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寻访“红歌”二十载, 20多年来,他行程万里,走访1800多人 搜集整理胶东革命老区百余首“红歌”
海阳市行村镇杜格庄村83岁的姜从今,曾是华野31军93师文工团队员,对战争年代胶东地雷之乡的“红歌”情有独钟。为让“红歌”这一瑰宝代代相传,20多年来,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不畏严寒酷暑进山村、住农家;行程万余里,先后走访了海阳、莱阳、栖霞等地的1800多人,搜集到当年响彻胶东大地的“红歌”103首。老人边整理边教唱,让“铁西瓜,开了花,空中炸起了大洋马,把鬼子的脑袋分了家”等歌曲广为流传。当地企业家深为感动,出资帮助他结集出版了《雷乡之歌》。迟浩田还为歌集题词:“雷乡歌声嘹亮,战地黄花更香”。
“雷乡”小伙为革命写歌
“铁西瓜,开了花,空中炸起了大洋马,把鬼子的脑袋分了家……”不知啥时候,像《海阳铁西瓜》这首60多年前传唱的革命老歌,现在又重新回响在海阳市的街头巷尾、工厂学校,让这些革命老歌焕发青春,再度流行开来的是年逾八旬的海阳市方圆街道离休干部姜从今老人。
1926年,姜从今出生在海阳市行村镇杜格庄村,在日寇盘踞家乡的时候,他在学校里学过《抗日儿童团》、《天上有颗北斗星》等红色歌曲,1946年入伍后,他作为文工团队员随华野31军93师转战南北,创作歌曲40余首。其中,《天亮了》是他60年前为我军进军大上海创作的壮行歌,一时传唱大江南北;在福建前线写下的《人民炮兵打得好》被教育部列入全国中学一年级教学大纲。
寻访“红歌”二十余载
这些当年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红歌”,随着岁月的剥蚀,在书本里难找,更不容易听到人们哼唱,为此,姜从今心里头沉甸甸的。他认为,这些红歌是民族“瑰宝”的组成部分,应该让
这珍贵的财富在新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1983年姜从今离休后一回到家乡,便再次“出征”,开始走村串巷寻访“红歌”。
1992年秋的一天,姜从今去海阳山西头乡找老战友搜集长沙堡战役的歌曲。那天朔风眯眼,道路生疏,天黑了他也没找着战友,只好借宿在一位于姓老干部家里。谁知于家老伴是当年的妇救会长,第二天就召集老姐妹忆唱当年,姜从今欣喜地记录下了《劝夫从军歌》、《战斗英雄任常伦》两首歌的曲谱。
就这样,二十多年风雨无阻,姜从今先后到海阳市的泉水、赵疃、徐家店、盘石店,莱阳市的万第、羊郡、穴坊,栖霞市的桃村、蛇窝泊,乳山市的青山村等周边县市区镇村走访1800多人次,行程上万里,搜集到曾响彻胶东大地的歌曲103首。当地企业家高秀深受感动,慷慨出资帮他结集出版了《雷乡之歌》。迟浩田将军闻知后也挥毫题下:“雷乡歌声嘹亮,战地黄花更香”。
耄耋老人传唱“红歌”
为将60年前的这些革命“瑰宝”传承,姜从今又拿起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岁月与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三用琴”,再配上他用细竹管和薄铁片、胶布制造出的能吹奏各种曲调的竹笛,从城区文化广场到农村文化大院、敬老院,去军营,下基层连队,上中小学校等,走到哪里搜集到哪里,传唱到哪里,那些久违的《永远跟着共产党》、《天上有颗北斗星》、《天福山
起义》等歌曲,通过他低沉苍老嗓音的教唱,重新激荡起人们心中的狂飙巨澜,革命战争年代埋地雷、炸鬼子的场景又在人们脑海中重现。目前,姜从今为全市300多所学校演唱500余场。
当地有人说,姜从今是一座活着的、流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他身上,有说不完的抗战故事、唱不完的革命歌曲。成为山东省老干部先进个人的姜从今老人,矢志在有生之年以一腔赤诚演奏出更美妙的时代强音。
YMG记者凌云鹏通讯员吕连兴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晨报讯“小叶同志真是把咱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干,这么热的天为俺们跑前跑后办这个老年优待证,可真是用心呐。”在莱阳市照旺庄镇党政办挂职的鲁东大学大二学...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