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九旬老人义务送信送报18年, 处理近5万封邮件和6000多项汇款,从未出现差错

烟台日报 2012-10-23 15:47 大字

YMG记者林媛

昨日一大早,刚从镇上邮递员手里接过当天的报纸和信件,莱州市朱桥镇后李村90岁的李明庆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已经深秋的莱州寒意逼人,在拿出记录本仔细对当天的信件进行归类后,老人便挑出几份地址离自己家较近的报纸和信件,拄上拐杖就出了门。

“这个营生不能耽误,谁家有个信啥的都想早点看到。”今年90岁的李明庆,从1994年开始,为村里义务送信送报,一送就是18个春秋。

退休老人主动“找麻烦”

硬纸壳制成的简易报箱、六个报筒、简易的办公桌椅、整齐摆放着的簿册、笔墨……李明庆家俨然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农家邮政局”。

“18年前,全村的信和报纸都送在村附近一个厂子的传达室,后来那个厂子不干了,信也就没人管了。”当时村民们得知这个消息都忧心忡忡,“以后没有了送信的地方,那到哪里去拿信呢?”

当时的李明庆正退休后赋闲在家,得知消息后,他主动找到邮递员,接下这个乡亲眼里的“麻烦活儿”,让邮递员将信件送到自己家里,他还向邮递员学起了如何送信、处理汇款单。很快,李明庆就“出徒”了,从邮递员手里接过信件,给乡里乡亲送报,就成了他一天生活的开始。

每天,从邮局工作人员手中接下信件、包裹单、汇款单、报纸后,李明庆就在家分门别类地登记整理出来,计划好路线,再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去送。为了规范不出差错,老人还细心地建立了来信登记簿和送信登记簿,每天来往的信件、单据等都一一登记,具体到收到邮局信件的时间,发信人的姓名、地址,收信人的姓名、地址,送信的时间,是否在家,送了几次等等。每收到一封信和一张单据,他都会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每送出一封,也让收信人签上名字,这样,谁家来信,从哪里来的,他什么时候去送的,一看簿册,一目了然。

18年义务送信5万封

送信看起来简单,其实却是门“技术活”,里面的门道有很多。李明庆告诉记者,送信一定要负责任,给人家送丢了不行,送错了不行,收信人不在也要想办法把信送到人家的手上。为了“送对”信,李明庆还琢磨了一套方法。

“我有个本,里面记录着这些年我送的信,等信来了,我就把人名记上去。”李明庆拿出了一摞厚厚的本子,根据这个本子的记录,这18年来,他已经成功地将近5万封邮件送到了收件人的手上,成功处理了6000多项汇款。多年来,李明庆送的邮件从未出现差错。

在送信的时候,李明庆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平日大家在村里称呼彼此都是用小名或者外号,要说起大名来,还真有不少不知道的。“一开始信上写的收信人我光知道是我们村的,也不知道是谁,我就找到我在村里当会计的大儿子,他帮我查户口本,一个一个的对照。”李明庆说,为了记得牢固,他还专门买了一个笔记本,取名叫“姓名明细表”。本上分门别类列明了本村同姓的人,同名的人,生僻姓名的人等,这些详细的记录能帮助李明庆准确地找到收信人。

儿女齐上阵当邮差

义务送信送报,李明庆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乐在其中。“我图的不是钱,是高兴。”李明庆告诉记者。

李明庆毕竟上了年纪,平日出去送报纸,儿女们都很为他担心。后来,李明庆改变了“策略”,离家较近的收信人,李明庆会上门去送,离家较远的收信人,李明庆就自费打电话,让人家来取。为此,李明庆又建立了一个电话号码簿,将村里100多部电话的号码记到一个个小卡片上,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因为打电话,李明庆一个月要多掏几十元话费,但他仍然乐此不彼,认为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

儿女们在李明庆的带动下,也开始了义务送信。“平日老人腿脚不便,我们有空就帮老人送送信,因为老人喜欢做这件事儿,我们做儿女的肯定要支持。只要爹高兴了,我们就高兴。”大儿子李作海说。

对于自己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义务送信,李明庆认为这是他应该做的,他说:“我是个老党员,理应为村里多做点事情,我自己心里也高兴。”

新闻推荐

厚德之城,大爱莱州, ———莱州实施“4+1”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回眸

这是一次来自基层创建的生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自2006年始,莱州市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切入点,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