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巧工雕琢掖县滑石

烟台日报 2016-08-25 09:36 大字

“家家有巧工,户户出佳品”、“夫制巨作、妇雕花鸟、儿女小刻”,提起掖县滑石雕刻并不陌生。2000多年的雕刻历史,如今已形成独具北方特色、莱州风格的作品系列,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并成为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下,具有时代感的老手工艺品成为许多行内、艺术界人士的藏品之一,掖县滑石雕刻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2000年历程雕滑石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我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

莱州属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风调雨顺、矿产丰富,素有“齐之福地”、“山东粮仓”、“中国石都”、“掖县滑石之乡”之美誉,尤以“掖县滑石之乡”之称由来已久,饮誉海内外。据介绍,1988年掖县撤县改立为莱州市,盛产滑石雕刻原料.这里的福禄山、黑山、毛家山、粉子山及优游山盛产镁石和滑石,二者相伴而生;近邻的西青山,所产冻玉,质地柔润细腻,色泽翠绿如冻晶莹似玉;其它还有漆黑如炭的鸟玉石,花纹酷似豹斑石,流云石、竹叶石、毛公石、翠星石等均为本地独有石种,也是这里民间美术艺人们雕琢佳品的绝佳原料。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矿产资源、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掖县滑石雕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和物质基础。追溯掖县滑石雕刻的历史,在记载中有在蒜园子村遗址发掘的4000—5000年前的石雕片,在史志中曾有记载,“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取莱郡纹石、贡牛黄、海藻、牡蛎、石器(即雕刻工艺品)”。在墓葬中,也曾发掘出许多滑石雕刻随葬品,最早有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3年)的佛造像,精美绝伦。到清末,县城绝大部分村庄兴起了以雕刻小型摆件为业的滑石雕刻艺人,经营方式多为家庭作坊式,农时为农,闲时为艺。但至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频发,掖县滑石雕刻业急剧颓萎,雕刻作坊只剩两家,各有工匠一二人,年耗原料不过5000多公斤。掖县滑石雕刻的重新兴起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家家有巧工,户户出佳品”,掖县滑石雕刻成为当时民间最具影响力和规模的产业,并且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莱州风格的作品系列。这里流传着“绝凡尘、琢一品”之说,足见当时民间艺人们对艺术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有的滑石雕刻作品还曾被做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可谓民间工艺中的“绝世佳作”。而在平常百姓中,则有“夫制巨作、妇雕花鸟、儿女小刻”的景象,在掖县多数村庄内,有“祖辈相传、妇孺皆能”的普遍性,充分体现出当时掖县滑石雕刻的繁荣景象。

雕刻自成地域特色

掖县滑石雕刻至今约2000余年的历史,经历代艺人祖辈相传沿袭至今从而形成带有浓重地域特色的特种工艺品。其中,大原家村人王玉麟的雕刻技艺全面,其作品风格敦厚古朴,刀法洗练,尤其擅长花鸟、动物、炉瓶、传统风韵浓郁。而西山张家村人毛振宙其作品风格造型敦厚、古朴、刀法锋利、流畅,速度快,尤擅长人物雕刻。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起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只有将这些技法灵活运用,恰到好处,才能创作出好的雕品。根据掖县滑石雕刻的大致分类,有炉瓶(含盒)、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钮章、文具、器皿七大类,共有12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样,因石料千差万别,所以民间美术工艺师们大都有因材定型、因材施刀的技艺,同类不同态、同品不同型、同型不同神,作品极少雷同,妙不可言。原料品种上,根据掖县滑石雕刻原料材质不同,分为原产地石料和外来石料。原产地料包括绿中泛黄、晶莹透明、有玉的质感的绿冻石、漆黑如炭的黑角石、花似豹纹的豹纹石、黄花石、竹叶石、泥瑙石、条纹石、鸡肝石、莱石及毛公石等品种。这些品种或巨或细,软硬兼备适中,可雕琢各种色泽、形态的人物、花鸟、器皿等,特别是莱州美术工艺大师们成功地运用原料的天然不同纹理、色泽,创作的“巧色工艺品”更是“品中佳品”,为许多行内、艺术界人士当成珍品收藏,爱不释手。除本地所产原料外,近年随着经济发展,流通便利,这里也引进了一部分外地石种,如临朐石、冻石、巴林石、寿山石等,但因价格偏高而难以普及。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据考,早期艺人们并不知运用此工艺,所雕作品大都经水洗风干后完成,但作品色彩暗淡无华。后来,经历代工艺师反复试验、琢磨,发现石蜡的特殊作用,采用融蜡上光法对滑石雕刻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近几年,由于水蜡、雾化蜡的运用更是大大地方便了美术艺人们的创作,也提高了作品的精致度,为掖县滑石雕刻平添了几分姿色。掖县滑石雕刻作品家族庞大,除表现一定形、神、态的动物、花鸟、山水等作品外,另有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佳作和形态各异、古今结合的钮章类作品。大宗作品有“八铲猴、洗子、狮子、马、龙、象、天女散花、观音、肚佛、八仙、寿星、花山”等。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天女散花》、《牧童骑牛图》、《云马》、《二龙戏珠》、《太师少师》、《月季斗艳》、《松鹤延年》、《争艳春秋》、《大展宏图》、《冻石蟹笼》、《龙蛋图》、《微雕书法钮章》、《孙子兵法》等。

成立协会保护老手艺

掖县滑石雕刻,是莱州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作的艺术精品,是历代艺人不断琢磨、完善而绽放的艺术之花,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掖县滑石雕刻对美化人民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艺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来看,掖县滑石雕刻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品,它置根于人民大众、愉悦于人民大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保护、研究就显得异常重要;从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来看,掖县滑石雕刻表现内容多以生活中的动物、花鸟鱼虫和佛教、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及情节为主,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原石料选择中的技术性传承又具备一定的科学价值。掖县滑石雕刻为纯手工艺生产。“历史上莱州农民利用冬闲,或个人或几人相聚在一起,捡来当地特有的滑石块以生活中的动物、花鸟鱼虫等为原型进行加工制作和创作,然后出售给当地客商,所得收入贴补家用。”莱州市文化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建国后,政府发掘、组织、振兴民间工艺,原掖县雕刻厂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厂外加工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为当时莱州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是莱州出口创汇的主要渠道之一。而如今,随着经济转型,上世纪50年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60、70年代间的技术骨干已全部退休,有很多技艺高超造诣颇深的老艺人已步入垂暮之年,不能再操旧业,掖县滑石雕刻面临传接断层。如掖县滑石雕刻代表作“八铲猴”,能雕者已寥寥无几。“缸子猴”、“穿儿猴”、“精工狮子”、“洗子”、“果盘”、“八扣盘”、“薰炉”等一大批沿袭千余年的优秀作品现在有很多已经无人传承发展。“目前大多从业者为青年一代,他们大多为下岗工人、毕业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掖县滑石雕刻传统知之甚少,技术功底薄弱。”该工作人员称,由于分散经营、技术基础差,为生计而急功近利,恶性竞争中掖县滑石雕刻往昔魂韵已不复存在,往昔精美的手工艺为机器所代替,机器的“钻、削、磨”,速度快、价格低,在市场冲击下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从2003年开始,莱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已组织专人对掖县滑石雕刻进行统一组织,展览、推广,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滑石雕刻协会,成立了滑石雕刻工艺研究所,对传统滑石雕刻产品进行挖掘,开发新的工艺品种,开掘市场。同时,组织老艺人对年轻一代进行传、帮、带,交流信息,切磋技艺,并利用现代传媒提高掖县滑石雕刻的知名度。不仅如此,2005年,莱州市政府划拨专款2万元,街道向社会筹集资金2万元,用于普查、组织、推广、宣传掖县滑石雕刻。从2005年起,连续5年每年拨专款2万元用于成立专业协会,保护掖县滑石雕刻。YMG记者慕溯通讯员史伟燕

新闻推荐

峥嵘岁月, ———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的成长

“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没有让中国人民屈服,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怒...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