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虽然眼下大姜市场不景气,内外销量下降,但莱州作为烟台市大姜的主产区,无论是姜农还是销售商都表现淡定———, 种出好姜就不愁销路

烟台日报 2013-05-17 18:04 大字

近期,大姜市场并不景气,多地大姜出现滞销现象,莱州作为烟台市大姜的主产区,是否也受到影响?昨日,记者来到莱州市对此进行采访时发现,虽然收购价格不高,销量下降,但无论是姜农还是销售商都对市场充满信心。

销售受影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

“再过个两三天,把这一车收满了就发货。”在莱州市程郭镇庄里村,从事大姜收购和销售生意的卢广章告诉记者,收满一车差不多要20吨,这一车的目的地是东北。在卢广章的洗姜厂里,记者看到,10多万斤已经被洗净装袋的大姜正整齐的码放在仓库里。“这一个月,大姜价格跌了能有2毛钱吧。”说起今年大姜的销售形势,卢广章说,目前大姜市场确实不景气,收购价也由一个月前的每斤1.7元跌至1.5元。“价格降了,收购商也少了,以前我这个洗姜厂一个月怎么也要收个30万斤大姜。”卢广章告诉记者,从这个月的销量来看,比上几个月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此外,收购商对大姜的要求也比过去严格很多,“发往外地的大姜都需要出具产地证明、检测证明等相关文件。”大姜市场不景气,不仅仅体现在国内市场,莱州大姜的出口量也减少许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莱州5家大姜大姜出口企业有3家在近一个月没有接到国外订单,出口国外的大姜在最近一个月不到200吨,出货量较同期减少了70%。对此,莱州市大姜协会秘书长孙竹生表示,莱州大姜出口减少一方面是今年大姜销售形势不好,国外对我们的产品持观望态度;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外收购商一般都是“买涨不买跌”,以谋求更大利益,由于近期大姜收购价下跌,国外收购商为了谋求“转汇”上的利益而进行观望。

姜农不慌张:习惯了价格起伏

销量减少,收购量也会减少,受此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辛苦一年的姜农们。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莱州市大部分姜农已经对大姜的价格起伏不定习以为常,对于近期的价格下降,姜农们并没有太在意。“我已经种了40多年大姜了,高价我也见过,低价我也经历过,这不是还没跌到最低价嘛,没有什么好紧张的。”在莱州市平里店镇战家洼村,老姜农战升宽正在田里查看姜苗长势。说起大姜价格下跌,战升宽说自己并不担心,因为大姜的价格起起落落,自己已经习以为常,“2010年大姜7块钱一斤,到了去年大姜最低只有4—6毛钱一斤,赶上好时候就多挣点,没赶上就少挣点。”战升宽说,起起伏伏的姜价虽然令姜农们有喜有忧,但最后算账姜农都是赚到了钱的。说起现在的收购价格,战升宽算了一笔账:大姜的生产成本价大约在每亩6000元,亩产量1万斤,所以说现在的价格农民还是不亏的。“现在我家还有窖存五六千斤大姜,也不准备近期出售。”战升宽告诉记者,自己也不着急,等价格好了再出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莱州,大姜收获的时候销售三分之一、大姜育芽的时候销售三分之一、价格合适的时候再销售三分之一的“三三三”的分批处理方式,是莱州姜农普遍使用的销售模式,这也无形中降低了他们的风险。所以虽然市场行情不好,姜农们都比较“淡定”,没有出现大姜价格走低而争抢抛售,“越卖越贱、越贱越卖”的局面。

协会有信心:莱州大姜有品牌优势

“市场波动很正常,只要我们不断改进种植模式,种出更好的大姜,就不愁没有销路。”采访中,莱州大姜协会副会长秦海燕表示,作为传统的大姜种植区,近年来,莱州市每年的大姜种植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平均亩产达万斤。由于莱州大姜的种植历史悠久,色泽品质上佳,莱州大姜获得了国家地理商标证明。秦海燕说,莱州大姜的种植为家庭式种植模式,对不同的地块进行年份间“轮作”,没有大规模产业化种植,看似较为落后的生产模式使得大姜的防病害增强,对农药的需求降低。同时,莱州市普遍种植的龙潭、莱由大姜品质优秀,市场认可度很高。“从上世纪90年代莱州大姜出口到现在,莱州大姜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从未出现过检验超标事件,品质有问题根本站不住脚。”秦海燕介绍说。

针对大姜病虫害的防治,莱州市农业局瓜菜站站长尹同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莱州市农业部门为大姜的培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看来非常有成效。“莱州大姜协会已经成立3年了,每年都为姜农提供市场资讯、价格走势方面、合作社建立等方面进行指导,减少姜农种姜的盲目性。”秦海燕说。

YMG记者牟涛通讯员王杨文平摄影报道

洗姜

新闻推荐

小餐馆“三通”连接燃气管, 烟台市餐饮行业燃气安全让人忧

近日,烟台市启动液化气行业和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治理活动。根据要求,至6月30日,全市将集中开展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治理。昨日,由市安监、市燃气办...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