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代农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烟台日报 2011-01-19 18:46 大字

“十一五”期间,莱阳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品质,各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两个舞台上闪耀。回首莱阳“十一五”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硕果累累,取得了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增强、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的可喜成绩,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特色农业搭台唱戏多元发展亮点纷呈

在羊郡镇最大的黄瓜种植专业村东埠前村,500多个连片开发的黄瓜大棚银光闪闪。正在忙着采摘黄瓜的菜农李明义告诉记者,今年他种植的大棚黄瓜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每年全村靠种黄瓜就能收入2000万元。在东埠前村,黄瓜就是老百姓眼中的“财神瓜”。“十一五”期间,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同时,莱阳市把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在“结构调优、品种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发展原则的带动下,蔬菜、粮油、果品、畜牧四大主导产业优势逐步显现,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莱阳传统农业成功完成了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莱阳切实抓好良种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通过粮油高产创建等项目,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粮食高产技术,粮食总量连续七年增产,在2009年更是荣获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殊荣。除此之外,该市还积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把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和特色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收官之年,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步伐,新发展标准化基地蔬菜3万亩,开发优质果园1.8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9个。到目前为止,该市已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45万亩、果品基地42万亩、标准化养殖区132处。2009年莱阳梨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该市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建立了莱阳梨科研基地。连续两届梨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大大提升了莱阳梨的品质,有效地维护了莱阳梨的品牌声誉,更为当地6000多梨农带来了近2亿多元的可观收入,比往年增收7000万元。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该市紧紧围绕“保护与发展并重、全力突破畜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战略,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2010年,莱阳五龙鹅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的家禽品种;莱阳仁和蛋鸡示范场正式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成为烟台市首家通过无公害产地和无公害产品双认证的蛋鸡养殖场。2010年,全市新增标准化养殖场132个、其中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5个,目前全市奶牛存栏4万头,肉牛存栏18万头,蛋鸡存栏750万只,肉鸡出栏4500万只,生猪出栏129万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3.7万吨,饲料年产量63.5万吨,莱阳市养殖总量已占到烟台市的1/3,成为全省畜牧养殖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8%,畜牧业已占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养殖总量已占到烟台市的1/3,畜牧业综合指标位居全省第六,牛奶生产进入全国50强,畜牧业成为拉动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的中轴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业化推进转型升级绿色食品城傲然屹立

行走在梨乡大地,总是能被这座城市涌动的蓬勃生机所吸引,县域经济龙头———食品加工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势登陆,吊塔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厂房,一件件、一包包经过深加工的农副产品正昂首阔步地走在通往全国和世界市场的“康庄大道”上。在2010年烟台举办的“两节一会”上,来自莱阳恒润、新冷大两家食品公司的VF 休闲食品在展会上大放异彩,就是最好的例证。与以往的膨化食品完全不同,VF食品是一种经过真空低温脱水技术制作成的环保食品,更符合现代人崇尚健康的生活理念,为此赢得了不少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农副产品的“卖难”声中,莱阳的农副产品却一直俏销。究其原因,莱阳在“围绕龙头建基地、立足资源定产业、根据需求扩规模”思想的带动下,成功建立起“龙头企业+基地农场+标准化+市场+品牌”的密集型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产加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成为了开启市场大门的一把“金钥匙”,而产业链条中异军突起的龙头企业,则是让莱阳农业步入快车道的“开路先锋”。莱阳现已拥有龙大、鲁花、春雪、天府等国家级农字号龙头企业4家,居全省县级市首位,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到14家。目前全市食品加工企业达到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2家,加工产品涵盖了速冻保鲜蔬菜、肉奶制品、粮油制品、有机食品、调理食品等10大系列1200多个品种。

为破解国际市场上愈演愈烈的“绿色壁垒”挑战,在深化农业产业的经营过程中,莱阳不断加快农业的标准化进程,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他们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生产体系的步伐,独具匠心地打造出了食品安全的“绿色链条”。从农产品种植养殖“源头”抓起,生产加工、检疫检测、质量追溯层层设防,让任何一件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一体系,查询到从原料栽培到成品发货的所有信息,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使消费者购买产品时能完全放心,安全措施环环相扣,一条食品安全绿色产业链在五龙河畔高高昂起。目前已制定了35个主要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160家企业通过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出口原料的标准化程度达到90%,对276家食品企业的800个产品进行了标准登记,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了100%,有25家企业取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认可证书和采标标志证书。全国首个“中国绿色食品城”、第二批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等桂冠纷纷花落梨乡。严格的质量管理叫响了莱阳食品品牌。“LONGDA”、“鲁花”、“春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龙大牌”粉丝、“龙大牌”低温肉制品、“龙大牌”鲜冻分割肉和“鲁花牌”花生油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此外,全市还涌现出省级著名商标23个,省级名牌18个。

食品行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或销售网络,通过加工增值走向了国际市场。“十一五”末,该市农产品的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8%,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产业化经营。农业兴,百业旺。“十一五”莱阳农业的强势发展,为莱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基础牢固

俗话说,“农业要想发展好,基本建设不能抛”。为了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十一五”期间,莱阳大手笔推进农业基本建设,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在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田节水灌溉、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促进农村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

2010年12月15日,总投资1.06亿元的莱阳沐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过了省水利厅组织的投入使用验收,沐浴水库从原来的三类病险库变成一类安全库。作为全国唯一的增补水库大坝,经过修缮后的沐浴水库已达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恢复了水库防洪保护功能,防汛保护范围包括莱阳城区和七个镇处40万人口,500多家企业,6万亩耕地以及蓝烟铁路、烟青一级路等重要基础设施,同时满足城区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

五年来,该市累计投入3.5亿建设2860项水利工程。其中,水库和河道堤防除险加固作为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除沐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之外,先后投入资金3157万元,积极推进了4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入资金3334万元,在五龙河下游疏浚河道3.1公里,修筑堤防6.23公里,护砌主河槽6.23公里;修建堤防穿堤排水涵管12座,堤防交通桥2座;修建拦河闸2座。此外,投资1.74亿元,修拦河闸11处,年可增加蓄水360万方,建小型水库、塘坝28座,增加蓄水1800万方。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使其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莱阳还在农田的节水灌溉和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上下功夫。投资58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266公顷,发展节水灌溉13.8万亩;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市466个村吃水问题,让2.8万农村群众饮水无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业发展之根,在水土保持领域,莱阳推进力度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2平方公里,包括基本农田建设14.23万亩,水土保持林建设11380公顷,经济林7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0.7%,超额完成“三年大造林”任务。崔潇文刘永涛

新闻推荐

莱阳鼓励干事创业积极性, 147枚金牌奖发展功臣

本报1月28日讯(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李梦董新云)昨日上午,莱阳市召开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对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中的发展功臣“论功行赏”,21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683...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