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蒲松龄与济南

济南日报 2017-06-05 12:08 大字

□马瑞芳

我们都知道,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人。但我在我的《蒲松龄传》中提出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济南,蒲松龄能不能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因为济南为蒲松龄提供了很多写作材料。我们先简单看几个聊斋故事,了解蒲松龄是怎样从济南取材的。

蒲松龄在18岁之前,到济南参加秀才考试,后来《聊斋志异》卷一就有了一篇文章——《偷桃》。

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时,恰逢官员们举办庆祝春节的活动。这时来了一位杂技艺人要求表演,说能颠倒生物的时令。官员就说:“你给我取个桃吧。”艺人就叫其儿子到天宫去取桃。杂技艺人拿出绳子往天空一抛,绳子立在空中。儿子不肯上:“爬到半路,绳子断了的话我不就摔死了?”杂技艺人说:“好孩子你爬上去,赚到钱我给你娶媳妇。”儿子手脚并用,爬到空中不见了人影,不一会儿便扔下了一个桃。

严冬季节怎么可能有桃呢?就在大家传看的工夫,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个人头,过一会儿又掉下一只胳膊,接着又掉下一条腿。

杂技艺人说:“我的儿子触犯天规被杀,希望你们资助我将儿子埋葬。”艺人把筹到的钱系在腰间,拍了拍自己做把戏的大箱子:“八八儿啊,何不出来领赏?”儿子随即就从里面爬出来了。

这就是蒲松龄记载的17世纪在济南举行的大型魔术——大变活人。不仅是我,很多人文专家和民俗专家也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但蒲松龄就记载下来了,这就是发生在济南演出的故事。

我在考察蒲松龄全集中发现,蒲松龄虽是淄川人,但他写济南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的诗句远远超过写故乡淄川。我认为,蒲松龄的诗为他写《聊斋》做了很好的准备。那么,济南的风物对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蒲松龄有篇作品叫《寒月芙蕖》。一位蓬头垢面的道士经常在济南活动,有官员请客他就白吃白喝,官员很讨厌他:你总是吃别人的,能不能请一次客?道士表示可以到大明湖水面亭请客。官员疑问,寒冬腊月,水面亭什么都没有,为什么到那里请客?

官员落座后,道士在墙上画了一扇门,推开门,里面有很多人在做饭。不一会儿各种山珍海味摆满一席,大家感叹从来没有吃过如此高档的美味。此时一位官员表示遗憾:大明湖的荷花在夏天是多么好看,可惜此时是寒冬腊月。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人来报,大明湖上荷花盛开。果然,怒放的荷花散发着沁人的香气,大家惊叹神奇。官员派人去摘花,但只要一靠近荷花,荷花就移远了。

如此看来,蒲松龄在17世纪就创作出类似虚拟网的互联网世界。你能看见它,也能闻到香味,但你却摸不到它。

北京大学教授吴祖缃跟我说过,研究《聊斋志异》不能只研究小说不研究经济发展。那个时代,山东经济非常发达,人的思维也不一样。我们都知道,《聊斋志异》特别喜欢写神鬼狐妖和书生的爱情故事,蒲松龄幻想大自然的生物,从天上的鸟到水里的鱼,甚至是小蜜蜂、非常凶恶的扬子鳄、大自然的鲜花都可以变成美丽的女性,去和不得志的书生结为夫妻,甚至帮其考取功名。《聊斋志异》里有一篇文章《黄英》,写了一个菊花精的故事。

马子才是位读书人,喜欢菊花,他在南京路上遇到姐弟俩并和他们谈论养菊之道。姐弟俩姓陶,姐姐叫黄英,弟弟说姐姐不愿在南京住,想找北方一个地方居住。马子才就把他们领回自己家,后来发现陶家人非常擅长养菊花。陶家姐弟穷苦,马子才经常资助他们。后来陶生提出,养菊花就可以养活自己,菊花可以卖钱。马子才非常不高兴:我以为你是很高洁的人,怎么可以拿东篱黄花来赚钱?黄英嫁给马子才后,把家中种满菊花,并用挣的钱盖起新宅,购买良田。马子才心里很不平衡:“我一辈子清高,现在成了吃软饭的,竟要靠妻子挣的钱生活。”他决定住自己的茅草屋,但过两天又因想念妻子而回家。

这个故事就描述了当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书香门第时,人们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因为蒲松龄来到东流水为东家找菊种,从而引发了其创作热情。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去世于康熙五十四年,享年75岁。

明末清初多社会的变故。顺治十八年,山东胶东一带发生一次农民起义,起义者叫于七。起义后清政府残酷镇压,把很多没有参加起义的人杀死了。莱阳生赴省城祭奠亲人,偶遇冤鬼公孙九娘,她“笑弯秋月,羞晕朝霞”,两人上演出一段凄美的故事。

成亲当晚,公孙九娘吟了一首诗,大意为:我当年是位美丽的姑娘,但在这次朝廷镇压起义中无辜被杀,我箱子里被鲜血染红的衣衫都还在。公孙九娘后来并未和丈夫白头偕老,很快就与其分离了,留给丈夫的一双罗袜也在风中化为灰烬。《聊斋志异》里面有非常多人鬼恋的故事,我很疑惑,所有女鬼都可以复活得到爱情,为什么公孙九娘就必须和爱人分离?我琢(之后终于明白,这就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蒲松龄写的是一个民族灾难大悲剧,汉族在满清入主中原之时,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可能有个人幸福呢?蒲松龄就借这场大屠杀创作出了这篇著名的爱情故事《公孙九娘》。

如果只说蒲松龄一些见闻跟济南有关,也还不能说济南成全了这位大作家。

我认为,之所以济南成就了蒲松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总是在济南举行。蒲松龄19岁中了秀才,当时济南考点的主考官是清初著名诗人史润章,他出了这么一道考题——《孟子》中的“早起”。

蒲松龄怎么写的呢——我观察社会上的人都很劳碌,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市。有些人不富贵,但会等在有权有钱人的门口等待见面。社会上只有两种人不这样做,一种是高人,一种是深闺女子。接着蒲松龄发挥作家的想象,写孟子笔下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最后又阐述了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史润章给予很高的评价:蒲松龄的文章,把人们追逐富贵之态暴露于“早起”二字之上。蒲松龄由此获得山东省头名秀才。

此后,蒲松龄雄心勃勃,为考取功名,他每三年到济南参加举人考试。中国古代有多少进士?上万。中国古代有多少举人?数不清。但中国古代有几个蒲松龄?只有一个。而蒲松龄把自己宝贵的精力用来准备科举考试了。蒲松龄一边写聊斋志异,一边读四书五经,住在大明湖旁,屡败屡战。

有一次,蒲松龄到济南参加科考,拿到考题后发现自己很擅长,便得意疾书,写完却发现自己“越幅”了。因为科举考试中,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严格规定。破坏规则就要取消资格,张榜公布。

蒲松龄事后作词一首:“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痴坐经时总是梦,念当局、从来不讳输。所堪恨者,莺花渐去,灯火仍辜。”失败的蒲松龄只能回去再用功,再复习,再考试。

三年后蒲松龄又参加考试,发挥得特别好,甚至都已传出内部消息:今年要录取蒲松龄了。没想到第二场考试的时候,蒲松龄因病不能参加,只能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蒲松龄考了十几次举人,最后的一次记载是他63岁的时候写的一首诗:“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考到63岁,连孙子都在考秀才了,他还在考举人。这不禁让人感叹,科举制度对蒲松龄的残害真是太大了。但正因为蒲松龄屡败屡战,受够了科举制的荼毒,他也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位向科举考试全面开火的作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项制度,也给很多贫寒子弟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古代很多诗人、作家、散文家都是科举考试出身,像“三苏”、王维、文天祥、汤显祖。但是蒲松龄就是出不来,真是挺邪门!蒲松龄后就将自己的体会通过神鬼狐妖的形式来反映科举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你只有当了官,考上了功名,在家里才有地位。像《凤仙》《胡四娘》,用短小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的世态炎凉。更可贵的是,蒲松龄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男鬼的形象,这让我想起了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果戈理是写埋葬死灵魂,而蒲松龄是写死魂灵从坟墓里走出来,比如著名篇章《叶生》《司文郎》《于去恶》,都是讲读书人为了一个功名,死魂灵从坟墓里出来参加考试的故事。正是由于一次次的挫折,蒲松龄才成为中国古代写科举制度写得最全面生动深刻的作家。

《聊斋志异》能够代代流传和济南也有关。在蒲松龄的时代,写东西要用毛笔,《聊斋志异》有幸传下来了半部手稿。济南有个人叫朱缃,与蒲松龄交好,当蒲松龄在济南考试下榻时,朱缃会亲自骑马来看他,并借《聊斋志异》让家人抄写,这个手抄本就是《殿春亭本》,经流传,成为如今非常著名的《铸雪斋抄本》。《铸雪斋抄本》对于《聊斋志异》的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位作家会和一个城市会发生很深刻的联系,一个城市可以造就一位作家。济南也造就了许多作家,像是李清照、辛弃疾。当大家读《漱玉词》《稼轩词》时,能从中发现很多与济南密切相关的东西。我能够说出上百条蒲松龄和济南的联系,所以说,济南的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特别是济南的山东贡院,共同成就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本文根据马瑞芳在济南市图书馆所作“蒲松龄与济南”讲座整理。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

新闻推荐

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执行行动。日前,该院全体执行干警和司法警察凌晨5点便集结完毕,兵分三路,对拒不执行、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进行查找、围堵,共拘留被执行人4人,拘传2

为打赢基本解决执行难这场硬仗,莱阳市人民法院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执行行动。日前,该院全体执行干警和司法警察凌晨5点便集结完毕,兵分三路,对拒不执行、逃避执行的被执行人进行查找、围堵,共拘留...

莱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蒲松龄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