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起秧歌拜新年
“没有秧歌不叫年”。在海阳,春节用秧歌
拜年是百年传统,
也是一种村庄与村庄间的交流互动形式。它那粗犷奔放、气势恢宏、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不仅让人百看不厌,而且处处散发着欢快气息,让年味愈加浓郁。“咚咚锵、咚咚锵……”正月初一清早,喜庆、急促的锣鼓声便在海阳市朱吴镇朱吴村响起,欢快的秧歌队伍拉开了春节的拜年序幕。“秧歌来了,秧歌来了,快去看!”早有准备、翘首以待的村民,纷纷推开家门,跟随来自乐畎村的秧歌队舞步,依次向着该村广场处聚拢,村干部也急忙赶到村头迎接。
不大一会儿,集合点被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起来,草堆上、高坡上、平房上,人们想尽办法找到制高点,从最佳角度观看秧歌表演。“在咱这儿,每逢过年,几乎村村都会组织大秧歌表演,走村串巷,恭贺新春。”朱吴村村民张玉军高兴地说,春节里,用秧歌拜年,在当地传承了几百年,从未间断。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它遍布海阳的十余处乡镇,并辐射至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乐畎的秧歌表演,那粉墨浓妆的乐大夫、武生扮相的花鼓、诙谐幽默的货郎与翠花、老妇扮相的丑婆……他们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总是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过年就图一乐呵,有这么接地气的表演,加之都是附近的老乡、邻里、亲人担当角色,很真实也让人很高兴。”张玉军说。
村村都会扭秧歌,给邻村拜年,要打起精神头,不能落了“下风”,给本村拜年更要使出浑身力气。
正月初一下午一点半左右,海阳市朱吴镇后庄村的秧歌队,上午在周边村庄拜过年后,下午在本村摆开了阵势。“正月里来正是好天,俺给大家来拜年,问一声村长你可好啊,老少爷们都可安康!”舞过街、拜过巷,精彩纷呈的秧歌表演正式开场。其中,领队的“乐大夫”,一声声拜年话语,引来村民阵阵掌声。“大秧歌的风格特点是礼仪深重、布阵巧妙、快慢适度,舞则纯舞、唱则逗情,要想耍的好看,需要一定的功底,也需要巧妙的构思。”后庄村秧歌队员王光荣介绍,大秧歌属于民间舞蹈艺术,其形式、内容极其丰富,每年腊月,队员们都要提前排练、磨合半个多月时间,才能登台亮相。
大秧歌舞队阵容庞大,主要分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每支队伍至少需要30人,才能舞出气势。以往,一辈辈言传身教,几乎人人都能上台扭一段。但眼下,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青壮劳动力外出,每一位老前辈的退出都是队伍的损失,“人”成了制约秧歌队组建的重要因素。“现在村庄55岁以上的人口,占据常驻人口的绝大部分比例,且很多人腰、腿有点毛病,扭起来容易出问题。”王光荣介绍,尽管爱好扭秧歌的村民不在少数,但是身体状况让许多人不得不“退役”,秧歌队要想组建出早前50人的大阵容比较困难。
爱好,让村民多了一份共同的乐趣,也多了一份共同的执着。近些年,后庄村的秧歌队开始谋求“转型”,村民们放下锣鼓家什,搬出音响设备,转跳起了现代健身舞。“说是现代健身舞,其实也有一些秧歌舞蹈的影子,比如耍扇子、踏舞步的部分,总体姿态相差的不是特别大。”后庄村村民栾红艳说。
无需浓妆艳抹,没有彩衣着身,一盏路灯、一块平地、一套音响,在晴朗的日子里,在农闲时节的晚饭后,后庄村舞蹈队经常伴着欢快的歌声,跳上两曲自编自演的现代舞蹈,再各自回家。他们摇曳的身影,舞出了健康和谐,舞出了欢歌笑语,更舞出了幸福“乡村梦”。YMG记者姜乾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尹琳通讯员孙玖良)28日下午,市慈善总会“关爱留守儿童”项目服务队授旗仪式暨“与爱启航诗韵烟台”朗诵会在市府礼堂举行。活动现场,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赵东丽为市金口才语言培...
海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阳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