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6个“国字号”荣誉背后的十年磨剑
4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中国科协关于命名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决定》,在公布的基地名单中,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赫然上榜。
这是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获得的第16块“国字号”牌子。是什么让一个二十几人的团队频频挣得国家级荣誉,一再打破行业瓶颈,连番跨越升级呢?
传承:一朝国字号,金牌入人心
自上世纪20年代起,莱阳这块热土一直因为“恐龙”而备受关注。在1921年-2008年近90年的时间,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之一的谭锡畴、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中国哺乳动物奠基人周明镇在此驻足,新生代科学家汪筱林带领的科考团队倾注了十年的心力,鲁东大学、临沂大学以及中科院南京古动物所的科学家们更是纷至沓来,为地质公园的科普工作赋予了崭新的课程。
辉煌的历史为这个公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社会各界的扶持更为地质公园打造了一个多维发展空间:技术上,中科院和山东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的专家团队为公园纵深发展提供了支持;政策上,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扶持,莱阳科协、莱阳市文旅局政策倾力倾斜;渠道上,共青团莱阳市委、莱阳市教体局拓宽了发展维度,为平台增加了受众。
2010年12月,莱阳被授予了“中国恐龙之乡”的称号;
第二年,莱阳又被国土资源部确立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被中国科
学院授予“科研科普基地”;2013年12月,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2017年,国土资源部授予“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五块“国字号”给了地质公园“继任者”们荣誉,更给了他们决心——拿下更多国字号,开拓新时代的辉煌!
为此,他们用行动踏上了新征程。
为了解决地质科学深奥难懂的问题,公园的工作人员在中科院科学家的指导下,“翻译”出了趣味横生的科普故事:展厅里每一具化石骨架都“复原”了生活场景:自在戏水的棘鼻青岛龙,觅食的杨氏莱阳龙母子,孩子们把古生物科考当做穿越时空的游戏——“回到白垩纪”。珍贵的恐龙化石还走进了各个学校,让孩子们探讨化石背后的故事。
“科普故事游”让“恐龙之乡”不再是一块生硬的金牌,“中国古生物起兴之地”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恐龙盛世。
突破:十年磨一剑,研学破迷雾
莱阳在擦亮“恐龙之乡”城市名片的努力上从未停止,他们想让未来一代明白莱阳恐龙文化为何“出世便惊世”。
2017年,地质公园推出了新的科普方式:将“教育”迎进公园。公园负责人王正东说:“研学,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然的奥秘,开阔视野,唤醒他们内心的大格局。让他们走进科学,融入团队,学会独立,懂得感恩,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之后,地质公园开启了五年的节假日“不休模式”,与时间抢时间,继而推出了3.0版本、4.0版本的研学课程。
时间从不辜负每一滴汗水,地质公园迎来了一块又一块国字号:2017年11月,被中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发展联盟评为“研学示范基地”;2018年11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称号;2018年12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此成立“院士工作站”;2020年4月,被评为“自然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研学基地”……
自2020年,疫情反反复复,研学行业倍受冲击。疫情封闭,公园团队内练精兵,增加储备。疫情放开后,他们厚积薄发,再一次抢得先机,走在了研学行业前列:对标高中综合实践,参加全国研学线路设计大赛,出版研学行业指导书《穿越白垩纪研学实践指导手册》。最终,在莱阳市科协的推荐下,他们成功获评“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十年磨一剑,剑锋破万钧。他们以百般努力,破开了行业迷雾,走出了一条标记为“莱阳白垩纪”的发展之路。
未来:不止有目标,更要做国标
荣誉已收下,收整行囊再出发。
如今的地质公园,收下崭新的国字号,又按照全年工作计划继续前进:针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研发的“超能力养成计划”准备复课,新的“化石村”正逐级申报。今年,他们计划在合适的时间,带着热爱地质古生物的孩子们,深入研究中国的地质资源,将地质古生物研学融入新课标,给孩子们更多参与实地科考的机会。
“不能停,我们已经是行业里的标杆,必须向前,我们要做行业里的国家标准!”对于未来计划,公园负责人王正东充满信心,“融合了全新的科研、科考、旅游、研学理念的主博物馆正在拔地而起,一个崭新的集‘参观、游览、娱乐、体验、民宿、购物’于一体的白垩纪乐园正在向我们走来!”
(邵壮 赵来源 梁爱英 焦迪)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赖皓阳摄影报道)“口感、味道都很好!”连日来,莱阳市多家养老机构的餐桌上陆续多了一种名为黄金乌的时...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