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最后一任布政使王丕煦
□邢德论
王丕煦是封建科举时代莱阳的最后一名进士,经历清末及民国两个时代,是山东省最后一任布政使,早年参与公车上书,民国时期主持编纂《莱阳县志》,他的孙子王逊是新中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
光绪二十九年,也就是1903年,大清国举行科考。莱阳人王丕煦,高中三甲进士,成为进士馆学员,还被钦点为内阁中书。这在《清实录》当中是有记载的:“引见新科进士,得旨,王寿彭、左霈、杨兆麟、业经授职外,黎湛枝、胡嗣瑗……等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章钰、张坤……王丕煦……俱著以内阁中书用。”这一榜的新科状元是王寿彭,是山东潍县人。据说,他高中状元是因为慈禧老佛爷看上了他的名字。大清国闯进山海关,走到这时已经日薄西山,但科考还是吸引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参与。这一年,32岁的王丕煦成了科举时代莱阳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
王丕煦字葵若,一字揆尧,号楸园,是莱阳(今莱西)产芝村人。清朝时期在莱阳有两个王氏家族名声显赫,一个是蚬子湾王氏,另一个就是产芝王氏。产芝王氏没有蚬子湾王氏响亮,但经过王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到清朝中期家族繁盛初现端倪,到王氏十六世王之栋已官至九品,王之梅官手御千总、武略骑尉,之后紧接着就出了王丕煦。
王丕煦是清末、民国时期莱阳少有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出仕的时候大清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王丕煦看到了前朝的败落,也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个时代出过不少人物,比如康有为,比如梁启超,虽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却也影响了大清的走向。王丕煦一生经历过几个大事件,先是1895年王丕煦作为山东举人,曾在北京松筠庵参与过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时王丕煦只有二十几岁,血气方刚,同很多举子一样,很想干一番事业,他们常聚集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中期著名谏臣杨继盛的故居,谁都知道杨继盛因历数了权臣严嵩五奸十大罪,被严嵩投入刑部大狱,受尽折磨,最终被杀。杨继盛在临死前写了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诗中的报国之心,凛然可睹。他死后受到后人的景仰,他的故居也就变成了祭祀他的祠堂,有很多人叫它“松筠庵”。大清时有很多文人士大夫到这里聚会。松筠庵在现在北京的达智桥胡同,在胡同东口的南侧有一座大门紧闭、看上去相当破旧的古建筑,就是当年的松筠庵。青砖残破,门窗斑驳,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实属另类,墙上挂的牌子是“杨椒山祠”,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影响大清走向的大事件。
王丕煦回忆当时的经历,说联名上书也并不是意见统一,有部分举人因不满康有为迁都之说,拒绝在“联省公车上书”上签字。王丕煦没有说自己是否签字,按后来王丕煦的一些表现,当时他也有可能没签字,这只是个猜测。
1906年王丕煦光荣地成为大清的公费留学生,被送到日本法政大学就读。1911年王丕煦学成回国不久遇到辛亥革命爆发,也被卷入其中,还担任了烟台督政府民政长。这期间山东政坛乱象丛生,同时出现两位省督,一位是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推为都督的胡瑛,驻节烟台;一位是山东巡抚张广建,驻节济南。一山二虎,这给山东政局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1912年2月1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接收北方各省统治权办法案》,其中明确规定:东三省、直隶、河南、山东、甘肃和新疆等省,废止原有督抚名称,一律改置临时都督。有了这么个护照,革命党人斗志再起。有人就公举胡瑛为省督,对此,驻在济南的张广建拒不承认,与驻在烟台的胡瑛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胡瑛根据《接收案》办法,在烟台成立山东最高立法机关,希望通过省议会选举出正式都督。
王丕煦当时任山东军政府民政司正长,他组织山东各府州代表在烟台丹桂茶园举行山东临时议会议员选举,结果全体议员正式公举胡瑛为山东都督。这时候,烟台临时省议会致电南京参议院、各省都督府暨临时议会:“此后除烟台临时议会外,如有济南发电,关于全体名义者,皆张抚假冒,本会决不承认。”在这次事件中,王丕煦起了很大的作用。
1912年5月,王丕煦赴济南就任山东布政使,成了山东省最后一位布政使,后来出任山东省财政厅长,再后来又出任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那时候日本人和俄国人在当地争夺势力,导致金融秩序十分混乱,王丕煦觉得这个公差不好干,索性辞了职,慢慢地淡出了政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政府为了展示功绩,先后3次颁布编修地方志政令,1929年12月,内政部还以训令形式颁布《修志事例概要》,概要中明确指出:“各省应于各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由省政府聘请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编纂若干人组织之。通志馆成立日期、地点暨馆长、副馆长、编纂略历,并经费常额,应由省政府报内政部备案。”莱阳县志编纂的较晚一些,直到1933年,在当时的县长杨酉桂的主持下,编纂工作才开始启动。杨酉桂1927年在即墨当县长时,曾主持续修即墨县志,所以他对这项工作比较熟练,只是工作刚开展不久,他就被人赶出莱阳。杨酉桂离开莱阳后,梁秉锟接替他出任莱阳县长,继续督修《莱阳县志》。当时莱阳另一显赫人物蚬子湾王氏,官至清廷侍郎的王垿已经去世,王丕煦顺其自然地成了莱阳士林的标杆人物,王丕煦的仕途经历,在清末民初的莱阳县,堪称显著。县政府在寻找县志总编撰的时候,大家就公推他出任,他也没负众望,主持完成了这项工程。现在看这部县志,可以说体例分明,内容详实,这部民国版的莱阳县志已经成为了解莱阳县历史的珍贵史料。
如今,莱西市产芝村王丕煦的老宅保存依然完好,三进三出的宅院,结构严谨、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青砖灰瓦之中散发着浓浓的封建气息,周末假日常会有人慕名而来,探寻这个封建家族背后的故事。
王氏家族在王丕煦之后,还出了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就是王丕煦的孙子王逊。王逊18岁时就考入清华土木工程系,是我国著名美术史、美术理论家,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创建者,后主持创办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开创了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发端,是中国现代高等美术史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民国才女林徽因评价他是出色的哲学家、美术史学家、历代工艺美术鉴赏与评论家,博学多才。王逊还是国徽设计参与者,先生著有《王逊美术史论集》,《中国美术史》《北京皮影》等。
王丕煦是清末、民国时期莱阳少有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出仕的时候大清王朝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邵壮通讯员白兆新)为进一步加强海洋渔船综合管控,严厉打击各类海洋涉渔违法违规行为,近日,莱阳市自然资...
莱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阳,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