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迅死守孙受寨
邢德论
明清交替之际,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莱阳人沈迅便是其中之一。正因为他,沈氏家族远近闻名,他的家乡孙受寨广为人知。
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沈迅(1605~1647),字捷郎,又字羽公,号宙泉,莱阳县孙受寨(今属莱西)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崇祯十六年辞官归里,力抗清兵,举家殉国。”
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入关的脚步越来越近,大明王朝眼看着气数将尽。这时候有人给皇上出主意:与清军秘密议和。说是秘密,但不知怎么搞的,却弄得天下人皆知,这让崇祯皇帝十分抬不起头来。这件事后来把身为言官的给事中沈迅牵连了进去。于是,沈迅辞官回到了故乡孙受寨。
沈迅回家第二年开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个儿子阿巴泰,率领清军攻陷了莱阳,制造了“癸未之难”之后,又派兵攻打城西南的孙受寨。刚回乡不久的沈迅与弟弟沈迓率周边乡民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与这伙清兵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激战。清兵们被寨中火力压制在寨子几里之外,激战中伤亡无数。阿巴泰十分恼怒。
阿巴泰下令攻寨清兵撤退。寨里的人看见清兵退去,以为他们真的败退了。但沈迅却不敢大意,要求乡民保持高度警惕,任何人不要离开。
深夜,孙受寨外一片寂静。经过数日的恶战,月光底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远处沽河的水正在慢慢地凝结。这时,有一支清兵正朝孙受寨快速移动。三天的激战中,清兵吃尽了苦头,他们要趁夜色来一次偷袭,一举拿下这个村寨。清兵兵分四路,从四个方位开始围攻孙受寨。据说阿巴泰下过命令:“所有攻城士兵不许后退半步,谁先登上寨就给谁记大功一次。”他想要在天亮之前拿下寨子。
那天晚上出奇得静,整座寨子像一座空寨。清兵如入无人之境,就在他们爬到接近墙头的那一刻,突然,寨内传来一声炮响,杀声四起,寨民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四周的寨墙瞬间站满了人,个个手舞大刀,登上墙头的清兵全被砍下寨墙。黑夜中,清兵们看不清有多少寨民,只听得一片呐喊声。寨民们以夜色做掩护,凭着对寨子的熟悉,与清兵们在寨墙上展开了血战。没到天亮,来犯清兵便损失过半,而寨民战力不减。见此情形,阿巴泰只好收兵。后来他才知道,组织守寨的,是大明兵科给事中沈迅。一时间,沈兵科的威名让清兵胆寒。
眼见攻寨无望,阿巴泰只好撤军。之后,清政府多次派人来寨中游说,劝沈迅归顺大清,而每一次都遭到了沈迅拒绝。其中有一次,“1644年5月,清登州府派捕役捉拿迅,捕役被拒寨门外十日后,迅手拿两枚铜钱‘酬劳’。迅问‘来者何事?’捕役答‘奉命前来捉你。’迅笑道‘凭什么捉我?如此说来一个钱也不能给。’”(《山东明清进士通览》)
1647年,清廷见沈迅归顺无望,下令防抚朱国柱率清兵300人、降清汉兵3000人再次进攻孙受寨。一时间,这个小小的村寨被围得水泄不通。沈迅情知形势严峻,动员寨民誓死坚守。登上高台,看着四周密密麻麻的清兵,沈迅没有惧怕,下令向围寨清兵发炮猛轰,直至弹药耗尽。此时,沈迅的家人包括母亲、儿媳、女儿在内已经全部自尽,寨民也伤亡严重,无力抵抗。趁夜色,沈迅派遣弟弟沈迓携子相如突围,而他自己则将殉难家人的尸体背到角楼上,堆积柴草,点火焚烧,然后,他身着朝服,向北朝拜,礼毕,投火自焚。沈氏全家27口人殉难。“国朝四年,防院朱克沈堡,时有言兵科沈迅不顺者,故攻之,迅焚楼,举家赴火死。”(《康熙莱阳县志》[外纪·兵事])
沈迅的决绝之举传到清廷,引起震动。后来,乾隆皇帝给了他一个谥号:“烈愍”。
纵观中国历史,历次朝代更迭之际都会出一些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里面的是与非一句两句说不清,也无法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刚烈忠勇也罢,怯懦退避也罢,当其人其事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便任由后人评说了。
新闻推荐
国家战略加速叠加,城市区位优势、优质营商环境让烟台成为进博会“热点” 外企青睐站上“风口”的烟台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山东自贸区“三区”之一、山东国际招商产业园“三园”之一……越来越多国家战...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