吹到每一个角落。

为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烟台市建立了城乡服务联动机制。各级文化馆普遍建立了“结对子,种文化”包片辅导制度,2000名经过培训的群众文艺骨干进驻社区农村,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达到了“培训一个人,促进城乡文化资源有序流动,推动城乡文化共同繁荣。

烟台市多部门联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暖心工程”,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面向老年人,与市老龄办、老年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艺培训、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充实老年人精神生活。面向未成年人,侧重教育熏陶,开展艺术培训、鉴赏讲座、博物馆免费讲解、国宝进校园等活动。面向残疾人,侧重方便参与,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均建有标准配置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卫生间,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读区,配备盲人专用计算机设备和盲文读物。

组织实施“农民工文化保障行动”,2015年发放1000张农民工文化亲情卡,凭卡可享受烟台大剧院免费观看演出等8项文化服务。在保障行动中,注重准确对接农民工文化需求,使广大农民工零门槛体验公共文化,零距离感受文化关爱,形成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民共享的新常态。

社会参与

全市文化志愿者突破2万人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社会力量不能缺席。近年来,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烟台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成效显著。

对于烟台而言,大剧院的建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使大剧院实现良性运营,烟台市在全国首创院线演出+公益演出+社会运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惠及市民,使烟台市民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的演出,得到“高贵不贵”的实惠。

烟台大剧院管理模式是烟台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缩影。为破解投入不足、供给资源有限的难题,烟台市创新完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机制,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社会推介,与社会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3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推出2619个公益文化项目。为使公共文化资源供应方更加多元,烟台市还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吸引文艺志愿者参与。专门制定《孵化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办法》和《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撑。截至目前,文化类社会组织较示范区创建前增加50%;全市文化志愿者总人数已突破2万人,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200余支,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

新闻推荐

烈士后人拒绝“迁墓” “烈士夫妇合葬”再陷僵局

本报讯(YMG记者张晋)连日来,“烈士妻,能否与夫合葬”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昨天,莱州市民政部门传来消息:只要邓恒德烈士的女儿邓书珊写份申请书,他们审核通...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