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液体黑木耳培育技术,将烧火用的苹果枝条变废为宝———, 种植黑木耳,富了一方百姓
YMG记者李仁通讯员王杨刘艳
黑木耳是东北的特产,近年来胶东地区有不少农民摸索种植,但成功的案例不多,黑木耳的种植一直形成不了气候。莱州市郭家店镇李家村52岁的农民李春波通过多年钻研,掌握了液体黑木耳培育技术,种出了黑木耳。
8月5日上午,在李春波的木耳大棚里,一袋袋整齐划一的白色菌包摆放在菌包架上,菌包上一个个拇指大小的黑点点点缀其间,仔细观看,都是一个个长势旺盛的黑木耳。大棚的主人李春波在菌包间穿梭,查看木耳的长势和温度湿度变化。今年是李春波开始量产黑木耳的第一个年头,现在有4个面积250平米的木耳大棚,此前收获的一茬木耳一个棚的木耳产量就达到了3000多斤,收购价达到了30多元每斤,收入十分可观。李春波与黑木耳结缘,源于当地苹果产业。作为一个山区镇,郭家店镇很多村庄都有种植苹果的传统。苹果修剪的枝条,老果树砍伐后的植株,一直以来都是用来做烧火草,或干脆给丢掉。那么多的苹果废料能不能利用起来呢?李春波动起了脑筋。菌包的原料不缺,关键技术还在于菌种培育。李春波一门心思的研究起了中国食用菌发展经验,钻研食用菌栽植技术,通过对比他觉得液体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育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优势明显。说干就干,掌握了基本技术要领后,李春波开始了尝试。2013年,他投入了30多万元购买相关设施,开始了实践。“全国来说这项技术不是很过关,成功经验不是很多”,由于可以学习借鉴的现成技术有限,李春波全靠自己实践摸索,不断尝试。由于衔接段的技术火候没把握好,前两次实践都以失败告终,30万菌棒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面对失败,李春波没有动摇,他认为在试验阶段,技术不过硬,“肯定有失败这个过程”。没有气馁的李春波不断摸索、尝试,总结经验,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现在可以拍着胸脯说,这项技术做成了。”李春波说,现在他掌握的液体食用菌培育技术,成功率和固体菌种培育基本一样,但培育时间只需要4天,比传统的固体菌培育技术缩短了40多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熟练掌握技术的李春波开始了更大的尝试,2014年,他购买了一整套先进的液体食用菌生产设备进行菌种培育。他从村里流转了20亩土地,足够建30个食用菌大棚,现在已经建成了4个。“苹果树粉加上10%的麸皮,加上4%的豆粕…….”说起技术要领,李春波头头是道,现在他一天可以生产3-5万菌棒,产业规模正在加速膨胀。
李春波还有更长远的规划,目前,已经有8户农民跟他一起尝试木耳种植。对于加入的农民,李春波提供菌种,只收成本价。而且不建议农民上需要高成本投入的大棚,建议他们先从露天地摆的种植模式开始,“采用地摆模式的话,一年也能收获2季,一季亩产量怎么也不会低于1000斤,按照每斤30元的收购价,一亩地一年毛收入6万元没有问题。”李春波说,下一步,他还规划成立木耳种植合作社,带领更多农民种植黑木耳致富。
新闻推荐
莱州市文峰路街道铁民村,是一个只有80多户村民的小村子。乍一看,这个村子与其他的村子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它却是以抗日烈士李铁民的名字命名的村庄。现...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