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流人物 王懿荣,甲骨文之父

烟台日报 2021-11-25 09:01 大字

连载 22

眉凌文化——出品 武眉凌 李卓曦——著

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古老文明里,唯有中华文明千年不辍,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字从未断绝。而一百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一片甲骨文的出现则重塑了中国信史的开端,指引着后人在黄土之中寻找祖先们曾走过的路。

如果没有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中国人或许至今都不能认清自己的文明得以传承的源头。正因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名字,也会永远地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

提起烟台福山古现村的王氏家族,可谓是当地名门。自明朝初年,一世祖王忠因出任山东登宁场盐大使而定居古现村,至王懿荣已是第十六代,数百年间英才辈出。然而,就在王懿荣五岁那年,祖父王兆琛于山西巡抚任上获罪,贬戍新疆,家产被抄,以致家道中落。可这一切并没有动摇王家书香门第的本色,在母亲谢氏的悉心教导下,王懿荣不但熟读经史,科考入仕,更继承了其父王祖源的志趣,痴迷于金石文字之学,自称“好古成魔”。

那时的王懿荣,纵然是节衣缩食、典当家财,也要尽可能地收藏古代彝器,鉴赏研究,孜孜以求,是名满京都的金石学家。大概正是这样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终让王懿荣在一堆草药渣子里发现了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的夏天,王懿荣感染风寒却百药无效,病症久久不得缓解。十分器重王懿荣的光绪皇帝闻得此信,遂派太医前去探视,而太医开出的药方上写着一味极为罕见的药材—龙骨。王懿荣的家人在北京城内几经寻找,才从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西鹤年堂买回了龙骨。王懿荣不知龙骨究竟是什么宝贝药物,便命人取来一看,发现都是些古旧的龟甲、骨头片。然而,就是王懿荣这不经意的一眼,穿越了中华历史三千年。

在那些甲骨碎片上,王懿荣发现了许多似篆非篆的奇异纹络,有着深厚金石学功底的他当即意识到,这些带有刻字纹样的甲骨碎片,绝不是单纯的药材。于是,王懿荣开始有心收购各种“龙骨”药材,对那些有着形似刻痕的甲骨片进行编号并拓片成册。与此同时,王懿荣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官》的文字记载,开始研究、破译这些抽象而单调的文字符号,最终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并由此抽丝剥茧,慢慢地整理出一段段尘埋泥土中的古老历史:这些甲骨文正是记录殷商王朝时君王祭天祈福、发布政令、征伐方国的史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现代汉字的鼻祖。

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一千年,那些甲骨文字刻下的,是中国文明的破晓时间:汉字的起源和发展,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疑问,都得到了崭新的研究方向。故此,王懿荣被后人尊为“甲骨文之父”,“甲骨学”也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三大显学之一。

这位潜心金石、埋首研究的文人王懿荣,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王懿荣毅然投笔从戎,上书请命,要求回到故乡烟台操办团练,抵御日寇。在他的奔走呼吁下,登州军民很快组织起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军。那时,莱阳友人徐桂宝将一把戚继光用过的宝刀赠送给王懿荣。王懿荣如获至宝,当即写下《宝刀歌》一首以明心志,勉励自己成为戚继光那样的抗倭英豪。

可惜王懿荣尚未出征,腐败的清政府便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哀痛无比的王懿荣只得望着案头的戚家宝刀,悲吟出“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的诗句。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上至慈禧太后、光绪帝,下至文武官员,纷纷敛财逃命。王懿荣一肩担起京师团练大臣之责,带领老弱残兵守卫京城。8月14日,北京城破,王懿荣以巷为战,拒不投降,坚持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投井自尽。

据说,今天的北京锡拉胡同21号院便是王懿荣旧时故居。从烟台归来后,我曾特意去寻访,却只见一片红墙小楼,再无半点百年前的形貌,而王懿荣殉节的古井也早没了踪迹。至于他在福山古现村的旧时家园也不复当初模样,到处都是城市开发的欣欣向荣。但我却以为,纵然与王懿荣有关的遗迹再难寻觅,他的治学品格、爱国情怀却是永存的,他敢于铁肩担道义的不朽精神更可以超越时空、贯通古今。这种精神,也一直积淀在烟台人的血液里,筑造了一代又一代烟台人的骨格。而我也始终坚信,烟台的山川沧海会永远铭记,那些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还有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让执行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 莱阳法院探索“三位一体”执行工作机制

执行联动,集中执行,善意执行——莱阳法院积极探索“三位一体”执行工作机制,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深挖内部潜力,传递司法温度,彰显...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