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民生为执政理念,全年投入民生资金21亿元, 莱阳“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烟台日报 2016-08-25 08:51 大字

本报讯(通讯员龚安静董新云YMG记者姜乾)对全市校舍进行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达到均衡;在家门口就能看北京名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使医生对患者的病史一目了然;家家户户喝上了净化过的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指数显著提高……一个个温暖的体验背后,体现了莱阳织就的民生保障网,让每一个梨乡百姓真正沐浴在惠民财政阳光下。

去年以来,莱阳市坚持在抓统筹中构建和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2015年初,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网民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实施20项重点民生项目,直指老百姓最急、最需、最盼的现实问题,覆盖读书就业、看病养老、衣食住行等重点领域。全年实际投入资金21.3亿元,各项民生工程全面推进,描绘出一幅“学有所教、劳有岗位、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环境宜居”的唯美画卷。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莱阳市西关小学的孩子们从教室蜂拥而出,在塑胶操场上尽情玩耍。去年,莱阳市把校舍建设纳入为民服务实事之一,投资1.7亿元,推进全市8项校舍建设工程,为6所学校新建塑胶操场。其中,去年10月份扩建完工的莱阳市西关小学,是全市首所完全按照省标准化建设的学校,总投资2580万元,建筑总面积7901平方米,可容纳20个教学班。此外,该市还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增加教学设施配备,投入1000余万元,配备多媒体设备150套,补充和更新师生用微机1500台,新建4个多媒体录播教室;改造4所初中和11所小学共23个实验室。“孩子能在学校过得充实,玩得开心,我们心里也高兴。”家长们纷纷对校舍的高标准建设“点赞”。

宽敞、洁净的就医场所,醒目的门头牌匾,带有医疗标识的床单、被罩、枕套,一目了然的药品、医疗价格公示和规章制度……在莱阳市18处镇街卫生院,标准化、规范化是第一印象。面对“看病难”的大环境,莱阳从乡镇基层医院着手,完善服务体系,投资1800万元,完成姜疃、穴坊、照旺庄等6处卫生院的改扩建,使全市18处镇街卫生院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患者的病史、用药状况一目了然,目前建档率达到81.6%。为解决“看病贵”问题,在3所县级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政策,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正规”、“放心”、“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以前俺村的自来水口感不好,现在不但口感好了,而且安全、放心,家里煮饭、泡茶都用这个水。”提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好处,沐浴店镇沐浴店村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真是把实事做到了老百姓心坎上!”2015年,莱阳市把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写入民生服务实事中,先后投入2731万元分批次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并一步到位安装了净化水设备。目前,全市共有15个镇街的72个村庄,其中包括22个省定贫困村受益,解决了6.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记者采访发现,这种以急群众之所急、踏踏实实为民谋实惠的案例,在莱阳随处可见:看交通,投资3.71亿元,实施了6项国省干线工程,完成了8个县乡路建设项目,改造了9条背街小巷,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看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7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052人;看养老,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5元,累计发放1.4亿元;看环境,投资7800万元实施了七大污水治理工程,深入实施“大绿化工程”,植树造林1.7万亩;看文化,启动了13项文化惠民工程、27项群众性文化活动,荣获第二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20项民生服务实事,让梨乡百姓拥有了更多“获得感”,享受了更多改革红利,尝到了更多幸福滋味。

新闻推荐

“十三五”芝罘区再增20所学校

2011年以来,芝罘区累计投入12.5亿元建成了9所标准化学校,启动了12所学校的新建与改造工程,完成了38所学校18万平方米的校舍加固任务;投资4500万元建设...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