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 追寻诗意 寻访玩家

烟台晚报 2019-01-12 09:07 大字

主持人:YMG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热线电话:18053576722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的这句话,深得一直醉心于写作的林德梓的心。学习化工专业、大部分时间在化工口工作的他,始终没有忘记心中对诗意世界的向往,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三十余篇中、短篇小说,相继发表在报刊上,获市级以上奖十几次,获省级以上奖五次。1991年起,他又着手创作他人生中第一篇长篇小说《情债》,历经20多年,创作41万字,于2012年脱稿。

与“大学梦”“记者梦”擦肩而过

林德梓1941年出生于莱阳榆科顶乡西上庄村(现沐浴店镇),虽然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但他天生就有着浪漫的细胞和对文学的敏锐感受。上初中时,林德梓偏爱文科,他的作文成绩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他常常给报社投稿,文笔得到报社编辑们的赞扬,这让他自信心倍增。在他的心里,始终勾画着这样的画面:步入“象牙塔”,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可是,命运往往喜欢和人开玩笑,令他数次与梦想擦肩而过,如果不是他开朗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或许早已经心灰意冷,那些充实了人们生活和记忆的美好篇章也许就不复存在。

当时,林德梓的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父亲是南下干部,母亲本可以随同前往南方,组织会给母亲安排工作,但母亲不舍家里的几亩薄田,回到了家乡。两地分居致使这个家庭解体。母亲遭受打击,长期卧病在床,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都落在了林德梓弱小的肩膀上。由于过度劳累、体力透支,林德梓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高考那年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考试,成绩优异的他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还好,因学习成绩优秀,他被莱阳县(今莱阳市)组织部选中,跟随工作队到海阳、文登搞“四清”。

林德梓所在的“四清队”有一个医疗队,每天给贫下中农、烈军属义务看病治病,嘘寒问暖、关心体贴,林德梓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热爱写作的他就想给医疗队写一篇报道,记录她们的事迹。医疗队有一名女医生,对一位烈属老大娘特别关心,每天都会去给老大娘量血压,有一次离开大娘家时,有本书忘记拿,老大娘拿起书来翻了翻,看到里面有毛主席的像,脱口而出:“原来这姑娘是毛主席派来的。”这句话让林德梓有了灵感,《是毛主席派来,是毛主席教导的》一挥而就,投递到了《大众日报》。

稿子发表后,林德梓被《大众日报》瞄上了,“想把我送到山东大学学习,为报社培养优秀记者。”林德梓回忆说,《大众日报》跟林德梓所在的“四清队”联系上了,《大众日报》一位副总编辑还亲自到文登找林德梓谈话,知道林德梓还会摄影,更觉得这个孩子太适合做记者了。但遗憾的是,林德梓到文登医院体检时,被检出血压高,这位副总编辑不甘心,让医生连续检查了七遍,但每次结果都一致,林德梓又一次跟他的“大学梦”、“记者梦”擦肩而过。此后,上级组织还曾推荐他到省团校学习,但再一次因为体检不合格未能去成。

终圆大学梦师从宗璞学习写作

1966年,林德梓到莱阳化肥厂任团委书记。后受到南下干部“当权派”的父亲牵连,到车间当工人,因工作扎实勤奋,很快升任工段长、车间主任、莱阳化肥厂筹建委员会副主任。在此期间,林德梓对写作依然满怀热情,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写了100多篇报道。1974年,烟台重工业局化工组需要找一个能写材料又懂化肥的人,林德梓被推荐,当年5月4日调到烟台地区重工业局化工组任副组长。同年,又调任烟台地区化工局副局长,33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

1982年,地委决定送林德梓到大学进修,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他终于可圆大学梦,林德梓喜出望外,积极准备,以87分的平均分考入化工部化工管理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学习了两年。在这里,他接触到很多以前心仪的作家,学校还专门请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导师宗璞(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的女儿)为他们讲写作课。受到名师指点,林德梓的写作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宗璞老师指点他记录身边的人,林德梓构思了一篇小说,主人公是劳动局局长的儿子,父亲本来已经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工作,但他拒绝了父亲的帮助,自己到环卫处报到,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环卫处处长。

黑龙江一个刊物专门培养年轻作家,宗璞老师让林德梓一个月寄一篇短篇小说过去。一年以后,林德梓根据亲身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陪客》,拿给宗璞老师看,老师很赞赏,推荐到《中国化工报》副刊,两周后就发表了。这点燃了林德梓写作的激情,此后,林德梓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中短篇小说《厂长的烦恼》、《马乡长上任》、《控诉》、《厂长的替身》、《真实的谎言》等30余篇,相继发表在《开拓》、《五月》、《山东文学》、《胶东文学》、《山东青年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其中十几篇作品获市级以上奖,五篇获省级以上奖。

林德梓坦言自己读过的书很少,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总结出朴实的文艺创作规律。他的作品故事性强,悬念跨度大,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戏剧性,难怪著名作家李存葆这样评价:“林德梓完全是勤学苦练写出来的,是真材实料的。”

拿到600块钱“巨款”稿费

中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林德梓听说有位残疾军人与爱慕他的人结婚,但对方脾气不好,过不到一起,又离婚了。他据此创作了一篇中篇小说《渡过爱河的选择》,投递到《五月》杂志。一个多月后,《五月》杂志给烟台地委来了一封信,建议给林德梓半个月假期到北京去,和编辑一起修改稿子。“这个稿子特别好。”林德梓假期获批,赶到北京,杂志社负责其吃住费用,日夜修改,稿子很快发表了,当年被烟台文联评为一等奖,一个月只有七八十块钱工资的林德梓一下子拿到了600块钱的“巨款”稿费,他将这笔钱送到老干部科,作为老干部活动经费。稿件被肯定让林德梓受到很大鼓舞,他的创作热情更为高涨。1990年,《林德梓文学作品选》出版。后来,善于说笑话、秉性幽默的林德梓还出版了20万字的《林德梓笑话与幽默》。

以文会友,林德梓自然喜欢交往舞文弄墨的朋友,而在亲友心目中“性格坦诚、为人厚道、待人真诚、谈吐幽默、多才多艺”的他,在文化圈子里也很受欢迎,李存葆、冯德英等著名作家都是他的“知己”文友。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胸臆,享受友人相聚快乐的同时,林德梓也增长了见闻,在和文友的碰撞交流中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1991年10月的一天,李存葆来烟找林德梓叙旧。闲侃中,李存葆问林德梓最近可有什么创作?林德梓想起前几天老家来人说起的蓬莱一个当代残疾军人动人的爱情故事,当时他听后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些天这个故事一直回旋在脑袋里,想把它写下来,吃不好、睡不好,但忙于工作,他还未能写成。想到这里,他给李存葆介绍了故事的概况:一位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参军,不幸在一次战役中负伤,左腿截肢。参军前,他有一位当小学老师的女友,是继续恋情?还是让心爱的人有更幸福的归宿?这位心地高贵的战士选择了后者。他连续给女友写去很多封信,狠心说自己在外面爱上了别人,要求断绝恋爱关系,女友信以为真,与他分手。听到这个故事,李存葆拍掌叫好,“素材很好,可以写成一部电视剧。”行事作风果断的他立即和林德梓约定3个月内写出电视剧剧本。接受这个任务后,林德梓有了紧迫感,他把晚上、星期天的时间全挤出来进行创作,有时甚至写到深夜一两点。剧本脱稿后,经李存葆老师介绍送给著名剧作家刘国政老师,经过他的精心批阅,最后形成了两集电视剧《第三枚勋章》的脚本。

1992年8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于杰执导的电视剧《第三枚勋章》开拍,并于10月与烟台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接着,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也相继播放。该剧获得1994年山东省电视剧评比三等奖,烟台市电视剧评比一等奖。

二十年磨一剑71岁首部长篇小说“杀青”

1990年,林德梓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91年着手动笔,2012年脱稿,2013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这篇41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是获得烟台精品工程奖的《情债》。

提起《情债》的创作,林德梓很是感怀:“很艰难,创作长篇小说不仅得有素材,还得有大量详细的调查,比如小说里写到从大陆过去的国民党军人在台湾退休,他们的工资待遇是多少?还有写到的每一个时代的政策是什么?这不能凭空捏造,都得去调查,得有真实准确的数据。”

一直创作中短篇小说的林德梓,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可以创作长篇小说的宝贵素材。1990年夏天,林德梓到北京出差,在火车上认识了一位台商和他的儿子———50多岁的老钳工杨师傅。“我先和他搭上了话,他老家是潍坊的,到北京送父亲转道香港回台湾。”杨师傅向林德梓介绍老爹旧社会在老家开丝绸厂,解放前兵荒马乱的时候,跑到了台湾。到台湾后还是做丝绸生意,小有所成。然而多年来,他始终惦念着家乡的亲人,当祖国改革开放,具备返乡条件时,老人立刻回到了家乡。林德梓到了北京,,立即把听来的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这份记录就成了他创作长篇小说的基础材料。

1991年8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召开“三胞”联谊会,参加会议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有三百多人。结合这些同胞们的故事,林德梓正式确立了一部长篇小说的骨架。

虽然长篇小说的素材有了,但受到时间、精力等的制约,林德梓写得断断续续,直到退休后,他才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于71岁那年脱稿人生首部长篇小说。对于自己历时二十年创作出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林德梓坦言:“《情债》和我过去的短篇小说、电视剧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写实!不夸大不缩小,实事求是。”林德梓说,写出“人性”是创作《情债》时最重要的目标。

作品的初稿是由林德梓完成,小说主要人物的刻画、丰满都是由其长子、烟台市作协会员、市财政局干部林涛在第二稿中实现的。中共烟台市委原书记王树建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著名作家陈占敏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给《情债》以赞扬:《情债》创作没有走流行小说的路线,而是继承宋话本小说的特点,既有作者讲故事的口吻,又有各个人物的言谈特点,让我们感到作者像说书人一样在我们身边讲述故事。面对赞扬,林德梓表示特别感谢自己的老家———莱阳,“莱阳是老解放区,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为我的小说提供了很多素材。故乡文化对我的熏陶,才使我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了今天的点滴收获。”

新闻推荐

莱阳公安抓党风廉政促进队伍建设

本报讯(YMG记者百惠通讯员刘建鹏)莱阳市公安局坚持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公安队伍建设,以公安工作成绩检验党风廉政...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