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自主创新

烟台日报 2011-01-23 18:46 大字

YMG记者孟宪臣

历经过去五年的发展,今天的港城,城市美誉度、知名度与吸引力显著提升,扩大对外开放的支撑条件前所未有,推进自主创新的机遇前所未有。

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未来五年,烟台该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又该怎样推进自主创新,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连日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各抒己见。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开放

【蓝图点击】

“积极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外资利用质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精彩回眸

“十一五”,烟台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开放,极大地成就了烟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五年来,实际使用外资达到5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额的1/4还要多,外资的强势介入,助推烟台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外贸进出口从开放之初的0.27亿美元起步,近五年接连突破200亿、300亿、400亿美元大关,2010年达到432亿美元。

开放,同时成就了今天烟台的经济规模和城市地位:据测算,在今年全市4000多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中,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贡献了30%以上份额,达到1200多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达40.3万人,占到了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46.5%,对外开放在强市富民中的作用和贡献日益突出;过去五年,烟台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城市,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前20强,并在国内外拥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盛会瞭望

日前,全国第一家以出口加工区和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区———烟台保税港区,正式开关运作。今后,凭借政策优势和海关监管模式搭建起的便捷国际物流操作平台,保税港区可望为外向型企业节省进出境物流费用40%至80%!

“有了保税港区,烟台能依托腹地更好地面向日韩等海外市场,全市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会更具竞争力。通过保税港区这一平台,烟台对内可以为周边省市提供服务,提高这些地区与国外交流的节奏,对外可以扩大对日韩的进出口量。”人大代表、烟台港集团董事长周波说。

保税港区的批复和建设,使烟台在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上,抢占了政策制高点,是烟台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对此,政协委员、烟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主任科员郑雪莲也感触颇深:“最近五年,许多长期以来制约烟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瓶颈被有效地打破。一些过去不曾有或不完全拥有的重大利好,都将有力地支持未来烟台对外开放的纵深推进。”

“既然对外开放的支撑条件前所未有,下一步就应着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这一观点,在代表、委员中产生强烈共鸣。人大代表梁平、丁义波表示,当前,烟台正处在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规划建设的项目之多、层次之高、投资之巨,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必须靠扩大开放借力量、加速度、上水平。〉〉〉观点碰撞

人大代表、莱州市发改局局长蒲晓峰:为增强发展活力,莱州通过引进香港招商局集团增资8亿元参股莱州港,为黄河三角洲莱州区域建设提供了资本和体制保障。这说明,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将如虎添翼。

政协委员、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温梅堂: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烟台市应更好发挥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特别要注重加强与日韩的产业互动,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保险等领域加强投资合作与技术交流,建设合作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的合作试验区。

构筑人才“强磁场”

【蓝图点击】

“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服务发展的指导方针,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广聚人才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左右。”———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精彩回眸

人才,是科技之母、创新之本。为激活“创新基因”,构筑创新“磁场”,五年里,烟台千方百计“引”、加大力度“育”、激发活力“用”,使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34.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占到了70%,人才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

■盛会瞭望

1月19日,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伴随着隆隆的彩炮声,由两名外籍院士刘建影博士和汪正平博士所领衔的德邦科技公司专家团队,获得省科技厅正式批准,在烟台成立了全省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而两位博士加盟烟台的重要引路人———陈田安博士也于当天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并将领衔建设烟台市微电子封装材料和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成立于1999年的烟台德邦公司,是由烟台留学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该企业申请专利许可达33项,预计3年内,将打造成中国电子封装材料基地和国家封装材料研发中心。

在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类似以才引才、才企联姻的好戏一场接一场。政协委员、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管委副主任纪华芹说:“已有306名‘海归派\’前来扎根,其中博士159人。园区有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而全省仅有12人获此殊荣;5人入选省‘万人计划\’第一层次,累计可从中央和省财政争取无偿人才扶持专项资金1300万元。”

“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全市上下都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造就适应科技大创新、大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代表、委员们认为,只要下功夫“聚才”,精心“育才”,科学“用才”,就一定能将烟台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磁场效应的人才高地。〉〉〉观点碰撞

人大代表施孝恩:要建立科技人才、项目数据库,在一定范围内及时披露科技人才、项目信息,推进科技信息共享。

政协委员、烟台东信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洪杰:打造人才强磁场,要不断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始终保持人才引进的政策优势。我们相信,未来烟台必将建设成为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高地。

创新缔造城市竞争力

【蓝图点击】

“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友好环境,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推进城市产业升级,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培育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成为全国、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示范。”———摘自《“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精彩回眸

回首“十一五”,烟台创新的脚步愈发铿锵。五年来,全市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成功入围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行列;引进了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和中科院烟台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创新型企业5家。此外,累计申请专利26800件,取得科技成果965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省科学技术奖214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盛会瞭望

知识技术,蕴藏着惊人能量。一项专利,就可以成就一家企业。“不久前,我们成功登陆创业板,开启了企业发展的崭新坐标。”政协委员、烟台龙源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公林说,龙源电力正是凭借着等离子体点火技术,“点燃”了多年的梦想———成功占据九成的国内市场,累计实现节约燃油500余万吨,节约资金近300亿元!目前,这项技术已推广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等多个国家。

创新,魅力无穷。过去五年,烟台市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而又切实高效的自主创新之路。对此,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深有感触:“目前,全市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4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氛围愈来愈浓。”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梳理烟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史,每一轮调整和转型,都留了深刻的创新印记。跨入“十二五”,烟台对创新的追求更加执著。

烟台高新区就是一个例证。“乘晋升国家级高新区的东风,高新区的发展正在加速: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项目纷纷落地,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政协委员、烟台高新区工委委员李建运说,未来五来,高新区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海洋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设计、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打造特色产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观点碰撞

人大代表、荣昌制药董事长王威东:荣昌的发展得益于创新。但创新没有止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创新。我们相信:只有坚持创新,持续创新,一个企业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发展,才具有活力。

人大代表、南山集团副董事长宋建民:龙口铝及铝合金产业化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我想,关键是要抓住这一机遇。很多企业都是如此,可能面临不少机遇,拥有不少创新利好,但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抓得住。

新闻推荐

市领导在检查指导工作时强调, 集中精力抓好抗旱和农业农村工作

本报讯(YMG记者)昨日,市委副书记郝德军、副市长王国群在市直有关部门陪同下,分别到海阳、莱阳和莱州市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领导一行先后实地查看了土壤墒情...

莱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