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千亩梨田 怎样才会更甜 莱阳市照旺庄镇11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成本少了,技术有了,全产业链齐了
联合社的茌梨园。“果型不好,个头还小……”在莱阳茌梨主产区照旺庄镇,欢家夼村村民陈金业望着自家30多亩果园,愁容满面。他手里还拿着一份种植方案,是去年年底莱阳市梨乡梨源联合社为他量身定制的。然而,陈金业却没有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种植。
5公里外传来的消息,更让这位农民懊悔不已——该镇东五龙村农户王海英的80亩果园,由于果品质量好,已经被前来订货的客商相中。陈金业清楚记得,当时王海英和自己一样,也是上门讨教了联合社后拿到了一份个性化种植建议方案。
同在一个乡镇,同样一份田,为什么两位农户的种植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近日,记者来到了莱阳市照旺庄镇梨乡梨源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探究竟。
一个记账本
记录抱团发展的优势
57岁的宋秀廷已经种了20多年莱阳茌梨,现在管着160亩果园,在当地也算是大户了,不过每年都有两件事让他很是头疼,“一到买农资和采摘用工的时候就发愁。”
2018年9月,莱阳梨乡果业专业合作社等11家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发起,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莱阳梨乡梨源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降成本则成了联合社成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联合社办公室放着一个记账本,上面清清楚楚记录着2018年以来每个社员农户购买各项农资产品可得的返还红利清单。联合社按照股金比例以及当年社员采购农资金额进行返还,社员采购成本下降约23%。
有机肥返还1.22万元,人工费用返还1.5万元……宋秀廷用计算器敲下每笔入账的金额,脸上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最近两年,每年需要花费14余万元用于购买农资以及支出人工费用,现在加入了联合社一年就能省下3.22万元,“省下来的钱就等于赚的钱。”
联合社的规模大,虹吸效应也逐渐显现。联合社理事长王英杰笑着说,以往爱答不理的供应商,现在快把门槛踏破了。临沂一家肥料公司还根据联合社提供的土样,专门定制研发了茌梨专用肥。
一块试错田
试出老品种新出路
照旺庄镇是莱阳茌梨的主产区,这几年随着各地新品种层出不穷,作为老品种的莱阳茌梨渐渐落了下风。“如何发挥好新型主体优势‘种好果,卖好价’,是摆在规模化种植户前的一道考题。”作为联合社的发起人之一,在照旺庄镇副镇长王绪冠看来,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的主因是无法避免种植过程出现的问题。
在后发坊村有一片果园,虽然只有50多亩,进入园区却是另一番风景。“这片田是我管的,主要是用来‘犯错’的!”联合社首席技术员高树盛的这番话让人大吃一惊。
高树盛说:“但凡要在联合社进行统一推广的新技术、新品种,必须要过我这一关。”原来,这块地是联合社专门为农户们开辟的一块试验田。
2018年联合社成立后,高树盛辞掉了盛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自己的150亩果园也交给社员打理,他则一头扎进了这一方“试错园”中,请农业专家带来新的种植技术,用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科学种植实验。
“过去部分农户单纯追求产量,导致茌梨品质下降。现在经过我们实验,挑选出最优管理模式,用最少的成本最大化提升品质!”高树盛告诉记者,这两年他的工作对联合社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在茌梨催熟和延迟成熟方面,试验效果出众,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和苹果中晚熟品种集中上市竞争的风险。
要想让农产品更有竞争力,不断用新品种、新技术来提高品质才是王道,这是高树盛多年总结的经验。
一朵梨花
串起全产业链
降成本和提技术,为农户解决了最基本、最现实的难题。但是联合社想的不止于此——果园就这么大,怎样让农户增收更多?联合社想到了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现代农业最忌讳的就是只会干好一件事。经验告诉我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农产品全产业链,是最能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联合社理事长王英杰说。
作为联合社最古老的一片梨园,芦儿港村茌梨树龄超过400年的就有400余棵。每年4月茌梨花开的季节,村子里到处都盛开着梨花。2019年4月,联合社在芦儿港村举办了首届“梨花节”,引得众多游客前来踏青赏花。“以花为媒”,联合社5000余亩茌梨打出名气,带来的则是社员实实在在的收入。“去年联合社还在11家合作社所在地建了冷藏库,我们现在不愁卖,也不怕滞销。”社员蒋忠祥说。
产业链延伸,需要全流程的服务配套。为此,联合社以茌梨专业生产为联结纽带,开展专业化生产合作,两年的时间推出“一梨难求”、“梨原浆”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开启了全产业链条融合深度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逄苗通讯员文小东)日前,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举办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更换及使用管理专题培训。烟台市市场...
莱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莱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