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崖港——— 古代军事海上要塞
1400多年前,这里曾是座古代军港。作为隋王朝向高句丽用兵进行军事输出的海上桥头堡,炀帝杨广曾派他依为股肱的晚隋著名军事将领来护儿在此镇守,在三次发兵高句丽的军事行动中,海军皆由此出,海上军事地位一时无两;1300多年前,这里还是重要的中外文化交流站,日本学问僧多次从此登陆,前往长安学习中原文化和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就是由此走向日韩,影响日韩政治架构至今。这里是虎头崖港,位于莱州市西南约10公里处。昨天,记者来到这里,穿越历史的尘烟,感受这座古代军港千年的凝重,千年的悠远,千年的肃杀。
在经历过千年的历史风云之后,当年的虎头崖军港如今已成为一座小型的民用码头。千年前十里连营的军帐,如今已被一座座民居所替代。千年后,这里渔民聚居、渐成村落,称虎头崖村。莱州广播电视台原新闻部主任刘永强曾对虎头崖村及虎头崖港进行过详细研究,并撰文称早在唐代,虎头崖村现址上即建有一座占地50亩,筑有4座城门的高大城堡。而就在几年前,有人在岭北“窑上”取土时,还发现过一尊锈迹斑斑的铁炮,但已无法断代。刘永强说,“城”南的那片山坡,当年民间称之为“得胜坡”,曾由唐朝名将施大耐镇守。这些民间传闻的真实性目前已无从考证,至少官方正史并无记载。但在古城遗址附近,至今仍有村民会拣到一些疑似隋唐时期的残砖断瓦,似乎又为这些传闻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些可靠的凭据。不过,在虎头崖村,一座修建于1946年的三层灯塔至今完好无损,据说这已是胶东沿海少有的老式灯塔,尽管历史并不久远,但却完好保存、不容质疑。
虎头崖村里的小巷大多东西走向,可以直通海边。沿着碎石铺砌的小巷,随处可见那些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库房和商铺,灰砖高墙、圆拱门窗,全部都是西洋风格建筑。而就在海边悬崖处的一块巨大岩石上,一处题刻依稀可辨:横批为“双凤台”,竖排则为“山海奇观”,落款是“李鸿章”。对此石刻,莱州民间争议颇多,大多数观点倾向于此石刻为民间狂人托李鸿章之名伪书,根据石刻漫漶不清、刻工粗糙、笔法拙劣,与李鸿章传之于世的手书相差甚远。但刘永强却并不这样认为。他撰文称此石刻应为李鸿章真迹,不过是因为当地石匠刻工水平太差,才使得临摹变形而逊色。他的依据是当初李鸿章声名显赫,应该没人敢冒他的大名在此伪书。这些争论的是非曲直目前也已无从考证判断,但虎头崖港作为古代军港,却是明确载之于正史、不容抹杀的历史事实。《资治通鉴》记载:(炀帝大业九年夏四月,公元613年)“时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趣平壤,玄感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诈称护儿反”;《北史》第七十六卷《来护儿列传》记载:(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辽东之役,以护儿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兼检校东莱郡太守,率楼船指沧海。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高丽主高元扫境内兵以拒之,列阵数十里……十年,又率师渡海,破高丽奢卑二城”。隋时东莱郡即为现在的莱州。而史书中所称的“高丽”,即为现代史学家所称的“高句丽”,与现代民间通称的“高丽”完全不同。高句丽为高氏高丽人政权,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地方政权,国土横跨现在的中国、朝鲜和韩国。高丽则是王氏高丽政权,是亚洲中世纪时一个位于东亚朝鲜半岛的王国,1287年起高丽王兼任征东行省达鲁花赤,成为元朝属国;1356年恭愍王回复独立;13世纪至14世纪时曾向元朝称臣,被元朝划为行省之一,全称为“征东行中书省”,直到元朝灭亡为止。
到了元明时期,虎头崖港依然作为一座重要的海上军事要冲,成为中央政府发兵高丽的重要海上军事桥头堡和物资补给地。但至晚清和民国初年,这里的军事地位已每况愈下,逐渐演变成一座民用港口和商业港口,京津一带的客商由此通商至胶东半岛和昌潍平原。到20世纪30年代时,虎头崖港已经成为山东沿海与东北的重要通商码头,东北的大豆、豆饼、木材和煤炭源源不断地运达此地,以此为中转运往山东内陆,彻底完成了虎头崖港由军而民的历史转身。作为一千多年前曾名噪中外的一座军事大港,虎头崖军港已彻底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朱晓兵郑卫军刘爱莉
新闻推荐
莱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不断深化道德工程建设———, 千余模范传递正能量
本报讯(通讯员姜建彬史立娟孙瑞YMG记者李鑫)每天早晨,莱州市郭家店镇返岭子旧村的一所小水房里,前来打水的村民络绎不绝。10年前,喝惯了河水的村民谁也不...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