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简体字, 形减心不减

今晨6点 2013-07-19 00:14 大字

黄秋生“呛声”简体字其实他不知道简体字早已存在中华文明中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他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

与此同时,河南卫视一档汉字文化节目《汉字英雄》开播后受到观众热捧,收获零差评,《汉字英雄》同名手机APP游戏也极受欢迎,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软件。就黄秋生一事,记者还专访了《汉字英雄》开播发布会嘉宾、《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

科普

简体字被称为“俗体字”

有人说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其实不然,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争论

利于传播pk寓意美观

自嘲“拍过很多烂片”的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的关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言论一出,即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繁体字其实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

挺简派

“汉字从简从俗是文字发展的规律。数千年来汉字的简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简化字的诞生,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观上顺应了汉字从简从俗的原则,并无过错。”早在2009年,王立群在博客文章中就感叹,“废简就繁”匪夷所思。“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是经典。繁体字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简化字同样可以传播传统文化!以《论语》为例,它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如果以为文字的变迁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那么,今天的繁体字也无法完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最好是恢复战国文字!如果以战国文字印刷《论语》,我真不知道当今有几位专家能读懂……”王立群说。

日前,《汉字英雄》在安阳举行的开播发布会上,《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也曾就“简体字、繁体字”的问题接受记者专访。“繁体字保留了汉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义从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说‘尘\’字,本意是‘鹿行扬土\’,古时候的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一个‘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王楠说。

挺繁派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不凑巧,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想必很多人在网上都看过这个段子。

2009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潘委员的理由是,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了“无心之爱”。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同样是繁体字的拥趸。他认为:“繁体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存,仅存瘦骨。新生代只能用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阅读‘过去\’的大量信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天书\’。再过50年,除非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诵读经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忧,孰可忧?”

■声音

@桔子树小窝: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认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繁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的?@宫吐槽:写篆文有90%的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弥留了;写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懂,华夏文明看来是死透了。华夏文明靠的是仁义礼智信,没叫您老演某些题材的电影啊!

@夕词:文明这东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

王偲今莱州市朱桥寺庄,其祖父是汉末名医王昌安。王偲自幼学习医术又好道,她以行医传道为名,组织起民众一万余人,光熙元年(306)三月起义。刘伯根尊母王偲为东莱圣母。刘伯根占领了胶东半岛后又统兵西进,王偲在后方为起义军组织兵源,训练将领。据明朝嘉靖十三年莱州知府胡仲谋的《东莱野语》记载:东莱圣母王偲有治儿疾绝术。人们知道她是刘伯根的母亲,都尊称她“刘干娘”。因为她是女道家,刘干娘的“刘”字又与“留”字同音。有人就说“刘干娘有法术,能留住孩子的生命”。这话越传越神,慢慢地就有了“拜个刘干娘,孩子好抚养”的传言。金、元时期,胶东这一带有了名为《刘干娘》的戏剧传演,东莱山中,“东莱圣母庙”的香火也一直很兴盛。

王景(889~963)五代时期后周名将,莱州掖(今山东莱州)人,家世力田。景少倜傥,善骑射,不事生业,结里中恶少为群盗。梁大将王檀镇滑台,以景隶麾下,与后唐庄宗战河上,檀有功,景尝左右之。庄宗入汴,景来降,累迁奉圣都虞候。清泰末,从张敬达围晋阳,会契丹来援,景以所部归晋祖。

新闻推荐

荆条长出“绣球”?类似玉米“粗缩病”

YMG记者滕新书通讯员马德秋孙政黎摄影报道莱州市文峰路街道碓臼李家村东山上有一棵荆条树,连续三年不长叶也不开花,却长出了毛绒绒的绿“绣球”!...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