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携九星 海上升太空 为我国首次海上商业应用发射,“东方航天港”顺势而兴

大众日报 2020-09-17 00:31 大字

9月15日9时23分,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太空。(□新华社发)□本报记者董卿从春龙

9月15日9时23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采用“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本次发射的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包括3颗高分03C视频星和6颗高分03B推扫星。卫星入轨后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和视频,可为我国国土资源监测、智慧城市建设、林业资源普查等领域提供数据服务。

此次任务是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执行的第二次海上发射任务,也是首次海上商业应用发射,进一步验证了海上发射的可靠性,标志着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常态化时代的到来。

为什么要在海上发射

“相对于陆地发射,海上发射可以灵活选择发射点、飞行残骸落区,有着更高的安全性。”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金鑫告诉记者,在海上实现太阳同步轨道成功发射后,便可将该发射点固定,对后期发射带来便利,“这也会极大增加海上发射任务量”。

“去年6月5日的首次海上发射,更多是技术实验的性质,主要目标是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流程的演练和管理模式的探索。此次海上发射,应该说是首次应用性发射任务,我们对技术进行了固化,对流程进行了优化,对管理模式也进行了规范。通过这次成功发射,可以说我们的海上发射进入了一种常态化。”金鑫告诉记者,“最重要的一点,是采用了一体化的发射方式。”

记者了解到,火箭在位于烟台海阳市的东方航天港完成总装、测试、装填和星箭对接,然后通过从海阳运输至预定海域实施发射,缩短了火箭生产与发射链条。金鑫告诉记者,一体化发射方式大大缩短了时间,也为火箭、卫星等相关配套产业链的建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为保障火箭发射,建立海上发射常态化机制,海阳市规划建设了“东方航天港”,力争用5至10年时间,谋划打造全国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代表的低成本、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

“前港后厂”规划“一港三区”

去年6月5日的海上发射,海阳港作为海上发射出海母港,提供了重要的后方支援。当年7月16日,山东省副省长凌文带队,赴国家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洽谈,共同推动中国“东方航天港”项目建设。

“东方航天港”按照“前港后厂、相对集中、区域联动、特色鲜明”的思路,规划了“一港三区”。所谓“一港”,即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打造火箭技术准备、星箭对接、码头合练、远控测发、测控通信、出海转运等功能模块,逐步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世界一流的海上发射母港。所谓“三区”,即航天产业制造园区、航天产业配套园区、航天应用文旅园区。

今年4月22日,东方航天港产业项目开工暨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国家高分专项卫星科技园等10个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在火箭制造领域,与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就引进建设商业固体运载火箭烟台产业基地达成一致,未来逐步形成年产20枚固体运载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推动山东省实现火箭总装制造领域“零的突破”;在动力制造领域,与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就引进商业航天固体动力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建设固体火箭动力总装总测中心、航天动力联创中心等,与固体火箭总装制造形成产业配套;在卫星应用领域,海阳作为国家高分专项县域综合应用示范城市顺利启动,与国家高分青岛创新示范中心合作建设国家高分专项卫星数据应用产业研究院,推动航天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卫星应用领域延伸。

航空航天和海洋联动

烟台宇航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就是较早落地东方航天港的企业,在这次发射过程中承担了海上支持保障任务。公司总经理滕瑶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与航天一院进行对接,共同研究进行海上支持的方案。经过一年左右的论证、研发、试验和调试,到去年6月5号的成功发射,我们的技术能力得到了验证。去年的发射采用的无动力驳船,这次则是用的有动力驳船,速度快出一倍多,大大减少了作业时间,降低了发射风险。”

“烟台是海工装备制造产业的高地,这两次的合作是个很好的节点,标志着航空航天和海洋两方面能力联动,达到了很好的产业融合。”滕瑶说。

9月13日,就在东方航天港举行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队出征仪式的当天,“东方航天港航天产业发展智库”专家座谈会在东山宾馆召开,22位业内顶级专家学者应邀加入智库。与会专家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推动海上常态化发射、建设东方航天港等议题,为烟台市如何打造东方航天港商业航天引领性工程出谋划策。智库落地,将加快鲁东大学海上航天技术创新中心、航天513所卫星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支持开展新型海上发射及回收平台研制工作。

新闻推荐

海阳西远牛庄村利用农业科技创新改良瓜果品种,以网纹瓜为试金石,搭建果蔬产业园,让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沙土地里长出“金疙瘩” YMG全媒体记者 逄苗 通讯员 侯俊南

初秋时节,当记者走进海阳市核电园区西远牛庄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联排的温室技控大棚和省农科院博士工作站。果农鞠忠良正...

海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