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根竹竿记录4000公里“支前”路, 莱阳支前英雄唐和恩领导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

烟台晚报 2014-03-07 14:16 大字

YMG记者牟涛摄影报道

这是一根一米多长的小竹竿,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一些字;这是一根“复制品”,是由家住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的支前英雄唐和恩根据原件重新刻制出来的。“这根竹竿的原件现今保存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是馆内陈列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唐和恩的儿子唐振民说,这根竹竿上刻着的是自己的父亲和千千万万支前民工一起,支援前线时所经过的70多个村镇,4000多公里的路程。

支援前线,小竹竿刻下“行军史”

来到“西陡山村169号”唐和恩的旧居,虽然这里早已闲置多年,但是门梁上挂着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牌子依稀可辨。“父亲去支前时,我才五六岁,依稀记得他的任务是用小车运送公粮,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唐和恩的儿子,今年75岁的唐振民回忆。

1948年冬天,淮海战役打响。我中原、华野两大野战军在65天内,以劣势装备和60万兵力歼灭国民党80万精锐部队,创造了我军乃至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战争奇迹。在这场战役中,规模浩大的支前民工功不可没,以至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小车推出来的结果。而在淮海战役前后,胶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支前运动,共动员了260余万人次参加支前活动,唐和恩便是这支庞大队伍中的一员。

那是1948年秋,解放区人民迎来了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年。一天,正在地里忙着收庄稼的唐和恩,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淮海前线去,便放下手里的活,急急忙忙跑往村支委会去请战。出发的日子到了,上级安排给他们的任务是运送公粮,唐和恩带领本村小车队启程,加入了淮海支前大军。当时他被任命为分队副指导员,兼分队党支部委员和小队长。

出发前,唐和恩随身带了一根1米多长的小竹竿,累了撑着它休息,过河、涉水时用它探路。同时,有心的唐和恩每到一地,便用针尖把地名刻在小竹竿上面,他想将来把这根小竹竿带回家去,传给自己儿孙,让他们永远记住老一辈这段革命历程。“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连接起来就是一张完整的支前路线图。”当记者见到了这根在60年代唐和恩自己复制的“小竹竿”时,被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震慑到了:上面密密麻麻共刻下了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共27个县70多个村镇,行程达4000多公里,真实地记载了唐和恩支前小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也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

特等功臣,“赤膊”破冰去送粮

在近半年的支前运输中,唐和恩和队员们常常是顶风冒雨,忍饥耐寒,日夜奔走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把一车车粮食、弹药不断地送上前线,把一批批伤员安全转移到后方,书写了诸多感人故事。

一个冬日的下午,唐和恩的运输小队接到一个十分紧急的运粮任务,上级要求他们火速运粮到前线。运送途中,一条数十米宽、结着薄冰的河挡住了去路。向老乡一打听,得知要沿河继续走10公里才有桥。看看天色已晚,绕道已来不及,身为分队小队长的唐和恩当即决定带领小队趟水过河。但此时,北风呼啸,满天飘雪,“寒冷”在所有人心头浮现。望着眼前的河水,看着河边的粮食,唐和恩脱下棉衣扛起一包粮食,第一个跳下河去,在前面破冰探路。看到此情形,队员们也扛起粮食、抬起小车,踏着齐腰河水跟着他徐徐前进,一路相互鼓舞、彼此照顾,顺利地到达彼岸。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功臣,荣获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的“华东支前英雄”荣誉称号。他所领导的小队被评为“支前模范队”,同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车轮滚滚》中那位携带竹竿推着独轮车的主人公耿东山,也是以唐和恩为原型进行创作拍摄的。

新闻推荐

小伙失恋受打击疯狂盗窃, 涉案金额5万余元,已被警方抓获

本报讯(YMG记者史崇胤通讯员少磊官蓬)年仅27岁的小伙赵某因为一次失恋饱受打击,结果一蹶不振长期泡在网吧里。自己经营的生意也荒废,没钱上网就开始疯狂盗...

莱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莱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