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烟台人才吸引指数涨幅全省第一

烟台晚报 2020-12-28 10:43 大字

文╱YMG全媒体记者 杨春娜 图╱YMG全媒体记者 唐克

人才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烟台市以一座城市最大的诚意和开放的姿态,向五湖四海的人才发出邀请。

这一年,招才引智诚意无限。推出史上最强版人才新政,市县两级每年拿出5亿元,为人才提供一揽子扶持政策。

这一年,招才引智成果丰硕。全市新增高层次人才7066人,同比增长7.6%;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3万人,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达到1800多人。

2020年,烟台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据齐鲁人才网调查显示,2020年烟台人才吸引指数涨幅居全省第一位。

诚意满满“史上最强” 人才新政最高亿元补贴

2020年9月24日上午,以“慧聚烟台·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中国·烟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云聚活动举行,被称为烟台史上最强版人才新政重磅发布:突出顶尖人才、创业人才、创新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群体,市县两级每年拿出5亿元,为人才提供综合资助、科研创新、创业扶持、生活补贴、购房补贴等一揽子政策,并配套实施10项细则,整体构建“1+10”全周期、全方位、全流程政策体系,部分政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实施

顶尖人才

领航计划

加大“一事一议”政策扶持力度,对引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能力的顶尖人才(团队)项目,每年拟组织评选5个左右,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支持,为全省最高标准。

实施

创业人才倍增计划

对人才创业项目由以往的支持20个左右提高到100个左右,最高扶持资金由以往的3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符合条件的经评估认定可直接入选烟台市“双百计划”,给予最高300万元创业资助。创业项目入驻烟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的,可继续享受园区扶持政策,根据项目层次给予最高50万元启动资金和300万元股权投资资助,提供最高60万元贷款贴息,并可享受房租“三年免两年减半”优惠。

实施

创新人才吸纳计划

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后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扶持;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参评烟台市“双百计划”,入选后给予最高600万元创新资助。对企业柔性引进的重要科研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技术负责人,每年可按照在烟实际取得劳动报酬的30%给予专项补贴,累计不超过15万元;对企业、机构平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来烟前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可为其保留五年事业身份,畅通去留渠道。

实施

产业人才培育计划

首次针对本土培育人才,启动烟台市产业领军人才评选计划,围绕传统产业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类、高效农业产业类、现代服务业及社会民生产业类、产业技能类5个类别,每年评选35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一次性资助,全力构建“外来引进+本土培育”双轮驱动的人才格局。

实施

青年人才储备计划

对首次新引进到企业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前200名高校学士本科生,分别给予每人每年3.6万元、2.4万元、1.2万元生活补贴,连补3年;在烟新购商品住房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贴。博士后在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工作期间,每年提供不低于10万元生活补贴,出站留烟工作的,再给予15万元生活补贴。博士综合补贴达到65.8万元,为全省最高标准。

B 多项“全省第一” 让人才来烟大有可为

围绕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和核心技术攻坚,储备“高精尖缺”人才343人,给予重点扶持,43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

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团队)

达到4个,数量占全省总数的1/5。

新增国家级工程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产业技能类、蓝色产业专项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新增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人,增量、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紧贴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市场链、资本链,推动形成了“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发展格局。

紧贴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立足高端化工产业,与中科院兰化所共建的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实验室是全省首批布局的4个省实验室之一,1-2年内可形成150人规模的科研团队。

立足生物医药产业,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建的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是国家药物实验室重要的北方基地,1-2年内科研人员规模可达到200人。

立足高效生态果业,成立全国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1-2年内科研人员规模可达到300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生)院9月11日正式运营,全部建成后将有3000名研究生在读、600名教学科研人员入驻,建设20个以上省部级科创平台,培育60家高新技术企业。

紧贴产业链布局市场链

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高水平建设烟台市(国际)技术市场。今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目前已汇集科技成果2100多项、专家2497人,上线产品738项、合作机构228家,打造集技术转移、高层次人才引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投融资等于一体的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新高地。

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试点,成立全省首家国际人才发展集团——烟台业达国际人才集团,通过股权直投7.99亿元参股14家公司,整合总面积25.5万平方米的科技大厦、留学人员创业园、业达智谷等6大孵化平台,成立业达商学院和自贸区研究院,整体打造立足烟台、辐射胶东集人才投资、创业、安居、教育、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市场化运营企业。

紧贴产业链布局资本链

不断创新人才金融支持措施,针对高层次人才专门推出“人才贷”金融产品,对入选烟台市级以上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可提供最高10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

今年以来累计发放“人才贷”7700多万元;市级引导基金认缴9.7亿元,共参设创投基金6只,认缴总规模40.4亿元,累计投资项目22个,投资金额5.4亿元;由国家级人才创办的美瑞新材、荣昌生物等企业成功上市融资,其中荣昌生物是全省首家自主培育的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专家上市企业。

C 线上线下齐发力 广辟引才渠道

开展线上引才活动400多场次

烟台市创新打造“烟台好工作”等线上引才平台,市县两级开展“才聚烟台·共赢未来—烟台市名企名校云聘会”“青鸟归来·扬帆烟台——校地共青团共建直播招聘会”等线上引才活动400多场次。

其中9月24日举办的中国·烟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云聚活动,面向全球发布1.1万个优质招聘岗位,涉及258家用人单位,是烟台市近年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网上人才招聘会。

莱阳市“打造常态化‘云招才’新模式”入选全省11个双招双引典型案例。

这一年,烟台市积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及时转变引才思路,广辟引才渠道,人才回流态势不断巩固扩大。

新引进大专以上毕业生3.5万人

面向东北、西北、华中、西南、省内五大片区启动“名企名校行”招聘活动,组织全市180多家企业赴32所重点高校,点对点开展精准招引。

新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1600多人,同比增长2.1倍;新引进大专以上毕业生3.5万人,同比增长29%。

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与“双一流”高校达成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定制化培养引进毕业生等合作意向92项。

组织2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产学研项目对接,落地转化项目8个。

发放外籍人才

工作许可证1275份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国际化企业搭建离岸创新人才基地,就地引进使用海外人才,打造“创新工作在海外,服务贡献为烟台”的海外人才“飞地”;鼓励支持在海外设立引才工作站,柔性引进海外人才。

全市共发放外籍人才工作许可证1275份,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共受理申办外籍人才来烟邀请函506批、2297人,总量居全省第一位;新增外籍院士工作站10家,增量、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D 兑现人才资金1.2亿元

留人更拴心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下。烟台市坚持留人与拴心相结合,为人才提供更加精细、更有温度的服务。

这一年,让人才更暖心。优化市“双百计划”等政策扶持资金发放办法,能尽快发放的一律尽快发放。今年以来市县两级兑现各类人才资金1.2亿元。

这一年,让人才更安心。以毓璜顶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探索公立医院绩效薪酬改革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新路径、新模式。推荐烟台大学入选全省8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之一,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9个方面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启动以乡镇事业单位和乡镇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的基层职称制度改革,累计有844人取得基层高级职称资格;建立乡镇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1113名长期在乡镇基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实行直评直聘,推动更多一线实用人才评上“正高”“特级”。

这一年,让人才更舒心。出台《高层次人才全周期服务流程再造实施方案》,围绕人才普遍关注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8方面26项事项,全面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通道,让人才切实享受到无微不至、无所不包的服务。创新性搭建“人才强企”百企人才服务直通车,配备人才服务专员830多名,帮助人才解决医疗体检等“关键小事”110多人次,解决企业融资等实际困难670多件,真正让烟台成为人才创业的乐土、安家的宝地。

新闻推荐

莱阳市检察院采用刑拘直诉快办案件

12月14日,莱阳市检察院办理的首起危险驾驶刑拘直诉案件被告人刘某某,因犯危险驾驶罪依法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