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 莱州的根 越扎越深, 水乳交融11年三峡移民情定新故乡
11年前,三峡移民袁维权和冉启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其他乡亲从重庆来到莱州,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开启了未知的生活;11年后,袁维权和冉启英用“感觉跟在老家一样,日子比在老家要好”来描述“新家”的生活。宽敞的新房,热心的乡亲,越过越好的日子,他们的根越扎越深。
女儿没多久就学会莱州话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莱州市金城镇万家村。冉启英正在门口晾晒玉米。她的丈夫袁维权正在花生地里收花生。冉启英热情地领我们“参观”她的家。这是一座100平方米的大瓦房,卧室、客厅、厨房摆设齐全,卧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女儿的奖状,家里收拾得干净又温馨。小院里堆满了金灿灿即将晒好入仓的玉米。
为了三峡大坝的建设,2001年,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与其他乡亲一道从重庆市的忠县来到莱州。“开始根本听不懂莱州话。”尽管11年过去了,冉启英仍是一口浓重的重庆方言。她说,初到莱州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他们讲重庆方言,莱州村民听不懂;当地村民说莱州话,他们也听不明白。“没有办法,总不能装哑巴,还是得学习交流啊。”她告诉记者,上幼儿园的小女儿袁丹,语言领悟力和模仿力明显比大人强,没多久就学会了莱州话:“现在袁丹已基本没有重庆口音,更像是一个地道的莱州人。”
在莱州,他们遇到的第二难题是南北方气候的差距。刚来的第一年冬天,第一股冷空气袭来,他们一家扛不住,当地村民帮助他们置办了暖气,让他们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冬天。
多亏了热心肠的莱州人
到莱州后,袁维权一家人的生活一切都从头开始。
在老家,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耕作相对简单。到莱州后,根本就不会耕作北方农作物,热心的村民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翻地、播种、除草、收割。
“一开始,别人打1000斤,我们只能打500斤,现在也能打到800多斤了。”袁维权告诉我们,今年种的3亩春玉米已经收完,收完了花生,还要抓紧收地里的5亩秋玉米……一切都成竹在胸的样子。
到莱州后,袁维权买了摩托车,儿子应征入伍,女儿还在上学。
“能住这么好的房子,过这么好的日子,很知足。”袁维权说,金城镇共接受三峡移民48人,大家刚到莱州的那些担心如今已全部消失了。
“尽管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有热心的干部和村民帮助解决困难,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日子越过越好,多亏了热心肠的莱州人!”
心安之处即为故乡
“老家那边还有一些亲戚,说实话,确实有些想家。”说起中秋节,冉启英眼角闪烁着泪光,在莱州11年,远离故土,他们对现在的环境和生活已经基本适应,但是思乡之情还是会不时涌上心头。
“中秋节那天,我们给那边的亲朋好友打电话、报平安,告诉他们我们过得很好,希望他们放心。”袁维权说,在莱州,中秋节前后都是农忙时节,收完花生后,要接着收玉米,还要种菠菜,根本来不及回老家团聚。
说起与家乡中秋节的不同,冉启英说有些怀念老家的糍粑,因为在老家重庆有中秋节吃糍粑的风俗。“中秋节,我们会请新家乡的朋友过来聚一聚,感谢他们对我们的热心帮助,我们在莱州的根越扎越深了。”
尽管他们说话还是带着一些重庆的口音,还保留着一些老家的饮食习惯,他们的脸上,渐渐散去了远离故土的乡愁,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欢颜。“心安之处即为故乡”。新的未来、新的家园、新的日子正在等待着他们。YMG记者李鑫坤之
通讯员温泉松凤摄影报道
冉启英感觉日子越过越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李鑫通讯员多芬立娟于峰)一条途经7个镇街、200多个村居,长35公里、涵盖20万人口的山海乡村生态文明长廊将在莱州建成。记者昨日从莱州有...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