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一扭就是60年, 他叫于信,是海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今晨6点 2018-12-17 09:25 大字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海阳市碧城工业区岱格庄村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一位老人正在院子里敲打着花鼓,老人动作娴熟,步伐时而稳健、时而奔放,刚柔并济的舞姿尽显海阳大秧歌的优美。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名叫于信,自12岁开始跟随父辈学习秧歌中的花鼓后,一扭便是60年,自己也成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YMG记者姜春康通讯员周昌安石京艳摄影报道

从小热爱海阳大秧歌

“耍秧歌,就要演绎一切的美,抬头阳光美、踏步大地美……”谈起秧歌,于信似乎又走进了自己一个人的秧歌世界中。“12岁那年村里组织排练秧歌,我们几个孩子便围在村委大院观看,当时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花鼓队的一员,当锣鼓声响起,花鼓跟随鼓点敲打附和,两种声音碰撞,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青年组成的队伍,前后跳跃,左右穿插,双臂挥舞,右手持鼓槌,在身体上下左右击鼓,顿时让我感受到了花鼓中的英雄气概。”回家后于信便把想学花鼓的想法告诉了爷爷,本来就是秧歌世家,于信的观点很快得到了爷爷的赞同,于是爷爷便成了于信的花鼓启蒙老师。

潜心研究总结“九字真言”

随着慢慢长大,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于信将海阳大秧歌的舞姿总结出自己见解的9个字———“土”“狂”“火”“伸”“提”“拧”“刚”“柔”“美”。“‘土’就是要追求海阳大秧歌的那种原汁原味,你看像乐大夫的舞姿,就让人联想到农民在地里刨地的感觉,舞扇子便会让人想到在地里掰玉米的动作,像秧歌中队形逆时针的转法,不就像是过去推碾子的动作吗?‘狂’就是要有张力,特别是花鼓,要打出阳刚之气;‘伸’就是要将身体伸到极限,然后再通过‘拧’实现动作的神态化……”一个个秧歌动作,在于信的解释下,一下子变得那般接地气了。

不遗余力传承海阳大秧歌

几十年的刻苦钻研、身体力行的实践,让于信在秧歌上获得了一定的成绩———1994年代表山东参加了沈阳国际秧歌节的比赛,获“金玫瑰奖”;1997年到北京舞蹈学院传授海阳大秧歌的表演技法,受到师生的好评;2008年,他受邀担任了奥运会开幕仪式前海阳大秧歌表演的艺术指导。在相继获得海阳市、烟台市山东省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称号后,于今年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虽然在大秧歌中有了一定的成就,但于信却没有丝毫骄傲,还是坚持着每日练习基本功的习惯,“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自己的智慧文化产物,对它的热爱已经融入到了每个人的骨子里,我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海阳大秧歌,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于信说。

新闻推荐

在“准、清、全”上下功夫 海阳市念好清产核资“三字经”

本报讯(YMG记者逄苗通讯员于婷婷姜雅静孙智谦)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是整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前提保障和...

海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海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