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胶东地区农村的家庭婚俗民谣

烟台日报 2017-07-24 08:42 大字

□隋福军嫚儿、嫚儿不用愁,解放后住洋楼,大白菜烀猪肉,锅里蒸的大馒头。

扁豆花,紫莹莹,俺和大姐一起生,大姐生在靓床上,俺就生在土炕上;大姐吃米俺吃糠;大姐穿的绫罗绸,俺就穿的烂衣衫;大姐上了洋学堂,俺就上山放牛羊;大姐当了阔太太,俺就做了穷婆娘。

傻小子,坐石鼓,跟他妈妈要媳妇。你要媳妇,做什么?俺要和她一起过。和她一起过什么?晚上吹灯把话说。吹灯说的什么话?过年(明年)让她给俺生个胖娃娃。

大闺女,上枣树,抬头看见她女婿。女婿说:你来吧,你来吧,这场(这里)就是你的家。闺女说:俺不去,俺不去,俺等吹吹打打,坐着花轿儿俺再去。

娘亲娘亲不用愁,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叶簇绣球,俺有十个巧指头。山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丢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蒸饽饽,熬鸡汤,不吃不吃又端上。娘在山沟饿肚皮,整天两眼泪汪汪。

小嫚呀,你在家,我去南院摘红花,一亩红花没摘了,听见巴狗在家咬。咬什么?咬梅香。梅香来做什么?来给小嫚说婆家。小嫚小,晚不了。背着小嫚去挖面,一挖挖到大缸沿;背着小嫚去挖米,一挖挖到小缸底;金盆擞,银盆擞,擞的小盆乱颠沟。擀杖擀,擀大片,刀子切,切丝线,下了锅,滴流转,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小姑各一碗,锅台后还留一碗。擀汤的媳妇没捞尝,气的一年没擀汤。

女大三,抱金砖,娶大姐,心里安。

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干干亲,加水淋,一时不淋断了亲。胶东民谣,由来已久。根植于胶东大地,来源于民间鄙俚。为了抒发情感,表达喜怒爱乐的情绪;为了传承知识,互通信息,训教乡民,人们便把许多东西都编成了富有地域风情的歌谣,或是风味小调,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胶东民谣主要流行于牟平、文登、荣成、海阳、莱阳、乳山、栖霞一带山区。胶东民谣多以清廉、勤劳、正义、孝道、爱情、相夫教子、修身行德、勤俭持家、幽默风趣、夸张奔放为主,来映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尤其那些与家庭婚姻生活有关的民谣更是风趣无限,富有生活气息味道。其特点是用字精炼、言简意赅、合辙押韵、节奏明快、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幽默风趣、无所不及、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它无需高深的文学功底,触景抒情,组合成诵。它口语化、大众化、形象化,寓意深刻、含蓄诱人,故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经久不衰。

据笔者搜集整理的与家庭婚姻生活有关的民间歌谣,其内容大致包括人情世故、重男轻女、打情骂俏等等。

民国时期,在胶东南部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地流传着不少脍炙人口的民谣,富有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特征。有些民谣直到解放初期仍在传唱。其中一首“嫚儿”的民谣就特别好听:“嫚儿、嫚儿不用愁,解放后住洋楼,大白菜烀猪肉,锅里蒸的大馒头。”此民谣成于日伪时期,人们期盼着早日赶走日本鬼子,进城过上住洋楼、吃大白菜烀猪肉和吃大馒头的幸福生活。还有“嫚儿、嫚儿使劲长,长大了跟连长,穿皮鞋、披大氅,一进门,三路岗。”此民谣成于国民党时期,反映的是老百姓的渴望心愿。一个连长的太太就有如此派头,自然难免让一些势利心极重的“丈母娘”眼红。

还有“扁豆花,紫莹莹,俺和大姐一起生,大姐生在靓床上,俺就生在土炕上;大姐吃米俺吃糠;大姐穿的绫罗绸,俺就穿的烂衣衫;大姐上了洋学堂,俺就上山放牛羊;大姐当了阔太太,俺就做了穷婆娘。”此民谣反映国民党时期,贫富悬殊差别严重,引来愤愤不平。还有传唱久远的“不平谣”:“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米粮,吃米糠;磨白面,吃瓜秧;炒菜的,闻味香;编炕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世道的愤懑,盼望能够早日过上好日子的心态。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诵吟这些脍炙人口的歌谣,听后不仅长知识,而且感到富有人间情趣。既贴近生活,又耐人寻味。

大人讲小孩听,听着听着就学会了,不知不觉地就联哒开了。“傻小子,坐石鼓,跟他妈妈要媳妇。你要媳妇,做什么?俺要和她一起过。和她一起过什么?晚上吹灯把话说。吹灯说的什么话?过年(明年)让她给俺生个胖娃娃。”他妈一听抿嘴笑了,感叹地说,我的儿郎长大了。此民谣说的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个人类不言而喻的道理。“小鸦秋,尾巴长,将(娶)了媳妇忘了娘。他娘叫他去掏灰,他赶公鸡满院飞。他娘叫他割韭菜,他绷(拥抱的意思)媳妇叫乖乖。他娘叫他去挑水,他绷媳妇亲个嘴。他娘叫他去扬场(指场院里的粮食),他磨磨蹭蹭上了媳妇的炕。他娘气得真够呛,伸手给他两巴掌。”这首民谣道出青年男女在热恋中的情形表现,道理非常浅显,反映了青年男女婚姻中的酸甜苦辣。“大闺女,上枣树,抬头看见她女婿。女婿说:你来吧,你来吧,这场(这里)就是你的家。闺女说:俺不去,俺不去,俺等吹吹打打,坐着花轿儿俺再去。”这首民谣说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恋情故事。女子借机爬到枣树上,登高望远,瞧看心上人,希望早早嫁过去成为他的妻子。男方也急不可待,早日盼望她过门来,可是碍于面子,女子说,俺希望你能明媒正娶,结婚那天能热热闹闹、吹吹打打、风风光光嫁出去。

在农村年轻的男女谈恋爱的时候,经常听到以口语的形式打趣地说:“石榴开花红似火,我爱你来,你爱我;桃花开了蜜蜂多,我爱你来,你爱我。”此民谣反映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无限向往与追慕。

农村男人娶了媳妇都希望生儿子,就怕生闺女,越是担心生闺女,可往往就生了一群闺女,弄得父母不高兴就说,“一群丫头片子,怎么就没有个带把的?”但是,当闺女长大了懂事了,就对着妈妈诵起了民谣:“娘亲娘亲不用愁,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叶簇绣球,俺有十个巧指头。”这首民谣说的是:女儿们也能养老送终,让父母亲放心,女儿们也是心灵手巧的。

但是生了小子,又怕不孝顺,不养爹娘,又三番五次地唱道:“山鸦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丢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蒸饽饽,熬鸡汤,不吃不吃又端上。娘在山沟饿肚皮,整天两眼泪汪汪。”

旧时农村婚姻大多由媒约之言和父母包办,妇女没有地位,婚姻更是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就有民谣这样传唱:“小嫚呀,你在家,我去南院摘红花,一亩红花没摘了,听见巴狗在家咬。咬什么?咬梅香。梅香来做什么?来给小嫚说婆家。小嫚小,晚不了。背着小嫚去挖面,一挖挖到大缸沿;背着小嫚去挖米,一挖挖到小缸底;金盆擞,银盆擞,擞的小盆乱颠沟。擀杖擀,擀大片,刀子切,切丝线,下了锅,滴流转,公一碗,婆一碗,两个小姑各一碗,锅台后还留一碗。擀汤的媳妇没捞尝,气的一年没擀汤。”这首民谣反映了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子一种自然心态。既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人家,又担心嫁过去只有干活的份儿,而心存愤懑与不安。

旧时村里人娶了媳妇,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女的岁数往往都大于男的,就有的说“女大三,抱金砖,娶大姐,心里安。”

你听听小孩子们是怎么联哒的。看到娶亲的队伍来了,边吃喜糖边站立院门口吟唱:“鸡句句,句句鸡,大姐说了小女婿,尿了姐姐的大花被,气得姐姐哭一宿。哭一宿来又一宿,提溜绳子想吊死。”

新郎一听不吉利,大声哈虎这帮小孩子,说他们,走走走滚出去,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可是这帮孩子不服气,立马换了另外一个曲调:“大公鸡,上草垛,咱村小伙怕老婆,老婆老婆你真乖,荷包鸡蛋尽你逮(吃)。”气得小伙无可奈何。待气急败坏的新郎官跑出大门外追赶,举手要揍他们时,这帮调皮的孩子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只有那招人烦恼的歌谣还在村子的上空时断时续。

还有表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择偶观的民谣。“一军官,二社干,三是找个方向盘”是那个时代生活在农村的女青年或是亦工亦农的青年女同志找对象的标准,找对象就找个穿军装的军官,找不到军官起码找个吃国家粮在供销社(商场)上班的,最后是找个会开车的驾驶员。

还有“南挑北拣,挑个牛屎派糊眼”,是说一些女同志找对象爱挑剔,这个不中那个不行,再介绍一个仍然不愿意,挑来挑去挑了个泡屎———破烂玩意。

农村的事情很多,城市里的事情也不少,七大姑八大姨的,姨姑舅姥姐妹丈,爷奶叔伯兄弟情。经常听到长辈和老人们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了根。”“干干亲,加水淋,一时不淋断了亲。”“猫养的猫亲,狗养的狗亲,不养的不亲。”道理简单直白,一听就知道是啥意思。

还有用来讽刺不孝子孙教人警醒、催人反思的民间歌谣:“人多懒,龙多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办饭。”还有的说:“儿郎多了爹上山,媳妇多了婆做饭。”

这些民谣植根于胶东广大农村,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在社会传播甚广,甚至传播到东北三省,有的或传遍全国各省市,堪称是代表胶东地区民谣的经典之作。

新闻推荐

醉驾驶入逆行道车损人伤被刑拘

本报讯(YMG记者百惠通讯员耿世良孙敦胜)7月11日,莱阳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查处一起危险驾驶案,依法将犯罪嫌疑人宋某某刑事拘留。经查,4月4日16时30分许,宋某某驾驶一辆小型普通客车沿莱高路由南...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