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芳:七旬乡村医师的博爱一生, 她医术精湛,有着高尚的医德和慈爱的心肠,不论病人家庭贫富,她都一视同仁,对待残疾人不嫌弃,不鄙视,给予最周到的照顾。她敬业爱岗
YMG记者李鑫
通讯员王杨栾晓东宋伟摄影报道
荣获莱州市“三八红旗手”、莱州市妇女“孝德”楷模称号的张淑芳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医生。几十年来,无论在平凡的医护岗位上还是生活中,她总是乐此不疲,尽其所有激励和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高尚的医德、慈爱之心铺就了患者、亲人、邻里的安康、幸福、和谐之路。在大伙眼中74岁张淑芳已然成为了心中的一座孝德模范丰碑!
医德高尚除夕夜为产妇接生
张淑芳1961年莱阳卫校毕业后,一直在莱州的乡镇卫生院工作,从事妇幼保健工作长达30多年,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妇幼医师。她每到一个地方,附近乡镇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张淑芳有时一天内曾接生过13个孩子,个个都母子平安。
张淑芳的名气不光是医术精湛,更重要的是她有着高尚的医德,一副慈爱的心肠,视病人为亲人。病人到了她那里就像到了家,一点紧张情绪也没有,都会主动配合,积极治疗。“对待病人,不论他地位高低,不论家庭贫富,张淑芳都一视同仁,给予满腔热情的细致服务,甚至对那些残疾人也不嫌弃,不鄙视,同样予以更周到的照顾。”莱州朱由卫生院医生陶永林告诉记者,记得张淑芳在卫生院工作时,驻地有一位智障妇女,有一天来到卫生院找张大夫,见面就说,大姐,我肚子痛。张淑芳马上给她检查,一看马上就要临产。张淑芳二话不说,立即安排床位,准备接产。孩子平安降生后,她又回家熬上小米粥,煮上鸡蛋,送到病房床前,随后又炖了猪蹄给病人补养身体,病人家属感动得不知说啥好了。
“在乡镇卫生院工作,面对的是千千万万居住分散的农民,特别在山区,当时道路和交通条件不好,路途遥远,有紧急情况需上门服务,往返一次常常要走十几里地,十分辛苦,十分劳累,但张淑芳大夫却总是争先前往。”朱由卫生院张飞礼医生则告诉记者:“每当遇到深夜求诊的病人,张淑芳的母亲总是不放心,怕一个妇女深夜走路不安全,张淑芳安慰老人说,她是一个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就算坏人得知情况也会给她让路的。”“还记得有一年除夕夜,张淑芳大夫一家人正在欢欢喜喜地说笑玩耍,准备吃年夜饭,接近午夜12点,正要下饺子,突然听到敲门声,来人慌慌张张地说,妻子怀孕不到临产期,今晚突然肚子痛得不行,请张淑芳给看看怎么办,张淑芳立刻认识到可能怀孕妇女即将临产,马上带上药箱器材,随来人上路,赶了十几里路,来到了病人家里,张淑芳顾不上喘一口气,喝一口水,立即投入诊治。”张飞礼医生说:“经过一番忙碌,产妇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全家高兴得不得了。张淑芳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一看,家里人要等她回来一起吃饺子,先睡着了,结果放饺子的盖歪了,生饺子全都挤在一起,压成了面坨坨,只好第二天早晨蒸着吃了。第二天早晨孕妇的丈夫徐先生送来喜糖和红皮鸡蛋答谢张淑芳,看到蒸好的饺子坨坨,他风趣地说,张大夫今年一定好运,你看财宝都大上堆了。”
至孝标杆照料脑梗丈夫侍候老母
人们常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话一点不假。张淑芳所以能敬业爱岗,对患者始终保持着满腔热情,主要源于她有一颗孝慈之心。这颗孝慈之心好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巨大的能量库,给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莱州朱桥镇鞠埃张家村村民张克珍告诉记者,张淑芳的母亲怀张淑芳6个月时,她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带着张淑芳,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到了第10个年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其母亲改嫁了人家,生了三个弟弟一个妹妹,继父还有一个女儿。操持这样一个大家庭,在那样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张淑芳的母亲受的苦张淑芳都记在心里。她暗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参加工作以后,张淑芳能挣钱了,总不让母亲手头缺钱花。继父去世后,母亲年龄大了,张淑芳就把母亲接到身边来住,以便更好地照顾。前些年,张淑芳的爱人患脑梗,行动不能自理,这可给张淑芳出了个大难题,一个人侍候一个病人一个老人,再怎么说也忙不过来,毕竟她也是年近70的人了,还身患糖尿病。弟弟妹妹们都争着要把老人领回家,以减轻老姐姐的负担。但张淑芳不同意,因为她是家中的老大,执意要由她来照顾老人,可在兄弟姊妹的一再劝说下,张淑芳只得暂时同意,在征求母亲的意见时,母亲考虑张淑芳又要照顾脑梗的丈夫,又要照顾年事已高的自己,确实很辛苦,愿意回老家跟着大儿子住一段时间,于是张淑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老人送回老家。张淑芳离开老家临走时表示,自己每月拿出400元钱交给大弟媳,作为老人的生活费和抚养照料费,老人的零花钱另由自己付给。兄弟妹妹们见大姐带了头,也都争先恐后地按月交钱给大嫂。大弟媳没有工作,有了这些收入,她就能安心专职侍候老人,既解决了老人的赡养问题,又保证了她一家的生活水平。
张淑芳觉得,光解决了老人养老问题还不是最终目的,还要让老人活得愉快,活得高兴,让老人觉得儿女们在时时关心她,呵护她。于是她每个星期都要回老家看望一次,带着老人爱吃的东西,和老人一起吃顿饭,给老人洗洗刷刷,听听老人的唠叨,让老人感受到一份温馨。老人年轻时候就爱美,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屋里贴年画。为了博得老人的欢心,张淑芳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学画画、学写字。画出来的作品有模有样地裱糊起来,一幅幅地挂在老人的房间里。看着一幅幅的大牡丹,老人心里乐开了花。“我们邻居好友来了,老人就向人家夸自己的女儿干什么都行,画画也是把好手。看大伙羡慕喜欢得不行,她就慷慨地送我们一幅。”张家村村民张世创说:“村里人都说,张家老太太真是好福气,有这样一些好儿女,都96岁的人了,身体还这样硬朗,精神还这样好,活到100多岁绝对没问题,主要是托了大女儿的福。”由于张淑芳的表率做得好,兄弟妹妹们也共同努力,张家成了村里的标杆,年年被评为孝德模范。每年正月,村里的秧歌队都要到她家门前敲锣鼓,吹唢呐,扭秧歌,舞狮子,以表示对孝德模范的尊敬和祝福。碰到这种情况,张淑芳总是满面笑容,出门鞠躬致谢。
帮贫济困帮扶植物人走出逆境
从医疗卫生岗位退休以后,张淑芳并没闲着。她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事情可做。她特别热心肠,谁家邻居有纠纷,谁家夫妻闹离婚,谁家婆媳不和,谁家有点三灾八难,大伙都愿意找她出面调解帮忙,她也总是乐此不疲,伸出援手。事情经她一劝解,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老家住的时候,有一次邻居家的婆婆大发肝火,当街把一袋花生米倒了,大吵大嚷说儿媳给她的花生米净是破瓣,这样的花生米怎么能打油?让大家给评评理。”张家村村民张风良告诉记者,张淑芳闻声赶来,了解了情况后说,“大嫂您别这样,您误会了,这是儿媳给您炒着吃的,快收起来吧!”三说两说,婆婆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也觉得不好意思,赶紧借阶下台,收起花生回了家。随后,张淑芳找到那家的儿媳妇,婉转地批评劝说了她几句,于是该媳妇意识到错误,又给婆婆送去了籽粒饱满的花生米,赔了不是。“像这样帮助村民化解矛盾,大大小小的事张淑芳不知做了多少。”张风良说。
“我们莱州市区教育路八区武桂杰前几年遭遇车祸,几乎成了植物人,家庭陷入绝境。武桂杰的儿子正在读高中,精神上受到巨大的打击,无心再继续读书。张淑芳也住在八区,和武桂杰家是邻居,看到武桂杰家的状况十分同情,不时给他家送点钱,送点吃的,并积极向社区居委会反映。居委会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发动居民捐款捐物以救燃眉之急,同时积极为武桂杰申请办理低保。”社区居民任淑芝介绍,其间,张淑芳多次做小武的思想工作,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勇敢面对眼前暂时的困难,好好学习,挺起困难之家的脊梁。那年正逢征兵,张淑芳觉得这是武家的好机会,就鼓励小武报名参军。征兵人员到小武家一看,认为确实太困难,家里离不开他,即使到了部队,后顾之忧太大,小武也不会安心,所以给了武家400元慰问金,却不准备收他。但张淑芳知道了这种情况后,立即跑到居委会说明了情况,并同居委会领导到征兵处恳切要求收下小武,说明小武参军对走出武家困境的重要性,求得征兵人员的同情和支持,随后以居委会的名义做了一面锦旗送给征兵处,她的举动终于感动了征兵处,征兵人员收下了小武。小武到部队后很争气,连续两年立了三等功,成了一名优秀士官,最近还谈成了一个研究生对象。武桂杰也从机械三厂办了病退,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正常安逸的生活,张淑芳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热心社区为邻里免费义诊
“医疗技术在社区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看病贵,看病难,居民有点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到医院一看又是挂号,又是门诊,又是开药,又是打针,总得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所以很多人宁肯采取‘挨\’的办法,也不愿去医院就诊。”社区工作人员王香芹告诉记者,张淑芳住进社区后,居民们就方便了许多,有点什么毛病都先找她看看。张淑芳觉得不能治的或者看不明白的,就建议到医院就诊或到医院检查,只要她觉得能治的,往往开点小药就能解决问题,有的甚至连钱也不用花,推推拿拿、针针灸灸就能把病治好。“有一次一个小孩的妈妈找到张大夫,哭唧唧地说孩子头上有红斑块,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害怕。张大夫看了以后说,不要紧的,这是血肿,不用用药,也不用打针,回家给孩子上上冷敷就会好的。孩子的妈妈照做了,果然第三天就恢复正常了。”王香芹说,就这样,张淑芳每天都忙忙碌碌,又是给人测血压,又是给人测血糖,又是给人打针,又是给人看病。所有这一切张淑芳从来不收费,也不收他们好意送来的礼品。
新闻推荐
本报4月4日讯(YMG记者姜乾通讯员刘艳)近日,由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建设的华电莱州金城风场一期工程首台风机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是2011年山...
莱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