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戎马半生,功绩显赫,后以白发高龄在东北与日军接连鏖战。虽屡战屡败,却被誉为“敢与敌人角者,亦只宋祝(三)帅”。 宋庆:白发鏖战,战马数毙

大众日报 2018-12-29 10:18 大字

宋庆像蓬莱阁景区内宋庆题字石碑鲍青摄■政德镜鉴

□本报记者鲍青

在蓬莱阁景区内的天后宫旁,有一通笔力生风、遒劲苍凉的“箎”字石碑。这块石碑的撰书者,是清末名将、曾在甲午年间在东北与日军鏖战的“白发将军”宋庆。

宋庆出身蓬莱贫户,早年投身行伍,于战乱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当一面的朝廷军事支柱。清末兵备松弛,士兵一触即溃,宋庆所辖部队是少有的军纪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待其白发苍苍,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他依旧不以身体老迈相辞,和日军在东北战场连番鏖战。

“石碑落款里的祝三是宋庆的字,民间喜称他为宋大帅。宋姓为胶东大姓,广布于登莱境内诸县。在不同时期,各县宋姓的知名度也有所不同。元代时,文登宋姓出名;明清之际,莱阳宋姓崭露头角;到了清末民初,因为宋庆的出现,蓬莱宋姓成为显族。”烟台一位文化学者介绍道。

半生戎马,战功屡立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宋庆出生于蓬莱。当时宋家颇为寒微,如果遇到荒年歉收,就有饥馑之忧。为了生存,宋庆很早就投身行伍,在登州镇当了一名普通军卒。

若非时局嬗变,宋庆的军旅生涯大概也将平淡无奇。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已是小军官的宋庆接到朝廷调令,从蓬莱开拔抵达安徽庐州(今合肥)。不久,蓬莱同乡、时任亳州知州的宫国勋修书邀请他北上。在这里,宋庆开始了自己跌宕起伏、功绩彪炳的征战生涯。

此后,宋庆跟随在安徽“帮办军务”的袁甲三(袁世凯叔祖父、项城袁氏第一位科举入仕者)南征北战,接连立下不少战功,朝廷赐他“毅勇巴图鲁”称号。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湖北布政使唐训方接任安徽巡抚。因为他管理过民政,所以深知冗兵对百姓的荼毒。他认为临淮军队普遍乏饷,军纪又不严整,决定裁撤这些散漫旧军。当他夜巡宋庆所领军卒时,看到士兵训练有素、军内刁斗森严,感叹“人言何足信,此军大异他军”。宋庆得到巡抚信任,得以保留三营兵力,并以“毅军”为名。

不久,河南巡抚张之万(名臣张之洞堂兄)请求调宋庆赴河南驻防。后来的山东巡抚张曜此时也在豫省驻防。宋庆一到河南,就向张曜咨询当地山川形势、民情兵事。张曜感叹:“诸将来见,无询之此者。君来,豫之福也。”此后,宋庆和张曜往来呼应,配合无间,豫省局势大为改观。

当时,湘军名将刘松山驻防河南。三人皆作战英勇,且无嫉贤妒能之忧。曾国藩高兴地对宋庆说:“君以战事相勉,推功让能,得师克,在和之道也。”

新任河南巡抚李鹤年决定扩充当地军备,新建“豫军”和“嵩武军”两支军事力量,各有万余人之众。李鹤年在给朝廷奏疏中道:“察豫省宿将,无如南阳镇总兵宋庆、前布政使改用总兵张曜者。”

中原安定后,宋庆又跟随左宗棠转战陕西、甘肃,立下赫赫战功,时人称其为“飞将军”。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朝廷以中原腹地空虚为由,令宋庆所部振旅东还,回防河南。当时正值“丁戊奇荒”肆虐,百姓流离,道殣相望。宋庆严厉约束士卒,要求他们帮助恢复生产,不准侵扰百姓。所以在他驻防的地方,虽然遭受荒年,但生产生活还较为平静。

光绪四年,出使俄国的大臣崇厚擅作主张,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签订《里瓦几亚条约》。按照条约规定,俄国不仅能将之前侵占的部分中国领土合法化,还能从清廷处得到大量赔款,并享受大量通商特权。崇厚在签字许诺之后,竟然不等朝廷批复就悄然回国。

清廷获悉此事后,朝野一片哗然。崇厚很快被逮捕下狱,清廷也正式否决崇厚所签条约。

俄国随即在中国东北、北面、西北大量增兵,摆出一副大举进攻的架势,想以武力迫使清廷就范。

时局紧张之际,清廷除在西北、北疆安排一系列军事部署外,还在东北加强军事防御,应对一切突发情况。

当时东北开发不足,到处是榛莽而少人烟,军事力量非常稀缺。清廷认识到,若非从内地急调劲旅,东北形势岌岌可危。

清廷考察各省诸将,认为宋庆戎马半生,先后转战内地边疆,表现尤为突出,可堪此重任。不久,清廷调其所部驻扎奉天营口,加强边境防御力量。

自此,年过花甲的宋庆,开始了十余年的东北驻军生涯,黑须青丝渐成苍髯白雪。

择要设防,为国守边

宋庆赶赴东北,肩负为国镇守边陲重任。他很快察觉强邻沙俄虎视眈眈,遂择其地位关键处布兵设防。

宋庆首先寻找东北防御“重心”。他认为山海关拱卫京师,“以资捍卫”,防务地位至关重要。

当年八月,宋庆勘察奉天所属各海口军事形势。经过一番实地走访,他认为“扼奉天之咽喉者,以金州(今属辽宁大连)、熊岳(今属辽宁营口)、盖平(今属辽宁营口)最为重要”。他拨三分之一兵力驻扎金州,与北洋水师遥相呼应。其余六营兵力,则驻扎在熊岳、盖平,作为居中策应。

朝廷有官员认为“营口为盛京门户,较其他各口,尤为紧要,须有大支劲旅”。光绪八年,清廷认为宋庆“谋勇兼裕,堪资倚任”,令其以六营兵力驻扎旅顺。

旅顺南邻渤海,北靠辽东半岛,关系海权得失和陆权存亡。它还是北洋水师的屯驻之所,事关整个环渤海地区安危。宋庆上奏朝廷,表示若想有效掌握制海权,必须在港口防务上多下精力。在得到朝廷准许后,宋庆率领士兵挖掘旅顺浅滩,筑拦潮坝,构筑船坞,添建库厂,储备粮食、分筑炮台,增加防御海上进攻的能力。

虽然精心筹备,但宋庆依旧觉得现有兵力捉襟见肘。一旦海面出现警情,水陆两军相隔遥远,无法及时声援。光绪九年,宋庆奏请添募四营兵力,并表示需要加紧训练。

次年,宋庆调兵力分守各处要隘,并与其他清军形成犄角之势。宋庆认为,如果兵力调配得当,各军互相呼应,应能遏制沙俄和日本窥伺东北。

和平年代最易麻痹士气。宋庆此时虽年逾花甲,却更加关注士兵训练。他“非有久经训练之师”,才能保持强大战斗力。宋庆在全军进行改革,改用新式武器,加强部队阵法步法训练。宋庆还挑选弁兵进入武备学堂,接受军事教育。他还在营中办“随营学堂”,让军中子弟也受教育。

光绪十二年,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寰奉诏巡阅驻防东北水陆各军。当他来到宋庆毅军时,见他们军容肃整、将弁精神抖擞,与普通清军气质全然不同。阅兵结束后,他褒奖宋庆军为所检阅诸军之冠,并亲解袍服赐予宋庆,以示奖励。

宋庆精于治军,不忘备战,给清廷留下深刻印象。等到朝鲜烽烟燃起、前线清军一溃千里,清廷就想到了驻防东北十余年的老将宋庆。

东北交战,力不从心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东北水陆边防局势更加紧张。为了阻止日本侵占朝鲜进而侵犯中国,清廷派军队赶赴朝鲜驻防。

年过古稀的宋庆抽调毅军四营二千五百多名士兵,在部将马玉昆率领下,先从旅顺乘船到达营口,再沿陆路赶赴朝鲜。

当年九月,清廷开始物色前线指挥官。朝廷认为宋庆戎马半生,治军有方,“颇著威望”,令其帮办北洋军务。宋庆接受命令时,对下属说:“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惟一死以报国。”

宋庆发豪言壮语是为了激励士气,但他的头脑却非常务实。他清醒地看到,仅用四营兵力去抵抗汹涌而至的日军,无异于羊入虎口。所以他向朝廷建议,应立即在四川、河南一带征召兵卒,并加紧训练,希望“克日成军”。

九月中旬,平壤战役爆发。因为多路清军集结缓慢,贻误宝贵战机,将领左宝贵壮烈殉国,主帅叶志超仓皇败退。此后清军惊恐万分,“将士离心”,看到日军往往避之不及。前线将士士气低沉,直接影响国内备战将士。宋庆安抚将士“以鼓其气,兵心稍稳,战守似有把握”。

但在战斗打响后,清军再度不听从指挥,宋庆“徒有节制之名,而无指挥之实”。

十月,宋庆到达边境一带的九连城(今属辽宁丹东)。宋庆认为九连城为东北门户,若占据这里可组成第一道防线。他还发现九连城“水深过马腹,宽七十余丈,河底石渣,水急很难涉渡”,是良好的防御阵地。

宋庆随即赶修工事,展开大规模军事部署。他决定在高地构筑密集坚固的堡垒,并设置大量炮位。

不久,宋庆接密探回报:“日军自本月初至今,大批马步陆续北来,义州城乡约有一万五六千人。”宋庆立即赶往前线查看布防。

宋庆令部将聂士成、宋得胜率兵截击日军。他对部将强调:“必须先据此山凭高临下,便可夺敌气势而利守御。”

但是日军战场临变,根据宋庆加强正面防守特点,转而从侧面进攻。日军派出小股部队正面进攻,主力却悄悄绕至清军一侧,令清军措手不及。双方鏖战三小时之久,清军前后奔忙,疲劳不堪。因援军迟迟不至,清军无奈撤出战斗。宋庆苦心经营的鸭绿江第一道防线,“竟在一日之间,迅速溃败,土崩瓦解”。

这是中日在东北境内第一次交锋。日军后挟战胜之威,兵锋直指九连城。九连城守军闻听前线战败,犹如惊弓之鸟拔腿就跑。日军竟然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九连城。

九连城丢失,附近据点城门大开,接连陷落。至此,鸭绿江防线全线溃败。

到了当年十二月,日军已连续攻占多个城池,并窥伺军事重镇营口。宋庆准备集合各路人马,加紧操练,以一次恶战来扭转战局。

日军见宋庆主力有所准备,就放弃攻打营口,转而攻略他地。日军选取海城(今属辽宁鞍山)为进攻目标。一旦其得海城,可以前进至山海关,进而威胁京师安全。

日军兵分两路进攻,海城最终被攻破。宋庆为尽快收复海城,自己亲率军队迎战。

双方战争异常胶着,从早上7点多恶战到午后3点多。宋庆为鼓舞士气,亲自在前线督战。战至日暮时分,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宋庆认为这场战斗是他“临阵数十年似此恶斗不数见”。

此次战斗,宋庆虽然没有战败,但也没有实现收复海城的计划。

次年一月,宋庆再度调整守备部署,准备进攻孤军深入的日军,同时防止日军再度侵扰清军后路。

身先士卒,战马数毙

日军稍事休整,决定趁夜色兵分三路攻击盖平。宋庆接报后,立即令部将徐邦道回援盖平,自己则督率军队以待截击。

徐邦道不久即与日军发生交火。宋庆立即调军援助徐邦道,意图截断敌人后路并分路抄击。但由于援军进度迟缓,盖平最终失守。

事后宋庆坦诚盖平失守乃自己指挥失误所致,因而“并请治罪”。他还批评自己“一介武夫,素无谋略,敌情诡谲,处处难防,辗转奔驰,均落敌后,亟思血战,皆因兼顾未能合力兜击”。

许多大臣借机落井下石,上疏要求对宋庆严加治罪。清廷认为宋庆指挥确实存在失误,但此时若临阵换将,对前线士气无疑影响巨大,所以仅下诏降二级留任。

对宋庆来说,“此城(海城)不复,军事难期得手”。而在日军看来,海城也是一处极好的军事联络点,不容有失。

从年底到次年初,清军发动三次收复海城的战斗,但均告失败。宋庆决定发动第四次反攻。在为期五天的战役中,双方在两个战场展开厮杀。

宋庆率领所部军队从营口出发,与两三千名日军在大平山前遭遇。清军兵分两路,左右夹击,日军立时抵挡不住,纷纷败退。清军午后成功占领大平山。为了防止日军增援兵力,宋庆在此积极构筑工事。

日军果然兵发大平山,并用重炮轰击清军阵地。日军又从左右两路夹击清军。宋庆率部亲自与日军展开对决。日军在各山头布设大炮向清军发动连环炮击,清军则用大炮向日军组织还击,双方伤亡惨重。

日军为了迅速占领基地,决定集中兵力向清军发动强攻。防守清军也不示弱,他们利用土墙作屏障,在墙上挖枪眼还击,日军伤亡迅速增加。

宋庆不顾年事已高,亲自驰驱于冰雪间与敌鏖战。日军炮弹忽打至宋庆马前,战马惊厥掀翻,宋庆伤及腰部。他为了士气不散,重新易骑加入战斗。听说部将马玉昆被困,宋庆又率亲兵闯入重围,掩护他冲开一条血路突围。宋庆奋力厮杀良久,战马三度被炮火击毙,亲兵最后也仅剩二十余人。连日军也承认“此日之中国兵颇为顽强”“忠勇力战”“毫无退却之色”,感叹宋庆所部“骁武绝群”。

战至傍晚,宋庆所部已激战一日,军士疲惫不堪,“所带子弹均已罄尽,炮车亦多损坏”。宋庆无奈之下,被迫令士兵先将大炮撤回,再率军队且战且退。最终,大平山据点被日军重新占领。

此次战斗,其他几路清军并未增援,导致宋庆处于孤军奋战处境。宋庆虽然骁勇,但他亲临血战,还是受到清廷委婉批评:“统帅全在指挥,调度不专以冲锋陷阵为长,要须守临事好谋之训,稳慎图功。”

大平山之战结束后,清军再无力量收复失地。日军顺利打通陆上通道,打破清军外部包围圈,为进一步攻占东北作好准备。

次年二月末,日军逼近重镇辽阳。宋庆认为:“自去冬迭奉谕旨,力固营口,杜其西窜。今辽(阳)危则势将及沈(阳),以营口与海、盖较则营口重,与陪都较则陪都重。”他认识到辽阳得失关键,提议亲自率军北援辽阳。

但恰在此时,日军大本营为牵制宋庆营救辽阳,派遣两千多名士兵向清军囤积弹药粮草的田庄台进发。田庄台一旦陷入敌手,东北清军将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宋庆也看到“若不亲救,田庄台有疏虞”。日军如果再“西犯锦州更难措办,如舍营口,敌必乘虚而入”。

是救援辽阳还是援助田庄台,宋庆痛苦地权衡再三,最终决定“惟有先其所急”。日军侦知宋庆“调营援田”计划,趁机占领营口。宋庆接报后派兵驰援,却为时已晚。

日军占领营口后,又趁降雪掩护调头进犯田庄台。其先锋部队被宋庆成功击退后,又聚集二三万人发动新一轮进攻。

日军携带六七十门新式大炮,连续不断向清军发动炮击。清军大炮所在的房屋着火,大炮损失十分惨重。战场上枪炮如雨,宋庆战马被炮毙两匹。

虽然宋庆作战勇猛,但奈何双方炮火力量不对等。日军装备有速射快炮,火力凶猛,而清军所用子弹“每箱上层尚佳,用至下层,往往有不合膛或药力不足,难于及远”。此次战斗因清军英勇冲锋,在伤亡二千余人的情况下,击杀日军一千四百多人。

随着日军接连不断增援,宋庆所部弹药逐渐告竭。宋庆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只能慢慢退出战斗。

田庄台失守后,清军后援基本断绝,东北形势更加恶化,京师安危也告急。此时,清廷见陆战接连失利,与日“主和”一派占据上风。

忍苦耐寒,再担国防

中日议和期间,要求追责宋庆的呼声也此起彼伏。如辽阳知州徐庆璋就认为:“宋庆自领命以来,初败于九连城,再败于大高岭,南援金、旅而旅陷,北顾海、盖而海、盖失,迨避居于田庄台而牛庄、营口相继失陷,相离数十里不能堵御,以致田庄台亦被敌人蹂躏不堪,宋庆退至石山站。自古无如此用兵者。因而敌势彼猖,非由于敌之能战,亦非宋庆不能战,实由于退让太速。”其他大臣也抨击宋庆“倨愎猜忌,恶劣畏缩”,每战“节节观望,既不能力为应援,又不能推心待人,老而忌刻,贻误甚大”。

虽然不断遭到弹劾,但朝中重臣刘坤一等人却力挺宋庆。他们认为宋庆“忠勇老成,调度有方,情形亦熟”。虽屡战屡败,但也屡败屡战,抗日报国之志从未动摇。更何况在前线“敢与敌人角者,亦只宋祝(三)帅”而已。

中日马关议和后,宋庆愤愤不平:“日人逞其狡悍无理要挟既索巨款,又思侵地为天下所不耻。”“况身在行伍之间,闻敌忾之士誓不与共戴哉。”他还希望清廷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近日之急尤在料简冒实,去腐留精,尝胆卧薪,实事求是”,主张“愿与天下精兵舍身报国”。

议和结束后,日军开始陆续退出东北,交还部分占领区。清廷为了迅速控制东北局面,令宋庆负责接收辽东。宋庆不顾身体老迈,迅速赴前线防守。宋庆重新派军择要驻扎,并重修加固、添购大炮,加强防守力量。

1896年,俄国议租大连湾作为自己的通商口岸。清廷见沙俄想染指辽东半岛,急令宋庆赶往当地驻扎。经宋庆精心部署后,清廷在辽东陆上防务得到明显改善。

甲午战争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东北。因为宋庆在辽东精心安抚,当地局面很快稳定下来。清廷认为他驻扎海疆期间“讲求战守,认真训练”“日求精进,防务诸臻周妥”,褒奖宋庆“忠诚老练,倍著勤劳”,给宋庆优叙。

新闻推荐

因为600元酒钱搭上一条命 三人故意伤害他人致死获刑

本报讯(YMG记者何晓波通讯员王艺洁)莱阳市某监狱内,故意殴打他人致死的王某目前还在服刑。之前,王某接受孙某邀请参加晚...

莱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